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做接班人?這其實是當時最佳選擇

前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南京。

65高齡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收到了一個令他悲痛欲絕的訊息,皇太子朱標去世了。對於這個幾乎耗費了朱元璋一生心血培養的接班人的去世,極大的打擊了這個已經風燭殘年的老人。蒙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出生的朱標作為長子,令當時已年近三旬卻一直苦於無嗣的朱元璋欣喜若狂。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朱元璋聘請全國著名的大儒宋濂來為6歲的朱標小朋友開蒙。

懿文太子朱標影視劇形象

洪武元年正月(1368年)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即皇帝位,當天即冊封14歲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為了更好地輔佐太子,朱元璋讓手下所有的核心成員全部兼任太子屬官,計有:

中書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中書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大都督府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俱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丞趙庸、右丞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傅瓛兼詹事丞,同知大都督府事康茂才兼左率府使,同知大都督府事張興祖兼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兼同知左率府事,大都督府副使孫興祖兼同知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禎兼左率府副使,僉大都督府事耿炳文兼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御史臺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賓客。(《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從這份名單來看,當時朱元璋手下主力的文武精英都到齊了。洪武四年四月,又冊已故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為皇太子妃。洪武五年十二月,命省、府、臺臣今後百司所奏之事,皆啟皇太子知之。洪武六年九月,又命諸司今後常事啟皇太子,重事乃許奏聞。洪武十年六月,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啟皇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可見隨著朱標的逐漸成長,朱元璋也在一步一步將軍國大事的處置權交到太子手上,因此朱標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也最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但是現在這個寄託了所有希望的皇太子突然死了,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之餘緊接著要思考的就是,選誰再來做接班人?

備選方案一:立子

俗話說國賴長君,朱元璋本人年事已高,時日無多。為大明江山的穩固著想,另立一子來繼承皇位,也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問題是別選一子的話,原則是立長還是立賢呢?

第一方案:立長

這裡的立長當然是嫡子優先,好在從史書記載上說朱元璋前五個兒子都是馬皇后所生,免去了到底是立嫡還是立長的麻煩。按這個思路,朱標死了以後就應該立皇第二子秦王朱樉。可惜的是這位秦王殿下,算是能讓老父親氣的肝疼的熊孩子之首。

(洪武)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皇太子朱標之所以突然得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巡視關陝的途中過於勞累所致。而朱標之所以要巡視關陝,就是因為朱樉在封國傷天害理,無惡不作。如果因為朱標去世就立朱樉為皇太子,何以服眾?因此於情於理,朱元璋都不可能在朱標死後選擇朱樉作為新的皇太子。

第二方案:立賢

如果朱樉不能立,那就要把選擇接班人的原則改為立賢才行。從現實的角度看,皇三子晉王朱棡、皇四子燕王朱棣都是呼聲非常高的人選。朱標去世後的第三天,《明太祖實錄》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洪武二十五年夏四月)戊寅,上御東角門,召廷臣諭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上不及對,因大哭而罷。(《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七》)

很多專家認定這段記錄是朱棣篡位成功後重新編寫《太祖實錄》時候胡編的,目的是給自己臉上貼金,並宣傳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如果我們把上述對話中的第四子改為第三子,那劉三吾同樣會說:“陛下言是,但置秦王於何地?”實質上這段對話點出了“立賢”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破壞了朱元璋親手製定的長幼有序的原則,將會給大明王朝日後的皇位繼承帶來巨大的隱患。

燕王朱棣影視劇形象

此時晉王朱棡35歲,燕王朱棣33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儘管朱棣後來在《明太祖實錄》中對三哥百般貶低,但他們兄弟倆一個總領山西明軍,一個總領北平明軍,實力不相上下,這一點還是難以否認的。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辰,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節制。北平屬衛將校,悉聽今上(注:指燕王)節制。凡軍中應有機務,一奏朝廷,一啟王知,永著於令。(《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六》)

因此哪怕朱元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廢長立賢,那不管立了誰,另一個都不會服氣。而且如果開了皇位傳承可以立賢的先例,那麼其他有能力的兒子比如楚王朱楨、齊王朱槫、蜀王朱椿、湘王朱柏,難保不會蠢蠢欲動。這樣的話大明江山立刻就要風雨飄搖,皇室自相殘殺就在眼前。

備選方案二:立孫

元朝成功的案例啟示

透過我們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無論是立長還是立賢,另外再選一個兒子做接班人,對新生的大明王朝來說都是一個難解的死結,斷不可行。好在太子朱標並不是無嗣,朱元璋還可以選擇跳過兒子,將皇位直接傳給孫子。就在不久之前的元朝,就有過成功的例子。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於至元十年(1273年)立嫡長子真金為皇太子。

(至元十年三月)丙寅,帝御廣寒殿,遣攝太尉、中書右丞相安童授皇后弘吉剌氏玉冊玉寶,遣攝太尉、同知樞密院事伯顏授皇太子真金玉冊金寶。(《元史卷八·本紀第八》)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43歲的真金太子不幸去世,時年71歲的忽必烈面臨了一個和朱元璋相同的問題,到底選兒子還是孫子做帝國繼承人。經過了8年的考察,忽必烈最終在真金太子的三個兒子中選擇了年紀最小的鐵穆耳作為繼承人。

(至元三十年六月)乙巳,以皇太子寶授皇孫鐵穆耳,總兵北邊。(《元史卷一十七 ·本紀第十七》)

元朝版皇太孫鐵穆耳

忽必烈死後,鐵穆耳順利繼位,政權交接也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這個成功的由皇太孫繼位的例子,應該給了朱元璋極大的信心去推進這個選項。但是問題又來了,朱標的兒子之中既有原配所生的朱允熥,又有繼室所生的朱允炆,偏偏朱允炆還比朱允熥年長一歲,這繼承人該選誰更合理呢?

方案一:立太子正妃所生之子朱允熥

朱允熥生於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九日,雖然比生於洪武十年十一月五日的朱允炆小一歲,但他的生母是皇太子正妃,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女兒常氏,是名正言順的朱標嫡子,朱元璋嫡孫。而且他同胞兄長朱雄英在9歲的時候夭折,從宗法制度來說,朱允熥就是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的嫡長孫,選他作為接班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朱允熥身上有一個最大的劣勢,那就是過於強大的外家。他外公常遇春雖然早已去世,但他二舅常升現正襲爵開國公,掌著兵權。而常妃的舅舅,也就是朱允熥的舅姥爺則是炙手可熱的名將涼國公藍玉。對於朱元璋來說自己在的時候這些驕兵悍將當然翻不起什麼花樣,但自己身後呢?年幼的小皇帝會不會成為傀儡?大明江山會不會被權臣篡奪?朱元璋不敢再往下想了。

方案二:立太子繼妃所生之子朱允炆

那麼如何繞開宗法制度不選朱允熥呢?還是有一條折中之路的。雖然呂妃長子朱允炆在出生的時候呂氏只是次妃,按理應算作庶子。但常妃去世後,朱標把呂氏扶正,作了太子繼妃。如果因此將朱允炆算作太子嫡長子,雖然有些勉強,但也是說得過去的。

而且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文官集團背景。選朱允炆做接班人,既沒有軍方背景的外戚,又符合二代君王以文治國的政策,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方案。但是立孫的最大劣勢在於皇孫們的年齡實在太小,朱元璋已然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來重新培養年僅16歲的朱允炆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接班人,他只能選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儘可能多的掃除朱允炆日後登基的障礙。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和整個勳貴集團做出切割。

皇太孫朱允炆影視劇形象

調虎離山,巧立太孫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秦王朱樉被打發回西安,表示太子之位和他徹底無緣。八月十八日,宋國公馮勝(周王朱橚岳父)、潁國公傅友德(晉世子朱濟熺岳父)、開國公常升(皇孫朱允熥舅父)、定遠侯王弼(楚王朱楨岳父)、全寧侯孫恪(藍玉心腹)、鳳翔侯張龍、永平侯謝成(晉王朱棡岳父)、江陰侯吳高(齊王朱榑大舅哥)、會寧侯張溫、宣寧侯曹泰、徽先伯桑敬、安慶侯仇正、懷遠侯曹興、安陸侯吳傑、西涼侯濮璵等一大批勳貴被打發到赴山西開展農業生產大運動。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丁卯,上以山西大同等處宜立軍衛屯田守禦。乃諭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曰:屯田守邊,今之良法。而寓兵於農,亦古之令制。與其養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衛?爾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諭以朕意。(《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

這份名單中之所以沒有涼國公藍玉,是因為當時藍玉正在邊疆平定叛亂,本就不在京中。說來山西是晉王的地盤,朱元璋難道不怕晉王聽到冊立皇太孫的訊息憤而裹挾勳貴們造反嗎?當然不怕!

一來所有的勳貴全家老小不是在南京就是在鳳陽,他們跟著晉王造反圖什麼?二來老朱運籌帷幄,在冊封大典之前已經把燕王朱棣召回了南京。如果晉王謀反,早跟他不對付的燕王就有了用武之地。反過來燕王如果對冊立皇太孫不滿,那麼晉王率領著大明帝國的精英都在山西虎視眈眈,朱棣也不敢有任何異動。這果然薑還是老的辣,老朱的每一步都彰顯著他非凡的政治洞察力。

勳貴們前腳剛走,後腳朱元璋就在九月十二日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庚寅,冊立皇第三孫允炆為皇太孫,祭告太廟。(《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一》)

等到馮勝等人於十二月底回京的時候大勢已定,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大清洗。事實上就在一個多月以後的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就爆發了震驚天下的藍玉案。包括涼國公藍玉、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都督黃輅,吏部尚書詹徽等在內的文武重臣被悉數誅殺。而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開國公常升、定遠侯王弼等人此後也陸續遭到清洗。

結語:

透過我們這篇文章的梳理,相信大家可以看到太子朱標去世後,看似朱元璋手上選擇很多,但實際上朱允炆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當然有人說如果選了朱允熥同樣可以清洗勳貴,沒錯,但是這樣一來朱允熥不就成了罪臣之後了麼?他登基的合法性就會受到巨大的質疑,這也是朱元璋難以接受的。既然要做,索性做絕,這才是老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