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我們背後有一座“山”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五所研製的伽馬高度控制裝置在返回艙距離地面約1米高度準確發出反推發動機點火控制指令,返回艙安全著陸。作為這個關鍵單機裝置的專案負責人,我從2010年參與專案研製,到如今已經經歷了12個春秋。

2013年,從事總體工作3年後,我從前主任設計師王徵手裡接過專案負責人的重任。作為神舟飛船安全回收的最後一棒,我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王徵對我說得最多的兩句話就是,“國家給我們這一分鐘時間,我們一定要把任務出色地完成好”,“要想進發射場不發抖,那就在平時下功夫”,這兩句話一直鞭策著我,永遠不要自滿,不要鬆懈。

神舟十一號任務,是我第一次正式對產品進行最終效能狀態標校,雖然對產品技術原理、電路細節早已爛熟於心,雖然經歷過成百上千次的模擬練習,作為專案負責人主持完成整個流程的研製生產工作,可當我真正調錶的時候,內心的壓力還是巨大無比。這個效能指標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點火效能,關係到任務成敗和航天員生命安全。

在這之前,所有的飛行產品除錯都是王徵親自操刀。那天調錶的時候,王徵全程在旁邊陪著我。看出我的緊張,他還會講幾個笑話讓我放鬆下來,“產品的設計冗餘肯定沒問題,你放心地調,把效能往最優調就行,就像你平時練的那樣”,“這是你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整個除錯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他看起來雲淡風輕,但我知道他一直緊盯著資料。

這就是中國航天“傳、幫、帶”傳統的一個縮影,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是因為我們背後有一座“山”,是我們的航天前輩們甘為人梯,幫助我們成長,秉持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

(專案團隊:本報記者 章文、張蕾、詹媛、崔興毅 本報通訊員 孫偉、奉青玲、宋星光)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