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作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為何受到曹丕的羞辱?

于禁投降關羽之後的遭遇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生不如死。作為原本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于禁深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在異姓將領中,于禁是唯一擁有假節鉞權力的人。在救援襄樊的時候,防守樊城的主將曹仁才率領七千人馬,而於禁率領的援軍則達到了三萬人。那麼,于禁為何會落得個這種下場呢?

一、 被俘前的于禁。

于禁在襄樊之戰前,是曹軍中舉足輕重的將領。曹操曾經嘉獎最欣賞的三位將領,于禁就是其中一員。于禁在加入曹操陣營後,一直任勞任怨,在各個戰場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于禁有名將之風,獲得了曹操由衷的信任。

在宛城之戰時,曹操遭到張繡的突然襲擊,他的子侄和大將典韋戰死,全軍潰散。全軍之中,唯有于禁和他的部下保持鎮靜,且戰且退。在路上,于禁看到那些潰兵搶掠百姓,於是沿途剿滅。這些潰兵跑到曹操面前,向曹操告狀說于禁造反。

于禁的手下都讓他趕快向曹操申訴,為自己辯白。但是于禁對這些毫不在意,而是讓手下趕快修築營壘。在營壘修築完成,敵兵退去,形勢穩定以後,于禁才前往曹操那裡,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向曹操講明。于禁這種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行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讚賞。史書記載說: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于禁因為才能和品行受到了曹操的欣賞,再加上于禁執法嚴格,不徇私情,使得於禁在曹軍中的威望日益提高。于禁在整個曹軍中,每個人都對他十分忌憚。最後,于禁成為曹操的左將軍,假節鉞。這樣,于禁就擁有了先斬後奏的權力,這是曹軍將領中絕無僅有的。

但是,在襄樊之戰中,于禁卻遭遇了他的人生轉折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領荊州軍隊攻打襄樊。由於夏侯淵戰死,曹操親自到漢中救援,這時還沒有撤回關東。而剩下的夏侯惇防守淮南,曹仁防守襄樊。曹操只得派出他最信任的將領于禁率領七軍救援襄樊。

于禁率領的這三萬曹軍已經是曹操能給予異姓將領最大的兵力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曹操對於禁的信任。可是于禁在執行曹仁的命令,把軍隊駐紮在樊城以北的時候,犯下了巨大的錯誤。他沒有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以及氣象特點,把軍隊駐紮在了低窪之地。

當時秋雨連綿,造成了漢水暴溢。當洪水到來的時候,于禁的軍營全部被淹。關羽派出手下的水軍對於禁和他的部下發動攻擊,把他們全部俘虜。戰後,于禁向關羽投降,被送往江陵關押。而他的副將龐德則寧死不屈,被關羽所殺。

二、 被俘後的于禁。

于禁被關羽俘虜後,向關羽投降。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他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是曹操手下眾望所歸的大將,在此之後,他的生活只能用生不如死來形容。這是因為,他沒有得到任何一方的任用,反而遭到了無盡的羞辱。

在於禁投降關羽的時候,關羽對他並不在乎。從關羽對於禁的待遇看,關羽並沒有接受于禁的投降。他只是沒有殺于禁的頭,依然把他當做俘虜。關羽用船將於禁和他的三萬部下運回江陵,一起關押了起來。

雖然說當時前線的形勢很好,關羽急於利用有利形勢擴張戰果,沒有時間和精力消化曹軍的這三萬俘虜。可是,在對於禁等人的待遇上,能夠看到關羽對他們的鄙視,無意立刻利用他們來加入自己的部隊。這就降低了于禁的利用價值,使得他的身份得不到什麼提高,與俘虜無異。

不久之後,孫權發動了荊州之戰。在這場以奇襲為主要形式的作戰中,于禁和他的部下又落到了孫權的手中。與關羽不同,孫權對於禁這樣一位有能力的將領還是比較尊重的。這裡面可能與孫權想要利用於禁的身份與曹操拉好關係,或者想要收服於禁為自己效力有關。但是,于禁的降將身份讓東吳的將領們都看不起,使得他多次遭到孫權部下的羞辱。

在史書中,就曾經記載了孫權部下虞翻對於禁的兩次羞辱。虞翻在大庭廣眾之下,強調于禁的降將身份,並且對他大肆辱罵,甚至有一次還要鞭打于禁。虞翻的舉動,讓孫權都看不過去,心中十分不平。

虞翻這個人是一個口無遮攔的人,喜歡在大庭廣眾直截了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本不給孫權留什麼面子。可是這樣肆無忌憚的行動,代表了東吳上下對於禁的態度,這個團體根本就不歡迎于禁的加入。孫權雖然有任用於禁的想法,面對這樣的阻力也無可奈何。于禁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忍氣吞聲,度日如年。

在孫權向曹丕稱臣後,他又將於禁送回了曹魏。這原本是孫權和曹魏拉近關係的舉動,但是對於于禁則是新一輪羞辱的開始。在於禁回到曹魏,見到了曹丕。這個時候的于禁已經由於長年屈辱的折磨,變得面目全非。他面目憔悴,鬚髮皓白,見到曹丕後痛哭流涕的跪地頓首。這個時候的曹丕還撫慰于禁,用過去春秋的時候曾經當過俘虜,後來又回國為國效力的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來勉勵于禁,還拜他為安遠將軍。

但是,這只是曹丕的表面文章。小肚雞腸的曹丕並沒有放過於禁。他先是派于禁去出使東吳,在出使前讓于禁去拜謁高陵。曹丕在陵屋裡畫上壁畫,上面有關羽打勝仗、龐德英勇就義、于禁屈膝投降的畫面,故意羞辱于禁。于禁在看到之後,因為慚愧生氣而病倒,不久就死去了。他死後,曹丕還給了他一個惡諡,叫做厲侯。

三、 于禁的死因。

于禁的戰敗被俘雖然有作戰失利的原因,而更多的原因是由於天災。大家對他的能力並沒有過多的非議,更多詬病的是他的投降行為。在三國時期,很多人都經歷過俘虜、投降的情況。但是這些人在投降後,一般都能夠得到大家的諒解。可是唯獨于禁卻遭到了身敗名裂的下場,這中間的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于禁的死因主要是因為他的心病,他在投降後遭受了大家的羞辱,讓他度日如年。在迴歸曹魏之後,曹丕雖然表面上對他不加追究,但是在陵屋繪畫繼續羞辱于禁,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于禁在自己的國家得不到君主的諒解,還要被派往羞辱自己的東吳去做使者,這實際上是讓于禁以死謝罪。于禁在走投無路之下,也只能一死了之了。

曹丕對於禁的態度,是摧毀於禁心理的最後一擊。那麼,曹丕為什麼要如此的對待于禁呢?這是因為曹丕剛剛建立魏朝,正需要重整綱紀。在這個時候,曹丕需要自己的部下對自己表達絕對的忠誠。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漢朝留下的影響,為自己的長治久安打好基礎。

因此,曹丕才會明知道孫權稱臣有詐,也會笑臉相迎。而對於禁來說,他正好成為了曹丕昭示天下的反面教材,讓大家知道背叛要付出的代價。當年曹操對於禁非常信任,對他封官晉爵,予以巨大的權力,讓他率領重兵。可是他在襄樊之戰中戰敗,不但不能慷慨就義,反而為了保命卑躬屈膝。

這讓曹操丟盡了臉面。曹操感嘆說,自己和于禁相知三十年,誰知道在臨危處難的時候,表現得還不如龐德呢。曹操的這種感慨,自然影響到了曹丕身上。在曹丕眼中,于禁就是一個不忠不義的典型。于禁歸來之後,曹丕自然會拿他做文章,用他的下場來警示臣子們。

于禁的死,也有他錯誤判斷形勢的原因。他自以為投降後依靠自己的能力,還可以得到對方的任用,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可是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在他被俘的時候,就應該知道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他面對的敵人是關羽,在關羽的眼中,曹營只有張遼、徐晃兩人看得上眼,其他將領大多都是鼠輩。至於于禁之流,當年關羽在曹營之中時就已經認識,自然也在鼠輩的行列。

當於禁投降關羽的時候,與龐德不同,關羽並沒有收服他以後再任用他的打算。這樣,于禁就只能成為戰俘中的一員,被一起關押到江陵。隨後于禁又落入東吳的手中,和曹軍有著深仇大恨的東吳人員,自然也不會對於禁有什麼好臉。就算是孫權有意任用於禁,也無法違背絕大多數部下的意志。

最終,于禁轉了一圈,僥倖回到了曹魏。可是在曹魏,他又成為了曹魏的叛徒。正是因為于禁在被俘的時候錯誤判斷了形勢,才讓自己陷入了這種絕望的境地。如果他當時選擇與龐德一起慷慨就義,那麼就不會受到這麼多的羞辱了。

于禁最後一個死因,和他的性格有關。于禁這個人刻薄寡恩,口口聲聲的以法令為重,毫不變通。在曹營之中,于禁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道德的模範,贏得了大家的敬重。于禁多次受曹操委派,去執行軍紀,全營上下沒有敢違抗他的。可是襄樊之戰,于禁的投降,使得他多年的人設崩塌了。昔日他受到多麼高的敬仰,就會收穫多麼重的鄙夷。這也是他受到大家白眼,抑鬱而終的原因之一。

結語:

于禁作為曹操手下的大將,由於他的軍事才能和奉公守法的精神,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但是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了于禁。于禁為了保命,向關羽屈膝投降。誰知道,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讓他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于禁向關羽投降,遭到的是關羽的鄙視。關羽不但沒有任用於禁,反而將他投入了戰俘群中。在東吳奪取荊州後,于禁又落入東吳手中。東吳的臣子們依然把于禁當成俘虜,對他百般羞辱。在僥倖回到曹魏後,曹丕依然沒有放過於禁,他在高陵的陵屋繪畫羞辱于禁,走投無路的于禁不堪重負,終於抱恨而亡。

于禁之死,是他的咎由自取。他在被俘的時候,還幻想投降後能夠得到任用。可是他的對手關羽根本看不起于禁,沒有收降他的意思。而於禁則因為他受到曹操的厚恩,在危難時卑躬屈膝,使得於禁多年的人設崩塌,受到了天下所有人的鄙視。最後再加上曹丕為了殺雞儆猴,拿于禁做反面教材來警示臣子,使得於禁不得不屈辱的死去。于禁如果知道自己會面臨如此的下場,還不如當初和龐德一起殉難,也能夠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