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兵20萬,卻為何打不過史思明的區區5萬兵馬?

乾元二年,安慶緒遭到郭子儀連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鄴城,成了一頭籠中困獸。前來增援的史思明在攻佔魏州後,僅以5萬精兵就擊敗了20萬之眾的唐軍。

鄴城之戰的失敗讓唐軍的大好形勢瞬間付之一炬,四倍於敵的優勢,還有郭子儀、李光弼壓陣,唐軍怎麼就稀裡糊塗地輸了呢?

至德二載(757),安慶緒幹掉老爸安祿山,偽燕政權的內訌加上在河東、河南的節節敗退,讓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形勢一片大好。

乾元元年(758),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軍跨過黃河,在懷州的獲嘉大敗安慶緒,燕軍繼續向北逃往衛州。

河北被光復,叛軍就只能龜縮於幽州這塊孤島了,唐肅宗大喜,他一聲令下九大節度使合兵20萬(也有史料說是60萬)雲集衛州,準備對叛軍展開風捲殘雲般的收割戰。

這九大節度使分別是:朔方節度使

郭子儀

、河東節度使

李光弼

、潞州節度使

王思禮

、北庭行營節度使

李嗣業

、襄陽節度使

魯炅

、青徐節度使

季廣琛

、魏州節度使

崔光遠

、鎮東軍節度使

薛兼訓

、汴州節度使

許叔冀

獲嘉

遭遇重創後,安慶緒又在衛州中了郭子儀的誘敵之計,損兵4萬,連他的弟弟安慶和都埋在了此地。安慶緒繼續北逃,又在安陽南邊的愁思崗“愁死”了,燕軍又被幹掉3萬人。

獲嘉、衛州、愁思崗三連敗,安慶緒逃過安陽河,一頭扎進鄴城。郭子儀不給他喘息的機會,立刻兵圍鄴城,挖開漳河水淹鄴城。

鄴城挺結實,在水中泡了兩個時辰屹立不倒。於是郭子儀改變戰術,他圍著鄴城挖了三道壕塹,又大批次建造塔樓等攻城器具,擺出一副死磕安慶緒的姿態。

安慶緒很慘,不光軍事上連連失利,且出現大批將領倒戈的現象。更讓他膽寒的是,城中很快沒糧了,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誰家裡要是發現一隻老鼠立刻就成大富翁。

安慶緒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向遠在范陽的老對手史思明求援,條件很誘人:哥,救小弟一把,龍椅歸你了!

史思明謙虛地說:都是兄弟嘛,談什麼龍椅,哥救你。於是史思明率13萬大軍南下,可到達鄴城附近後,他卻不忙於進攻唐軍,而是派部下李歸仁率1萬人屯駐滏陽,給安慶緒喊“加油”,自己卻主力東進,去攻打魏州。

魏州刺史蕭華抱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原則,直接舉手投降。於是朝廷調整部署,令崔光遠出任魏州節度使。

崔光遠糊塗,輕易就中了史思明的離間計,冤殺部將李處崟導致軍心渙散。眼見史思明勢大,崔光遠棄城逃跑,導致魏州陷落,唐軍折損3萬人。

奇怪的是,佔據了魏州的史思明並不急於救援安慶緒,而是派小股人馬不斷打黑槍,襲擾唐軍的糧道,導致唐軍的糧食也緊張起來,插空還在魏州搞了個典禮,給自己帶了一頂“燕王”的帽子。

安慶緒承受不了壓力,他派親信安太清攜帶皇帝印璽去拜見史思明:玉璽獻給您,只求您快伸手搭救。

做足了前戲的史思明終於出手了,他率領5萬大軍直奔鄴城,“鄴城大戰”拉開帷幕。

戰場設在安陽河北岸,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為唐軍前軍。史思明很狡猾,他只派了數百人零零散散地在唐軍側翼遊蕩。唐軍上當了,以為他們只不過是

小股

襲擾的軍隊,因此放鬆了警惕,卻不料大鼓聲響起,燕軍5萬精兵突然殺出。

好在唐軍人數佔優,雙方傷亡相當,打成了肉搏戰。關鍵時刻魯炅掉鏈子了,他被流矢射中,竟然帶著本部數千人突出重圍跑了。

魯炅

擅自撤逃,導致唐軍陷入被動。此時,圍困鄴城的後軍郭子儀被迫出手,他整頓軍隊準備補魯炅留下的空缺。

可弔詭的一幕發生了,郭子儀的大軍尚未布好陣型天色大變:

“大風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

跬步

不辯物色。”

頓時唐軍和叛軍都懵了,也看不清誰是敵誰是友,於是雙方都忙著逃命,唐軍向南逃,叛軍向北逃。甲杖、

輜重

、糧草扔了一地,郭子儀率領本部退回河陽。

史思明回過神來,轉頭又向南追殺唐軍,其餘唐軍此時早已軍心渙散無力應戰了,於是各路人馬各自退回防區,將大批物資和收復的失地拱手讓給了安慶緒和史思明。

表面上看,唐軍的失利純粹是老天調皮搗蛋,關鍵時刻不幫忙,其實那都是史作者信口雌黃,目的就是掩蓋一些真相。那麼,唐軍為何在佔據絕對優勢,又在士氣正旺的時候突然輸得這麼慘呢?

九節度使互不統屬,導致相互拆臺

歷史上以絕對優勢兵力慘敗的案例,大多數離不開一個問題——聯軍貌合神離。唐軍的這次九節度使也是這種情況,他們中竟然沒有一位總指揮,而是靠觀軍容使魚朝恩居中協調。

這就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各部之間的軍事行動很難協調一致,導致各自為戰,不光大大折損戰力,甚至導致相互掣肘。

比如崔光遠,他就是這次戰爭中的倒黴蛋。在衛州的汲郡之戰中,奉命增援的崔光遠給郭子儀上眼藥,他僅讓本部1000人支援郭子儀,且出工不出力。郭子儀又打擊報復,當崔光遠在魏州遭遇史思明圍攻的時候他袖手旁觀,導致魏州陷落。

由此可見,魯炅的負傷逃跑也絕非偶然,大機率也是相互掣肘的結果。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根子出在唐肅宗身上,他忌憚武將軍權過於集中,又擔心郭子儀和李光弼兩位大佬相互不服氣,於是乾脆不設一把手。正是這個無腦操作,讓九節度使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相互拆臺。

魚朝恩干預軍事,又不具備決策能力

觀軍容使本來就是個監軍,不具有軍事決策權力,但軍中沒有一把手的情況下,作為皇帝的特使,魚朝恩自然成了事實上的一把手。

可魚朝恩本就是個太監,代表皇帝行監軍的職能沒問題,可讓他對軍事行動做決策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在行動之前,李光弼提出了一個方案:東牽西打。具體方案是這樣的:東邊的史思明之前剛剛在嘉山慘敗,只要我和郭子儀的朔方軍東移,他一定不敢出戰,這樣我軍就可以集中其餘力量猛攻西邊的鄴城。只要鄴城被攻克,史思明不戰自敗。

這個方案被魚朝恩否決了,很多人認為魚朝恩錯過了最佳方案,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至少忽略李光弼這個方案背後的小心思。

請注意,此時圍困鄴城的主力軍是誰?是郭子儀。按李光弼的構想,郭子儀必須讓出已經構建好的進攻陣型,轉而去充當牽制史思明的偏師。假如你是郭子儀你會答應嗎?肯定不會答應,人家老郭從河陽一路打到鄴城,也看大功告成,憑什麼讓他拱手讓出果實?

所以,李光弼這個“絕妙”的方案本身沒問題,問題是他夾帶了私活,明視訊記憶體在打壓郭子儀的嫌疑。

對這種微妙的關係,魚朝恩缺乏洞察力,又不具備決策力,其結果只能是各玩各的。

軍魂郭子儀負氣作戰,又帶頭逃跑

郭老在歷史上的名聲相當好,他一生兩次再造大唐,被後世譽為完美的楷模。可人無完人,在鄴城之戰中郭子儀充當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儘管史書竭力替他掩蓋。

後人被突如其來“妖風”刮迷糊了,真相信了史書的鬼話,以我個人的觀點,這就是史書為了美化郭子儀編造出來的故事,目的就是給郭子儀逃跑找個藉口。

我們說幾個疑問:其一,郭子儀遭遇妖風為何向南跑?南邊有敵人,自己的大營在北面,正常他要是跑也應該向北跑啊。其二,叛軍為何很快就清醒過來,而郭子儀的大軍怎麼就稀裡糊塗跑了好幾百裡,且準確地回到了河陽?其三,魚朝恩為何獨獨彈劾郭子儀,他跟郭子儀真有什麼過節嗎?

從細節看,這是郭子儀有預謀的逃跑,並非郭老膽小畏戰,而是他認為此戰已經無法取勝了。

前面我已經提到過,郭子儀沒有對戰爭的決策權,李光弼、崔光遠等人還故意給他挖坑,魚朝恩又無法左右局面。在史思明的襲擾下,唐軍已經出現了糧草供應危機,這種情況下已經很難打持久戰了。

請注意,郭子儀對鄴城的攻戰思路:挖三重壕塹。這說明他想用持久戰的方式,活活困死安慶緒。事實上鄴城卻是也快接近崩潰了,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唐軍自己得挺得住。可由於唐軍的指揮混亂導致糧道被斷,不出意外的話,唐軍一定抗不過史思明的打擊。

所以魯炅先跑了,郭子儀跟著跑意外嗎?他要是不跑,很可能被史思明和安慶緒夾擊,在糧草短缺的情況下這就是個滅頂之災。那怎麼辦?負氣的老郭乾脆趁自己還有逃跑的可能性先開溜了。

所以,鄴城之戰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唐軍必敗的結局,人數再多也沒用。在這場戰爭中,包括郭子儀、李光弼、魚朝恩都是戰爭失利的責任人,但我們也沒必要苛責他們,唐肅宗戰前的人事安排其實才是禍根。

本來郭子儀一個人就能搞定的事,非要搞一幫掣肘的人,難怪安史之亂這麼難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