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的滅亡,是不是出現了昏君,是不是“氣數已盡”的緣故

“氣數已盡”是古代封建王朝滅亡的時候,一個非常好的說辭。這個說辭,為那時候的很多人,解決了問題。

比如,他為那些造反者們解決了問題。那些造反者們得以理直氣壯地造反,他們不會覺得這是一件謀逆的事情。因為之前的那個王朝“氣數已盡”了,江山要換主人了,而且,自己正好就是這個大好河山的新主人。因此,造反者們的腰桿會挺得非常直,腦袋也高高地昂起來。然後,然後,他們就利用這個作為宣傳口號,理直氣壯地號召天下人都加入他們,和他們一起順應“天道”,推翻舊朝廷,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再比如,這又為古代的讀書人解決了問題。古代讀書人向來是要講究一點氣節的。“忠孝節義”這些東西,他們是必須要遵守的。要遵守,首先就得忠於舊有王朝的皇帝,畢竟只有舊有王朝的皇帝,才算是正宗皇帝。這是這些讀書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如果不遵守,那就是造反,就是當強盜。

比如梁山上的宋江和李逵,就是有兩種世界觀的人。李逵不是讀書人,因此他心中沒那些東西,於是天天講的就是“殺到東京,砍翻宋朝皇帝,讓宋公明哥哥當皇帝”。而宋江是讀書人,他要做的,是當一個“忠臣孝子”,要擁護朝廷,忠於皇帝。他反對的只是那些奸臣佞臣、貪官汙吏。皇帝的問題只是他比較昏庸而已,只是他把身邊的人看不清楚而已,只是受了矇蔽而已,本身的地位是根本不用懷疑的,是不可能受到挑戰的。

但有了“氣數已盡”這句話,古代讀書人就解脫了。他們想造反,透過造反獲得更大的利益,就有理由了。到那時候,他們所做的,就是一項正義的事業,而不是禍亂天下的事業。

《史記》當年記載“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認為周武王之所以有資格取代商紂王,獲得天下,就是因為商朝氣數已盡。周武王把商紂王推翻,是順應天道。而所有那些跟隨周武王的文臣武將,也都是正能量的人。

清朝出了一部小說叫《封神演義》。《封神演義》不僅讓天下的讀書人都順應天道,幫助周武王滅掉商朝,而且讓天上的神仙也來幹這個事情。並且,《封神演義》還完全顛覆了價值觀,把那些忠於舊朝廷,幫助商紂王的人,認為是違背天道的人,把他們當成反派角色來寫。

古代某個王朝之所以滅亡,除了認為是“氣數已盡”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個朝代出現了“昏君”。

由於昏君做了很多昏庸無能的事情,特別是被那些道德品質低下的奸臣所包圍,因此,好端端的國家,就被昏君和姦臣折騰光了。在這種情況下,上天才會非常生氣,才會把江山收回去,重新交給有道之人。

這樣的觀點,不僅是古人的一種想法,同時還是現代人的一種想法。

比如關於清朝為什麼滅亡,很多人就認為,這是因為清朝出現了昏君。

但是另有一些人又認為,清朝比明朝好,清朝幾乎沒有昏君。

前一部分人就不服氣了,沒有昏君,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因為在這些人的邏輯中,正是出現了昏君,清朝才會“氣數已盡”。於是,他們就去著力尋找昏君。只有找出了昏君,才能證明自己的結論。

其實,要在清朝找昏君,其實是非常容易的。比如,乾隆皇帝就是一個昏君。乾隆皇帝符合昏君的一切特性,比如他“六下江南”,這明顯就是一種貪圖享樂的表現。和歷史上的著名昏君隋煬帝修大運河,是同一個模樣。比如乾隆皇帝重用奸臣和珅,這也符合昏君的那些特性。比如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為了追求十全武功,發動了好多場戰爭,不僅在西北打仗,也在西南打仗。戰爭很多,打得也很狼狽,包括大小金川之戰、清緬戰爭等等,都打得極為糟糕。

當然了,乾隆雖然是昏君,但是他還不算是亡國之君。真正的亡國之君應該是慈禧太后。而且慈禧太后的作為,在歷史上似乎也是可以找到佐證的。比如東漢王朝最後的滅亡,就是因為當時出現了不少小皇帝,朝政掌控在太后的手裡。在古人眼裡,女人掌權肯定不會是什麼好事,慈禧掌權自然也不是什麼好事。可以說,慈禧是促成清朝滅亡的一個最重要的昏君。

但事實上,用這種方式來解讀清朝滅亡的原因,是非常片面的。

清朝肯定有昏君,但所謂的“昏君”,並不是促成清朝滅亡的最本質的原因。清朝也是“氣數已盡”,但這個“氣數已盡”,和歷史上其他朝代的“氣數已盡”,並不是同一個“氣數已盡”。用之前朝代滅亡的規律來解釋清朝的滅亡,是有一些解釋不通的。

事實上,清朝之所以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沒有跟上世界的發展潮流。那時候,西方國家經過大航海及工業革命之後,強勢發展起來,並且試圖把全世界都納入他們的歷史發展程序的體系之中。他們特別想要拉進來的,就是清朝。

清朝當時是很不願意的,因為清朝有自身發展的規律,還在按照封建社會的那一套來執行,而且清朝認為行之有效。事實上也確實行之有效,就算到了清朝晚年,曾出現過太平天國運動,但是清朝並沒有因此四分五裂,並沒有出現有軍閥勢力借“氣數已盡”這個口號來推翻清朝。可見,按照傳統的說法,清朝氣數並沒有盡。

而列強仗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強行干預清朝發展的程序,最終清朝的發展,改變了軌道。取代清朝的,再也不是原先的那種新王朝,而是實行“共和”的民國。也就是說,就算是“氣數已盡”,這個“氣數”,也是另外一種解讀,和原先的解讀不一樣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