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隋朝時期的糧倉,能讓食物40年不壞,如何做到的?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於河南洛陽發掘出隋朝糧倉。並且這座糧倉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不少儲存完好的種子。有不少歷史文獻資料證實,李淵與李世民起兵時,都吃上了隋煬帝提供糧食。然而千年之前隋朝糧倉,可保裡面食物幾十年不腐壞,為何現代化科技含量非常高的糧倉,存放的糧食,三年之後便過了保質期呢?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隋朝含嘉倉一些基本資料。上世紀70年代,洛陽發現這座糧倉之後,考古人員足足花了近兩年時間,才初步探索完整個糧倉。這座含嘉倉總共有287座倉窖,儲存量非常之多。工作人員於160號倉窖內,發現了不少儲存完好的糧食。將這些糧食裝進容器內之後,很快便發芽。農業部門栽培之下,千年之前這些糧食居然結出了稻穗。由於整個隋朝國祚37年,換言之,隋朝修建的糧倉儲存食物,直到唐太宗時期都還可以使用。其儲存期,最起碼也得有20年至30年這麼久。

反觀現代化糧倉,雖加入了很多智慧化裝置。比如嫩江直屬的糧倉,總共有6個分屬糧庫,每個分庫大約可以儲存6000噸的小麥或者大豆,及其他穀物類糧食。且這些現代化糧倉,可以保證24個小時溫度監控,必要時智慧化裝置往糧倉內部輸送氮氣,保證糧食不會腐壞變質。然而,大家應該清楚,我國對於糧食的儲存標準很嚴格,超過三年以上便屬於陳糧,專家不建議大家食用陳糧。有關部門將這些陳糧回收之後。製作成其他能源;比如乙醇就是用不少陳糧製作。之所以隋朝時期糧倉,會保證食物30年不腐壞,也並不是說,現代智慧化的糧倉不如古時用土方法修建的糧倉。

只是如今對於食物,有更高的儲存標準,超過保質期糧食便不會讓人食用。可以看看古代糧倉和現代糧倉儲存標準,就會有很大的區別。比如隋朝時期的含嘉倉結構,屬於直上直下。這座糧倉選址得天獨厚,土地肥沃,處於平原之中,且地下水距離糧倉很遠,因此水蒸氣不容易侵蝕糧倉內部。加採取了三層分割式的結構,層與層之間還有很多草木灰進行隔離保護,最大程度上能使得糧食不腐敗。可是隋朝這座糧倉儲存的糧食,確實是能10年之內讓食物不腐敗變質。然而隋末唐初之際時局動盪,古人也不可能有現在這麼好的生活條件。

即使含嘉倉存放近30年的糧食,還是會被一搶而空。遇上荒年,顆粒無收,平民能有陳糧吃已是天大的福分。並不是說古代的糧倉,比現在智慧化糧倉更加實用高效。只是如今生活條件變好,大家對於超過保質期的食物,都有普遍的抗拒。古代平民能夠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已實屬不易,哪還管這些糧食到底放了10年還是20年?大家可以這樣想,智慧化的糧倉,透過更加科學的管理,肯定比古代土方法建造的糧倉要更加實用。

且智慧化裝置還能向糧倉內充入氮氣,起到殺蟲,抑制黴菌的效果,最起碼也比古時這些糧倉管理方式先進不少。因此並不是說古代的糧倉比現代的糧倉要明到哪去,只是不同時間,對於糧食存放標準有了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