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八公山文學:“美酒”的來歷(民間傳說)

相傳中國酒是由夏禹身邊叫儀狄(虞舜的後人)的人最初釀造出來的。如《世本?製作》曰:“儀狄始作酒醪,以變五味。”《呂氏春秋》亦云:“儀狄作酒”。《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亡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另一傳說,夏朝人杜康為釀酒第一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此說法,故後人常以杜康喻酒。不管是儀狄還是杜康始釀酒,但1987年在山東莒縣發現5000年前的釀酒器具,證實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我國就存在釀酒行業了。早期的酒度數很低,相當於現在啤酒的度數,所以武松了喝18碗酒還能打虎。到了元代,由於蒸餾技術出現,才有了現代意義的白酒,酒的度數也相應得到了提高,但也不會超過20度。古時的酒有清酒、濁酒、綠酒之分。

清酒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天官?酒正》:“辯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詩經》中也有清酒的記載,《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騂牡(赤黃色的公牛),享於祖考,”意思說周王以清酒和公牛祭祖祈福;《大雅?旱麓》:“清酒既載,驛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韓奕》:“韓侯出祖,出宿於屠(屠邑)。顯父餞之,清酒百壺。”清酒主要分為米酒和黃粱酒兩大類,米酒由大米、優質泉水釀造而成,黃粱酒由小米(黍,即黃米)發酵產生,兩種酒都經過仔細過濾後二次加工,因而清澈透明,故名清酒,酒精度稍高,價格也貴些。清酒一開始作為祭祀所需,後為宴請貴客之用,實為少數貴族、官員、富商享用,後來產量增多,慢慢開始在一些酒肆出賣,如被排擠出長安的李白也能喝得起清酒:“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清酒後經朝鮮古國百濟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的“國酒”。

濁酒由糯米、小米等作物和普通水釀製,採用稀疏的過濾方式,殘留較多的雜質,品相混濁,因稱濁酒,也是普通人能夠喝得起的酒。如《三國演義》開篇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范仲淹借濁酒抒發邊患不安、思念家鄉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宋朝陸游也愛濁酒:“莫笑農家臘酒渾(濁酒),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綠酒是沒有濾掉酒糟的酒,品質更差,呈淺綠色,略帶酸味,上面有一層螞蟻似的漂浮物,如“綠蟻”“浮蟻”。唐朝詩人白居易《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劉禹錫 《酬樂天衫酒見寄》:“動搖浮蟻香濃甚,裝束輕鴻意態生。”濁酒和綠酒是古代最常見的酒,綠酒也屬於濁酒,均為大眾酒,但綠酒後來成了美酒的代名詞,“燈紅酒綠’中的”“酒綠”即來自於“綠酒”一詞。古人不吝辭藻歌頌綠酒。如東晉陶淵明有詩云:“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唐朝杜甫:“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五代詩人馮延巳:“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宋代王安石:“令節想君攜綠酒,故情憐我踏黃塵。”晏殊:“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等等。

古人亦以水果造酒。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帶回葡萄品種,後人釀出葡萄酒。唐代詩人王翰愛喝葡萄酒,有詩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繼葡萄、青梅之後,古人又以楊梅、柑橘、桑葚等釀酒,但最有名的還屬葡萄酒。

魏晉南北朝時期,釀酒基本上選用黏性較大、出酒率較高的糯米為原料,當時稱之為“秫(粘高粱)米”或稱“秫谷”,酒質和酒精度也明顯提高,由此產生了黃酒。酒經過釀造、簡單過濾後稱為“生酒”、“生醅”或“生春”,也可飲用,但繼續酵變,可能變質,唐人掌握酒醅加熱技術後,酒質大為改觀,黃酒經過如此處理成為“黃醅酒”,幾乎接近今天的黃酒度數。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黃醅酒頗為喜好,有《嘗黃醅新酎憶微之 》詩為證:“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閒人白侍郎。”陸游對黃酒也情有獨鍾,其《山園雜賦之二》寫道:“賴有黃醅法,終年任醉醒。”上等的黃酒呈琥珀色,李白在《客中作》中盛讚山東蘭陵縣的極品黃酒:“玉碗盛來琥珀光。”

古人愛花憐香,以花釀酒,於是有了菊花酒、桂花酒、鬱金香酒、桃花酒、荷花酒,其實就是以醃製或蒸制的方式獲取花露,再倒入白酒中。花酒相比濁酒似乎更沾了一些文人騷客的風韻。如漢魏時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唐朝岑參在《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吟菊花酒:“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耿湋作《九日?重陽寒寺滿秋梧》,對菊花酒戀戀不忘:“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幾回沽。”山東蘭陵人以鬱金香入酒,李白有詩稱讚:“蘭陵美酒鬱金香。”此詩不僅讚譽了鬱金香花酒,同時“美酒”這個詞語也開始從唐朝的文學作品中出現,據說把“酒”稱為“美酒”與八公山的一個傳說有關。

南北朝後期,豫州(僑置,治所壽春,即今壽縣)八公山北麓一集鎮名叫山王集,集中有一獵戶叫王老憨,老憨18歲時父母雙亡,至22歲尚未娶妻。一日,老憨到深山打獵,傍晚徒手而歸,路過魏郢孜荒冢時,天色已黑,當日正值十五,月朗星稀,視線尚好。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一條野狼正用前爪刨鑿土墳。老憨不知何故,隱蔽在樹叢後觀看,此狼一邊刨土一邊嗅聞。老憨心想此乃天賜良機,於是彎弓搭箭,嗖的一聲,利箭飛出,野狼倒地。老憨上前,拔出箭頭,將狼扛上肩,剛要轉身,聽到土墳下有女子聲吟,頓時頭髮直豎。老憨捕獵多年,殺生無數,從不信邪,他走到近處,看見原先野狼刨鑿的土墳下現出一條草蓆,莫非草蓆裡有人?老憨看到草蓆埋得較淺,於是壯著膽子將餘土扒去,開啟草蓆,看見裡面躺著一位貌美女子。此時,女子“哇”的一聲吐出一物,隨後“哎喲……哎喲”了幾聲甦醒了。老憨驚問:“你是人是鬼?”女子也大驚:“你是誰,想幹什麼,我怎麼躺在這裡?”老憨把發現她的經過說了一遍,女子淚如雨下。

原來,女子姓李,名小翠,和州(今和縣)李家莊人氏。公元555年,南梁與北齊罷兵休戰,議和於歷陽,雙方劃江而治,改歷陽為和州,時和州屬於北齊。557年,南陳代南梁。小翠自幼父母雙亡,由爺爺李志明撫養成人,李志明擅長釀酒,家境也算富裕,小翠從小略識文字。573年春,南陳伐北齊,和州為戰爭前沿,李志明帶著小翠一路向北逃難到壽春。當年秋,南陳攻破壽春,李志明與小翠流落於此。由於手頭資金有限,李志明雖有釀酒的好手藝,卻無法施展,此後祖孫倆過著清苦的生活。三年後,李志明花光所有攜款,兩人淪為乞丐。576年,小翠16歲,已到婚嫁之齡,李志明也年事已高,疾病纏身,行將入土的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小翠,如果小翠能夠嫁給一個好心人,落口飯吃,自己也就放心地撒手人寰了。

一日,兩人行乞到八公山魏郢孜一富戶魏良信家,魏良信見小翠雖然一身乞丐打扮,但相貌卻十分清麗,於是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經詢問,魏良信與李志明說:“你帶著大姑娘要飯,不是死心眼嗎?不如將小翠賣到我家,做我的兒媳,一來小翠衣食不愁,二來你也落得銀兩,安度餘生。”李志明心想魏良信說的在理,小翠卻死活不願離開爺爺。李志明勸說:“我也活不了多長時間了,要飯也不是常事,你已到了出嫁年齡,嫁個好人家,我死也無憾。”經再三相勸,小翠終於答應,魏良信付給李志明五兩紋銀,小翠哭著送別爺爺。

魏良信買小翠另有目的,他有一兒子叫魏虎,魏虎患有麻風病。時人相傳,麻風病人成婚時可將此病傳與對方。當日,小翠沐浴更衣後如出水芙蓉,但得知原由後小翠誓死不嫁。魏良信命家丁把小翠看管起來,逼其三日後“完婚”。小翠大哭,兩日未吃未喝。成婚前一天,家丁送來晚餐:一碗稀飯,一個大饃,一碟小菜,一個剝了皮的雞蛋。家丁走後,小翠感嘆命苦,決定當晚懸樑自盡,又想死了也不做餓死鬼,於是拿起雞蛋吞食下去,不料雞蛋噎住喉嚨,當即“死亡”。一會兒,家丁進門收拾碗盤,發現小翠已死,慌忙報告魏良信。魏良信命家丁將小翠用草蓆把小翠包裹,埋於魏郢孜荒冢,草蓆上只簡單覆了一層薄薄的土,其實小翠的死是民間所說的“假死”。當晚野狼刨鑿土墳,無意中給小翠做了一次“胸部按壓人工呼吸”,以致後來發生老憨射死野狼,小翠發出呻吟,之後小翠吐出一物正是所吞下的雞蛋。

小翠哭訴完身世後說:“多謝公子救命之恩,如今我無依無靠,如不嫌棄,請把我收留家中當個丫環,只要給口飯吃,小女子當牛做馬也心甘情願服侍你一輩子。”老憨聽完,頓生憐憫,吞吞吐吐地說:“我為獵戶,父母早逝,家境清貧,但也能勉強供你吃喝,另外祖上留有房屋數間,你無去處,可到寒舍暫住,還說什麼做丫環不丫環的,只是你我孤男寡女,恐落非議”。小翠低著頭說:“我孤身一人,如公子有意,小女子願以身相許,自然無可生議,並且公子每日在外,也需有要個做飯漿洗之人服侍。”老憨暗想也是,當晚,小翠隨老憨回到山王集。

沒幾天,鄰居們都知道老憨在魏郢孜撿到一位漂亮女子。不幾日,兩人完婚。婚後,老憨託朋友四下打聽李志明的下落。轉眼間,三個月過去了,小翠心想老憨打獵也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從小跟爹爹學會釀酒的手藝,不如利用自家房間開個酒坊。

此時,朋友幫忙找到了李志明,一家人在山王集安居下來。李志明拿出僅剩的銀兩,老憨掏出所有積蓄,酒坊順利建成開業。三天後,李志明病逝,夫妻倆將老人殮葬。之後,酒店正常營業。山王集的老酒鬼們聞到瀰漫在空氣中與眾不同的醇香,紛紛前來沽酒,他們看到容貌怡麗的小翠,更是成了打酒的常客;一些平時不喝酒的人也學著喝起了酒,他們還言之有理地跟自己的妻子說:“喝點酒可以活活血,有利身體健康。”實際他們是想借打酒之機多看小翠幾眼,活動活動眼皮罷了,有時這些人一天不買酒就感到渾身不舒服。由於小翠長得漂亮,買酒的人就把小翠釀的酒稱為“美酒”,其實就是美女和酒和合稱,從此,“美酒”這個詞語就產生了。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坊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一天老憨出外購買釀酒用的大米。次日傍晚,小翠關門落栓,飯後洗漱上床準備就寢,突然一人闖進屋內,企圖非禮小翠。原來,同村一個叫狗三的潑皮早已對小翠垂涎三尺,當日趁小翠不備溜進酒坊,躲在一個空酒甕中,趁小翠進屋入寢,欲行不軌。小翠大驚,旋即鎮靜,微微一笑:“哦,原來是狗三呀,正巧老憨不在家,且慢,這事還得小心,你先上床來,我去看看大門是否上栓。”狗三心花怒放,沒起疑心。小翠走出大門,叫來鄰居。此時,老憨正巧到家,大家把狗三痛打一頓。

狗三懷恨在心,思來想去老憨在魏郢孜撿到小翠的事有些蹊蹺,決定到魏郢孜打探究竟。經狗三描述小翠的特徵,魏郢孜的人都說本村沒有此人。就在狗三絕望之際,正巧問到魏良信,魏良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翠怎麼會死而復生,又開起了酒坊,此時魏良信的兒子魏虎已死,魏良信與狗三計劃敲詐王老憨一筆錢財,事後兩人分贓,計劃先由魏良信派家丁到山王集打探開酒坊的老闆娘是否是小翠,如是,再由狗三向魏良信提供老憨外出訊息,由魏良信採取行動。當天魏良信派出的家丁回報,山王集開酒坊的老闆娘確係小翠,魏良信大喜。不日,狗三將老憨外出購物的訊息告訴了魏良信,魏良信帶著一夥家丁到山王集,把小翠繩捆索綁帶回魏郢孜。此事被前來打酒的酒鬼李春看到,他急忙通知鄰居追蹤,同時尋找老憨。老憨回來後帶領一些村民到魏良信家要人,魏良信說小翠原先是他家花錢買來的媳婦,把小翠“帶”回家理所當然,若想要人,必須給200兩銀子方可。老憨拿不出這麼多錢,且自己的妻子被人綁架訛詐還要掏錢,只好將魏良信告到壽春縣官府。

堂上,王老憨訴訟魏良信光天化日帶領家丁綁架民婦,敲詐錢財。魏良信則稱小翠是魏家所買的媳婦,死是魏家的鬼,活是魏家的人,與王老憨無關。兩人互不相讓,所言各有其理。縣令是位明白清官,當堂問明緣由,認為小翠確是魏良信花錢所買的媳婦,但沒有舉行婚禮,且小翠噎死後魏家人把小翠當成死人埋葬,已經不把死了的小翠當成魏家的媳婦了。老憨射狼、救活並迎娶小翠,實屬小翠命不該絕,天成姻緣,可是如果沒有魏良信賣小翠一事,老憨和小翠也不會相遇。這樣吧,王老憨補償魏良信一部分錢財,就此了事。魏良信獅子大開口,經雙方協商,魏良信索取了100兩紋銀,案結事了。

第二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79年,北周攻佔南陳壽春,老憨一家逃往江南。581年,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隋開皇八年(588年)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楊堅以其子楊廣為中書令,謀劃進攻南陳。次年,滅南陳,統一全國,淮南行臺尚書省改為壽州總管府。當年,老憨全家回到闊別多年的山王集。在老憨與小翠南北奔波的過程中,“美酒”這一詞語得到廣泛傳播,經隋至唐,“美酒”作為酒的美稱已經傳遍天下。

從唐初開始,“美酒”一詞便大量出現在詩詞裡了。如李白《將進酒》:“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張籍《寄徐晦》:“鄠陂魚美酒偏濃,不出琴齋見雪峰。”之後更是廣泛運用了。如宋朝晏殊《破陣子?湖上西風斜日》:“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數闋堪聽。”梅堯臣《和範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並次韻其十》:“誰將作美酒,醉看月生東。”陸游《我有美酒歌》:“我有美酒起自斟,勸君一卮為君吟。”明朝汪衢《獨飲效陶》:“鄰家送美酒,一笑還自斟。”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家人和朋友聚會時經常暢飲兩杯,今後當你端起酒杯時一定要記得“美酒”一詞誕生於八公山哦!

(作者:帖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