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古代當兵沒有退伍嗎?

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飰,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首創作於漢魏時期的漢樂府詩《十五從軍徵》描繪了一個15歲參軍,80歲才退伍歸來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所見的悲慘情景。幾乎每個讀到這首詩的人都會為詩中主人公感到一種難言的悲慼。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當兵難道就沒有退伍制度嗎?15歲去當兵,80歲才讓回家,這是人乾的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聊古代當兵服役的那些事。

古代各個時期的徵兵制度都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因此我們這裡就以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作為依據。

在秦代和西漢早期,所有年齡在15到70歲之間的成年男性都會被國家登記在冊,跟我們現代人成年後要領身份證差不多是一回事。被登記在冊的男性一生必須完成服兩年兵役的義務,第一年在京師或是戰場前線任“正卒”,第二年在自己所處郡縣擔任“戍卒”。(另一種說法是第一年在京師任“正卒”,第二年到邊郡任“戍卒”。夜讀史書推斷之所以出現兩種說法可能是由於戰爭與和平時期應對方法不同所致。)

如果是和平年代,男性入伍時間一般會定在20至24歲。因為古人結婚早,20歲前基本已完成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接下來就該給國家效力了。當然這不僅僅是出於人道考慮,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人口在古代是最寶貴的資源,讓成年男性在家鄉娶妻生子後再去服兵役,這也符合國家的最大利益。如果是戰爭年代服兵役時間就得看實際需求,要是真到了前線吃緊的時候,15歲登記在冊後就有可能被直接送往戰場。

每家每戶都需安排一名成年男子去服兵役,但如果家中有人在“二十等爵制”(秦漢時期的爵位制度)中的爵位級別高於九級,或者是被皇帝下詔赦免義務的人,則可以免除服兵役。此外,任何比規定最低標準身高還矮的人都會被登記為侏儒,他們也會被免除服兵役。

由於絕大部分人都要履行服兵役的義務,所以古代封建王朝往往擁有一支規模很龐大的常備軍。然而稍微瞭解過一點戰爭史的人都知道,戰場上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最勇敢、最善戰的那批精銳部隊,而不是跟在後面出工不出力的雜牌部隊。所以古代士兵在入伍後會依據個人實際情況被挑選分類。以西漢為例,擅長步戰、弓弩計程車兵會被培養成“材官”,擅長車馬騎射計程車兵會被培養成“車騎”,擅長水上作戰及深諳水性計程車兵會被培養成“樓船士”。材官、車騎、樓船士都是屬於精銳部隊,他們的軍餉和爵位都要高於普通士兵。同理,在戰場上拼殺的主要也是靠材官、車騎、樓船士,其他士兵則主要負責運輸、警戒等次要軍事任務。

從綜上所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當兵也是有退伍制度的。普通士兵完成兩年服兵役後就可以回家,不過這還沒完。每人在服役結束後,每年都需要花一個月時間以“更卒”身份在家鄉附近服役,主要任務是治安巡邏,以及給家鄉附近的國有大型工程專案做免費勞動力。而材官、車騎、樓船士這些精銳部隊計程車兵類似於今天的職業軍人,他們在服役期滿後可以選擇繼續留在軍營,也可以選擇迴歸家鄉,總之沒有硬性規定。

最後再來說回到《十五從軍徵》,像詩中所描述的這種情況難道是假的嗎?當然不假。上文中我們所說的主要都是和平年代的正常服役流程,如果換到戰爭年代,那制度的彈性就很大了。比如古代士兵要是參加遠征,那基本打到哪裡就留到哪裡。繼續開疆拓土或是保住現有領土都需要大批士兵,怎麼可能讓你一到點就回家。此外,家鄉要是在戰爭中成了敵佔區,那即便可以退伍,也很難順利返回家鄉。所以《十五從軍徵》中那種人間悲劇在戰爭時期算是常見現象。如今網上許多鍵盤俠天天喊著打這個,打那個,卻完全忽視了戰爭的殘酷。“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