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本來是分餐制,就因為三個理由讓我們坐在一起吃飯了

在現代社會中,中國人聚餐都是使用的合餐制,即大家集中在一張桌子上,從公用的菜碗中夾菜吃飯。為此,很多所謂的衛生專家大聲疾呼,強調西方的分餐制更為健康。其實,古代中國曆來都是分餐制的,只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了現在情意滿滿的合餐吃飯的習慣。

在原始社會時,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應該是用的分餐制。那時候的食物很寶貴,分餐制能夠儘可能保證公平,也能夠保證每一個人都有份,並且最大可能降低因為哄搶食物而產生的爭鬥,這也是出於人類捍衛自身權利的本性。

進入封建社會之後,生產力相對提高,糧食危機較原始社會已經大大緩解了。在儒家學說開始發展之時,吃飯真的不僅僅是吃飯了,而是囊括著太多了含義了。尤其是儒家所提出了“禮”以及長幼尊卑的觀念,就蘊藏在吃飯之中。這就是儒家經典所提出的“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更為重要的是,儒家並不是說說而已,它將一系列的制度都融入吃飯之中,直接將餐具的數量、材質都與封建等級制度所掛鉤,比如以下的規定:

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

既然有這麼多講究,那就不適合合餐制,吃飯只能各用各的餐具了。在古代的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採用的分餐制。比如最著名的飯局是鴻門宴,那就是採用分餐制的模式。當時項羽和項伯坐向東,范增南向而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坐。他們是一人一案,中間留有項莊舞劍的位置。

不光是應酬的飯局如此,即使是在家中過二人世界,古人也是採用的分餐制。有一個成語叫做“舉案齊眉”,它是說梁鴻的妻子孟光,對自己的丈夫非常尊敬,梁鴻每天干活回家後,孟光總是將飯菜準備好,並且放在託案上,舉到自己眉毛的高度。這種恭恭敬敬的態度,讓梁鴻非常受用,他也高高興興接過託案。這說明當時老百姓吃飯,也是分餐的,否則也沒法舉案齊眉。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五代時期,分餐制都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在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悠然自得地聽著小曲,前面放著兩個餐桌,上面的食物酒水相當豐富。他對面的官員,也有一個小桌,但上面的食物就相形見絀了。這可以看出,分餐制對於尊卑是有區別的,飯菜的品種和數量不盡相同。

那麼為什麼中國又變成了以合餐為主的吃飯模式呢?不少歷史和文化學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椅子從西域傳入,這大概是從唐朝開始的,當時叫做胡床和交床。高足傢俱的出現,不僅是審美的選擇,更對文化和習俗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中國人從此有條件坐在椅子上,圍著一張桌子吃飯。這就是合餐制的物質基礎。

其次是飲食文化的豐富。宋朝在經濟上逐步走向了繁榮富碩,飲食文化也大為豐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菜品。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在這時期非常頻繁,中華的菜系也逐漸形成。有些菜品適合分餐,而有些菜品確實不適合分餐,所以合餐則成為了勢在必行的趨勢。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觀念上的轉變。雖然封建的尊卑制度依舊存在,但更多體現在座次等先後順序上。在宋元時期,“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開始在民間生根發芽,從而影響到了上層貴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再也沒有什麼比一家人和和氣氣一同吃飯更為重要和舒心的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合餐制戰勝了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戰勝貴族文化的一個例子。

直到民國時,分餐制也沒有完全被廢止,但一同進餐,共享盛宴,也成為了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