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老虎在古代被稱為“大蟲”?

為什麼老虎在古代被稱為“大蟲”?

因為在古代,“蟲”是所有動物的統稱,包括“人”在內。

有人說,稱老虎為“大蟲”起於唐代,或因為“避諱”,這個說法不對。

的確,唐代李肇《國史補》曰:“大蟲、老鼠,具為十二相屬。”“大蟲”即指“虎”。

實際上,稱老虎為“大蟲”要早得多。

現在可以查到最早稱老虎為“大蟲”的古籍,是晉代幹寶的《搜神記》。

其第二篇《扶南王》雲:“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與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亦名大靈。”

按照幹寶的說法,“大蟲”同於“大靈”,屬於疊韻,即為“靈物”之意。

不過,幹寶所說的因為老虎“有靈性”,因此稱為“大蟲”,這個說法仍然未必準確。

先秦時期,古人就把老虎歸於“蟲”一類了。

需要說的是,至少從小篆開始,“蟲”“䖵”“蟲”是音義均有區別的三個字。

《康熙字典》在“蟲”字下曰:“按《說文》《玉篇》《類篇》等書,蟲、䖵、蟲皆分作三部。……截然三音,義亦有別。《字彙》《正字通》合䖵、蟲二部併入虫部,雖失古人分部之意”。

這是說,宋末以前,“蟲”“䖵”“蟲”音義皆不同。

“蟲”,是“虺”之本字,亦音“hui”,原義是“蛇”,後作為“鱗介總名”——一切鱗介動物皆以“蟲”稱之。

“䖵”,音“kun”,亦通“昆”,《詩》雲“草目昆蟲”是也,是所有“昆蟲”總名。

“蟲”,音“chong”,為所有動物總名。

明代《字彙》《正字通》,將“蟲”“䖵”“蟲”合為一部,將“蟲”借作“蟲”,音“chong”,失去了“hui”的讀音,也失去了“蛇”之本義。

說回到“蟲”為所有動物總名。

這在先秦時期就這樣說了。

《大戴禮記》曰——

“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

又曰——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先秦的古人認為,“蟲”,包括“毛蟲”“羽蟲”“介蟲”“鱗蟲”和“倮蟲”。

“倮”,就是“裸”,即指人類。

“毛蟲”“羽蟲”由“陽氣而生”;“介蟲”“鱗蟲”由“陰氣而生”;只有人類,是“陰陽之精”。

這樣說,有“毛”的老虎屬於“毛蟲”是肯定的了。

老虎是百獸之王,很厲害。但沒辦法,“毛蟲之長”是麒麟,只能以“大”稱之了。

這應該是老虎被稱為“大蟲”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