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下梅村系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歷史最悠久、村落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行政村。由於該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間,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興盛一時,現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築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這些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於一體的古民居建築群,清代茶市風貌街,是下梅村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風景,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現為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鎮國廟】

沿著河流兩旁的道路首先來到了下梅古村的鎮國廟。鎮國:古代皇帝給大臣們論功封爵,把爵位分為鎮國公、鎮國將軍等。下梅鎮國廟祭祀的忠烈物件是唐朝獲得鎮國公爵位的薛仁貴和鎮國將軍爵位的薛丁山。

【市井百態】

從鎮國廟出來沿著街道前行,古村的種種環境喚起對舊時光的記憶,古村的人們生活狀態更是休閒而自得,不得不讓自己感到在物質與快節奏的生活中,放鬆真是難得,有一顆放鬆快樂的心更是難得可貴……

【鄒氏家祠】

過了市井百態,來到鄒氏家祠。這是下梅鄒氏在與晉商經營武夷茶葉獲得巨大利潤後,耗巨資建成的創業豐碑,也是下梅古村的標誌建築,也是武夷山境內儲存最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築。祠堂門樓氣勢宏闊,磚雕圖案豐富多彩。正是鄒氏家祠也正是代表了當時茶葉轉運的興隆及繁榮,下梅鄒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現有人口500多戶,其中鄒姓已超過半數。

【鄒氏大夫第】

從鄒氏家祠右側門出去,穿過小巷,便來到鄒氏大夫第,這是一座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仍儲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

屋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臺、金魚池、對弈臺、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松,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透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儲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鄒氏閨繡樓】

除鄒氏宗祠和鄒氏大夫第之外,下梅村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一座鄒氏閨繡樓。

鄒氏閨繡樓原是大家宅第的附屬建築,過去大戶人家都有,現在儲存完好的就剩這座了。它是一座木結構的兩層小樓,外表看上去固然小巧玲瓏,室內裝修卻是別出心裁。其中,一樓以木板鋪地,且飾以花紋,在二樓的地板上,則是先鋪上沙子,再鋪上方磚,既可以防火,又可以降溫。樓上四壁雕窗,圖案整齊,憑窗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裡面有三間房子,大一點的是客廳,地上是方磚,而吊頂的裝飾尤稱高貴華麗,頂是圓形吉祥圖案,說是天圓地方。裡面小一點是臥室,旁邊再小一點是衛生間。

不過,鄒氏閨鏽樓的室內裝修與採光雖然堪稱一流,但步入其中,卻仍然顯得隱秘、暖昧,讓人無端感受到一股悲愁的情緒瀰漫其間,能給人帶來一種東方特有的情色想象。

【夫妻打鐵鋪】

在下梅村當溪邊上,有這樣一間簡陋的小作坊打鐵店,名叫夫妻打鐵鋪。每天打製各種鐵鍬、菜刀、鐵鎬、斧頭等勞動農具或生活用具。這是一間只有10多平方的鐵匠鋪,門旁掛著一副“人間大烤煙燻屋,一對千錘百年人”的牌子。店內一臺打鐵機、一個熱鐵灶,地上散亂地放置著許多已經完成或是正要加工的火鉗、菜刀等工具。

打鐵者應巖通正是下梅人,這家純手工打鐵鋪有百年曆史,經他手已經是家傳4代。應師傅回憶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只有十七八歲的他跟誰父親打鐵,成家後妻子做助手幫忙一起打鐵,到30幾歲時就直接接手鋪子。曾也收了一兩個徒弟,但由於打鐵既苦又累出師時間又長,徒弟做一段時間轉行不幹了。

應師傅靠著鐵錘的千敲萬擊,供養著正在大中專學校唸書的兒女。這對夫妻打鐵的一招一式,成了古街上一道風景。每當鐵匠夫妻的鐵錘聲叮噹響起、砧子上火花四濺時,路過的遊客都要駐足觀看,津津有味。

【當溪】

當溪原是一條自然過水坑,從源頭算起全長2000多米,發源於蘆峰南脈大元崗,穿過下梅村,將村莊一分為二,因流經村落之中,故宋時下梅稱當坑坊,後更名為當溪。一些勘輿家認為:當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軸線”。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隱士居】

回到下梅村中間,跨過當溪,我們到了另外一邊,這裡還有一座老房子,據說,這裡是下梅村最早的名人故居——明代程春皋所建的隱士居。

這是一座有價值的民居,格局呈“四門五廳”,進深達80餘米,六道門連通著五層廳堂,上一層臺階就是進入一層廳堂,每級臺階高約半尺,自外向內遞升,當地人把這種平面佈置稱為“步步高”。

大隱士果然高人一籌。“步步高”不僅利於排水,也有學問可求。進門上臺階,意含步步高昇。地勢最高的廳堂,是家中長輩的居所,反映出中華民族敬老尊賢的人倫精神。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下梅村的“三坊七巷”】

在福建,一提到“三坊七巷”,人們往往會想到福州市古城建築遺存。其實,在下梅村也有“三坊七巷”,那就是少微坊、中坑坊、百歲坊;達理巷、鴨巷、新街巷、蘆下巷、鄒家巷、東興巷和下陳巷,當年的三坊,坊坊繁華,當年的七巷,巷巷興旺。雖然現在這些古坊古巷大多已成遺蹟,但依然可以看出當年下梅村的繁華景象。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下梅——這是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儘管當溪水依然緩緩流淌著,卻已不見了昔日裡舟來楫往、南下北上的熱鬧與喧囂。“雞鳴晨光興,祥雲夾出千灶煙”,從下梅村流傳的這首民間歌謠裡可以想見當年的繁榮,而如今,這裡僅剩下這些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供遊人去憑弔那逝去的繁榮。

【旅遊小貼士】

交通指南:從武夷山市區可乘中巴或公交車直達下梅村,車費3元;從武夷山度假區前往下梅的公交車每5分鐘一趟,車費3元;包面的約需30元,用時20分鐘左右。

門票:60元。

景點:儲存完好的有鄒氏家祠、鄒氏大夫第、參軍第、儒學政堂、閨秀樓、隱士居、達理巷、鎮國廟、萬壽宮、乾井、坤井、西水別業等。其中還有鄒氏與晉商常氏最早合夥經營武夷巖茶的茶作坊景隆號,與晉商舉辦鬥茶活動的天一井等。

美食:下梅村為遊客免費提供自駕車停車處,食、宿有鄉村旅館和農家餐館。餐館可包餐或自行點菜,價格公平。那裡以閩北地方特色菜為主,能為遊客提供原生態的綠色食品。風味獨特的菜有文公菜、六月凍、七層塔、麻餈、蹄骨旁、豆腐乳、燻食等。

購物:茶葉、白蓮、香菇、紅菇、鳳凰蛋、米酒釀等。

住宿:“印象下梅”飯店是下梅村裡唯一的一家旅館(原先叫“仙美酒店”,後來改名為“印象下梅”),緊挨著鄒氏家祠,也是全村最高的一幢三層建築。為了與村落的整體風貌保持和諧,外部也裝修成了明清古民居的風格。爬到三樓陽臺,是俯拍下梅村全景的最佳位置。

武夷山下梅村:一座因茶葉而興,也因茶葉而衰的古村落

圖文整理:@志遠天下行(部分文字介紹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