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從花重錦官城到窗含西嶺雪 將詩變成現實只是成都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開始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1000多年前春暖花開之時,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寫下這兩句詩時,不會想到,這些經詩意美化過的景色,會成為千年後人們集體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

3月16日,《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正式釋出。《總體方案》中提到,要最佳化城市設計,傳承“花重錦官城”意象;塑造天際線和觀山觀水景觀視域廊道,呈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美景。

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示範區”,四年發展,“在蓉城遙望雪山”已經成為成都的新名片。望得見雪山,看得見碧水,記得住鄉愁,成都正將一幅城綠相融、人城和諧的大美公園城市畫卷徐徐展開。

這幅畫卷以“美”為始,透過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卻不止於“美”,而是以人民為中心,將其進一步化為人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方式,透過創造宜居美好生活,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透過營造宜業優良環境,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透過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

從可觀可感的“美”,到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成都不僅將詩歌帶到了人們眼前,更是將人們的生活本身變成了一首詩。

生態本底之美

大美公園城市形態逐步呈現

青龍湖溼地公園

天氣剛一轉暖,成都人春遊的心便躁動起來,而這時候,也是成都大大小小公園“內卷”最嚴重的時候。在成都東邊的青龍湖溼地公園,人們帶著各式帳篷,迎著從湖面吹來的春風唱著歌;在北邊的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人們攜家帶口去看大熊貓,參觀竹筍塔;在南邊桂溪生態公園,人們盡情感受花草園林和高樓大廈相得益彰的奇妙氛圍……

竹筍塔(圖片源自網路)

這些公園,都被成都環城生態公園打造超級“綠環”所串聯,從高處俯瞰,就像給城市戴上了一條百公里長的綠色項鍊。據瞭解,環城生態公園位於成都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兩側各500米範圍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跨經12個區,涉及生態用地133平方公里。環城生態公園規劃建設“5421體系”——500公里綠道、4級配套服務體系、2萬畝水體、10萬畝生態景觀農業區,逐步串珠成鏈。

《總體方案》提到,要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著眼構建城市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最佳化城市空間佈局、公園體系、生態系統、環境品質、風貌形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夜遊錦江(圖片源自網路)

包括“綠環”在內的“五綠潤城”工程,則正是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的一個典型。除了建設環城生態公園打造超級“綠環”,“五綠潤城”工程還提出,要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城市“綠心”,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造生態“綠肺”,建設天府綠道體系打造活力“綠脈”,建設錦江公園打造精品“綠軸”。據瞭解,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累計建成各級綠道5188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0。3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主要生態指標均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城綠相融人城和諧的大美公園城市形態逐步呈現。

龍泉山丹景臺(圖片源自網路)

“美”作為公園城市建設的出發點,有其必要的現實意義。浙江大學張清宇團隊在研究中指出,公園城市的建設不僅是城市發展的需求,更是美麗中國背景下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美麗中國”中“美麗”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城市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推動基於城市尺度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要探索,同時考慮生態價值與人文價值,不斷最佳化城市高質量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的協同發展關係,從而讓城市形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形態。

宜居宜業之幸

“公園城市”理念向各系統深度滲透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宋代詩人陸游在《梅花絕句》中的美妙體驗,如今正成為成都人出門逛街的日常。

這得益於以塑造“公園城市”歷史街坊為目標的天府錦城專案。春熙路、寬窄巷子、錦裡、杜甫草堂、猛追灣……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地方,都被串聯進了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建設重點中。其中的“尋香道”更是按照“一道、五香、十八景”,以梅花為特色主題,搭配多種香源植物,營造全年見綠、四季見花的景觀特徵,從而形成陸游筆下的花香盛景。

對人們的幸福感而言,“宜居”與“宜業”永遠是一體兩面。《總體方案》不僅提出要創造宜居美好生活,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還提出要營造宜業優良環境,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

猛追灣(圖片源自網路)

天府錦城專案不僅對成都歷史文化記憶的追溯和再現,更是結合時下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旅遊業態進行的一場“城市再造”。“九坊”之一的猛追灣正是透過“舊瓶裝新酒”的方式,讓新的消費場景在老成都的煙火市井中茁壯成長。

如今的猛追灣街區,透過濱水生態帶將錦江、339天府熊貓塔、香香巷美食街、東風大橋等文旅地標串聯,在這片1。68平方公里的地方,你可以夜遊錦江,看高塔燈光秀;也可以酒吧娛樂,河邊品茶,逛自然博物館;還有“梅花川劇”“冰人皮影”等特色民俗專案和50餘家網紅“深夜食堂”。

猛追灣片區透過“修舊如舊、產業活化、有機更新”,實現了生態、生產、生活、人文四大空間交織相融,這既是對城市形象地提升,也是對產業的盤活,讓市民居住環境不僅得到改善,也能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福利。

從夯實生態本底,到發展宜居宜業,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園城市建設的必然之舉。正如清華大學武廷海、袁琳團隊在研究中指出的,高質量的城市發展意味著城市人居環境從物質環境到社會環境的整體提升。過去兩年間,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在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新的階段,以公園城市促進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需要體現在城市各個系統和公園城市理念的充分銜接與融合,超越以往對公園綠地本身的關注,“公園城市”理念向各個系統的深度滲透顯得更加重要。

共治共享之義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棗子巷(圖片源自網路)

因棗子樹而得名的棗子巷,時隔多年後終於又有了棗子樹。這條位於成都市金牛區西安路的街道在幾年前,還和許多大街小巷一樣平平無奇。如今,不僅種上了棗子樹而名副其實,還打造了中醫藥文化牆和綠雕,以及復古郵筒、文藝電話亭等景觀小品,這一切源自街道社群召開居民座談會,共同尋找“棗子巷”記憶,從而呈現出可親可及的街區氛圍。

同濟大學吳志強、王偉團隊在“成都公園城市建設與城鄉社群治理創新”研究中,這樣解讀公園城市的內涵: “公”,平分也,共同的,大家的,所有人的,強調權屬,對應公共交往的功能,此處解釋為全民共享;“園”,所以樹果也,泛指各種遊憩境域,對應整個生態系統,此處理解為生態多樣;“城”,所以盛民也,為保民為之也,對應人居環境,此處解釋為生活宜居;“市”,買賣之所也,對應產業經濟活動,此處理解為創新生產。

研究進而提出,“公園城市”是要做到上述“公”“園”“城”“市”四字所代表的各類功能配比良好、複合性高、系統性強的統一整體狀態。“公園城市”的第一個字即為“公”,“公”代表了公共參與性、人民所有性,包括以人為本、共享發展,是“公園城市”的第一要義和基本屬性。

《總體方案》中提出,要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其中提到,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要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資源向基層下沉,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成都市堅持以公園城市理念指導城市社群建設,以社群發展治理作為城市轉型發展躍升的著力點,將公園城市的特質賦予社群這一城市的基本單元中,主動適應城市化程序和市民需求變化,持續營造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群場景,加快推進公園社群發展,率先出臺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引領公園社群建設,以公園社群規劃治理為紐帶共建共享幸福城市。

近年來,成都在歷史街區、現代新城和未來新區,分別啟動了天府錦城、交子公園、鹿溪智谷等系列示範公園社群建設,打造綠色、美麗、共享、人文、活力、品質公園社群。在公園社群建設實踐探索中,成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依託公園、綠道等綠色資源和開敞空間,從人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出發,強化複合功能、業態融合、場景營建和價值轉化,實現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直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公園城市作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階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是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是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是新時代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新模式,代表著生態文明時代城市發展的方向,詮釋了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將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將詩變成現實,只是成都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開始,相信在不久後的未來,人們將在詩意中棲居。

參考資料: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公園城市:成都實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20。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