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青未了 | 茅永輝專欄:晏子絕不單靠“軼事”傳世

文|茅永輝 編輯|燕子 圖片|網路

春秋時期的齊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晏嬰,人們尊稱他為晏子。提起晏子,後世的人們似乎更津津樂道於他的諸多“軼事”。

說有一次,齊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國。楚靈王得知晏子身材短小,就命令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不大的窟窿,等到晏子來時讓他從那個窟窿鑽進去。晏子一看,便知道是楚國的詭計,他針鋒相對地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如若我來的是‘狗國’,就得鑽狗洞,要是我來出使‘人國’,就應當從城門進入。”楚靈王得到報告,只得吩咐人開啟城門,把晏子迎接進來。楚靈王見了晏子,輕蔑地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為什麼派你這個小人兒到我這裡呢?”晏子就回答說:“我們齊國有條規矩:訪問上等國,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沒出息,就被派到這兒來了。”

以“名人軼事”傳於後世,大抵是想證明當事人的聰明機智,學識淵博,維護了國家尊嚴。不過,既為軼事,就是並未記載於史書,口口相傳者居多。這樣一來,百年千年後難免傳之有誤,再以訛傳訛。前述之“軼事”,就很經不起推敲。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總有其基本的禮儀和禮遇,楚靈王以“狗洞”迎接作為齊國使者的晏子,且不說如何羞辱齊國,楚國首先已經置自己的國格於不顧了,不合邏輯,違背常識,所以,其真偽很值得懷疑。

相比之下,有關“橘生淮南”的交鋒,就來得較為可信,也更讓人蕭然起敬。還是這個楚靈王,表面上裝出恭恭敬敬的樣子,向晏子敬酒,正在此時,幾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殿前經過,楚靈王故意發問:“囚犯是哪裡人,犯了什麼罪?”武士回答:“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於是,楚靈王回過頭來,眼睛盯著晏子說:“齊國人是不是喜歡盜竊?”引得左右的大臣們鬨堂大笑。晏子知道是對方的自導自演,就離開座席,從容不迫地回答:“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橘子又大又甜,要是移栽到淮河以北,就可能變成又酸又小的枳子了。為什麼呢?水土不同的原因啊!同樣的道理,齊人在齊不偷不搶,一到了楚國就變成盜賊,這也許是由於水土不同吧!”楚靈王不但沒有達到羞辱齊國使者的目的,反倒再次被奚落,知道自己不是晏子的對手,不得不以貴賓之禮款待晏子。

然而,晏子之所以被稱為著名的政治家,受到世代尊崇,主要還在於,他具備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卓越的治國之道。晏子“忠臣不死君難”的獨到見解,在當今看來,仍不失為振聾發聵。晏子他堅持認為,好的臣子,是要為君主出好的主意,使君主管理好國家,而不是為了與君主一同赴難。公元前548年,權臣崔杼施計殺了齊莊公,自封為右丞相,獨攬大權。為了壓服人心,他通知文武百官,飲血宣誓支援他的政變,否則,立即處死,輪到晏子宣誓時,只見他手捧血杯,指著崔杼說:“你謀害國君,不忠王室,誰要追隨,沒有好報。”話剛說完,兩個荷戟持劍計程車兵就逼上來,崔杼對晏子說:“你若改變剛才的話,我願和你共治齊國,若是不改,刀砍劍殺,你自己考慮吧!”晏子大義凜然,毫不畏縮,回答道:“用兵器脅迫我失去節志,這不是勇;以利益引誘我背叛國君,這不是義。我晏嬰決不屈服,致死不變。”

那一天,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駿馬突然死了,下令要肢解養馬的人。晏子在旁,忙說道:“刀下留人!”並問景公:“從前唐堯、虞舜肢解人,從身體哪一部分開始?”景公當即明白過來,唐堯、虞舜是歷史上的開明君主,從來不用酷刑的,因此告訴下邊的人:“把馬伕關進監獄吧!”晏子又告訴景公,要先宣佈馬伕犯了什麼罪,他才能沒有怨心。晏子走上臺階,大聲說:“你有三大罪狀:第一,大王吩咐你好好養馬,馬卻突然死了;第二,死了別的馬還可以,如今卻死了大王心愛的馬;第三,你連累大王要殺人,使老百姓怨恨大王重馬不重人。”景公知道自己又錯了,便下令放了馬伕。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必須“始於愛民”,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的主張。他時常將自己所享受的俸祿送給親朋好友和勞苦百姓。遇有災荒,他就把自己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奉行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晏子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各諸侯國的廣泛讚譽。

晏子的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用如今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連上朝坐的車也是又舊又破。齊景公備了一輛華貴的新車送到晏子家裡,晏子馬上吩咐僕人給送回去。晏子家居鬧市,狹窄又喧噪,景公說:“我給你在幽靜地方造一所寬大高爽的新屋吧!”晏子回答說:“我的屋子是先人傳下來的,我不如先人對國家貢獻大,再去住大屋子,過分享受啦!況且,身居鬧市還可以多瞭解民情。”景公見晏子的妻子又老又醜,欲以愛女嫁他,晏子堅辭不納,並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還進一步向景公闡釋道:“我不能同時接受兩個婦女的愛情,也不能把愛情分給兩個婦女。一個喜新厭舊的人,是不能幹什麼好事來的!”

晏子先後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等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信奉“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馬車、衣物,都被他辭絕。孔子是這樣評價晏子的:“扶助拯救百姓卻不自誇,言行裨補三位君主卻不矜功自傲,果真是君子啊!”司馬遷更是稱:“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便為他揮動鞭子趕車,也是非常高興和十分嚮往的。”

公元前500年,晏子逝世。齊景公用最隆重的禮節,親自給他送葬。悼念送喪的吏民,絡繹不絕,堵塞於途。晏子一生的言行,後人經過整理,編輯成《晏子春秋》,內外篇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這部書,堪稱我國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之一。

作者:茅永輝,江蘇省南通市人,公務員,長期供職于山東菏澤,已退休。山東省雜文學會理事。一度以雜文隨筆寫作為主,近年轉而進行散文、小說、詩歌等多種文學體裁的創作。數十年間發表作品百餘萬字,多有作品獲獎和被收錄文集。

壹點號心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