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建立多民族大一統帝國的皇帝,是因有個坑爹的兒子而聲名不彰嗎

隋文帝:成江山一統,覺史筆不公

作為大一統國家的開國皇帝,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很是有些奇怪,人們對他的認知度是很低的,而且也不是那種常見的“褒貶不一”,或者是尖銳對立的情況,根本就是以一種迴避的態度,幾句大致像是誇獎他的詞語便糊弄了過去,他便是大隋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

要說在這大一統國家的開國皇帝序列中,秦始皇、漢高祖、唐、宋、明、清的各位太祖,哪個不是大名鼎鼎之人,以至於這中間少了這隋文帝,似乎也沒人太在意,所以,他在其中是處於沒覺得少了個誰般地存在。

有些怪異的是,外國人在對他的評價卻是很熱衷,有著很多的專著認證他的功業,不僅認為他是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之一,是中國曆代第一層級帝王中僅有的兩人中的一位,另一個能與他齊肩的是秦始皇,而且還上榜了《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

在世界上很有影響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一書中,對隋文帝的評價亦是很高的:“隋朝消滅了其前人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箇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影子。”

要精準地評價隋文帝,當然不用跟著外國人的視角去拾人牙慧,最有發言權當然還是國人自己,但從歷代對其的評價中,他的形象早已呈模糊之狀,且因為視角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卻是大相徑庭。

隋文帝楊堅,隋朝開國皇帝,弘農郡華陰人,40歲時由北周靜帝手中透過“禪讓”的形式建立隋朝,透過東征西伐,第一次實現了一個多民族的全方位融合,奠定中原王朝最大的疆域基礎;進行了大規模的制度改革,對後世影響甚巨,年63歲逝世,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葬咸陽泰陵。

他的上位實在是有些輕鬆,歷史上可能唯有宋太祖趙匡胤與之有一拼,他是“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澤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楊堅是從他7歲的外孫兒手中奪取皇位的,他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贇意外死亡,他便趁機篡奪了帝位,在演了一出禪讓的好戲後,將北周改為隋朝,所以,清史學家趙翼就曾言,“觀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過於隋文帝。”

雖然來路不正,但在南北朝之際,人們對“城頭頻換大王旗”早已見慣不驚,更不會去管來路正與不正,所以,在鎮壓了一幫忠於北周的勢力後,楊堅便穩穩地當起了這隋朝的皇帝來了。

隋朝建立後,楊堅是頗有作為的,他勵精圖治,文治武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因此,後世有史學家將其看做是文治武功的聖明君主,是很有道理的。

軍事上,他亡陳朝,滅西梁,安撫嶺南,北擊突厥,以軍事為後盾,不僅結束了南北朝時期持續數百年亂世割據的局面,建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而且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比起秦始皇以漢人為主的國家,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行政上,他對國家管理體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確立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三權他立體制的新階段;簡化地方官制,實行州縣兩級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修訂《開皇律》,廢除酷刑,刪除苛酷條文,一概不用滅族刑,“死罪者三奏而決”,此律令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唐代基本上是全部繼承。

他開科舉之先河,肅吏治之貪腐,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制禮作樂,徵求圖書,復興漢學,尊崇三教,並用儒法,建大興城,設定糧倉,改革貨幣,倡導節儉,開設義倉,“庫藏皆滿”,國力稱盛。”整個隋朝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隋書》中對他有一個還算比較公允的評價,說他“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安泰晏如,功業昭昭,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

所以,隋文帝順應“大一統”歷史潮流,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當得起一代有為之君的稱號。

他可以說是個十足的工作狂,“每日臨朝,日昃不倦”,把大臣們都累得來喊天;有僅如此,他退朝後,批閱奏摺,殫精竭慮地操勞國事,以至“日旰忘食,夜分未寢”,是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就勤政匪懈這點來說,可能也只有後世的雍正皇帝可與之媲美。

但是,他如後期諸葛亮,連二十軍棍以上的責罰都要親自核準一般,就是事不分大小,必親躬為之,苛刻細節,丟綱失目,這事無鉅細地過度勤政帶來一個惡果,將自己陷入日常事務的深井而不得自拔,不僅自己累得不行,經常是處於捉襟見肘、左支右絀、疲於奔命的窘境。

正因為他不能抓大放小,“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後期在政務的處理便有了很多被人詬病之處,加上他猜疑心極重,弄得整個朝堂上人人噤若寒蟬。

他還不時地派出親信暗中訪探各地吏治,甚至以下三濫的招數引人上鉤,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故而唐太宗對此就很有些瞧不起他,說他是“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唯即承順而已!”

加上他太過苛刻,可以辦事,但無獎賞,自己儉樸,也看不慣別人過好日子,一旦有拂他意之處,必想盡辦法來將其整治得家破人亡,所謂“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遂怨言四起。

他同雍正還真有些相像,特別是在勤勉和節儉方面,到了無以復加之地步,史載其“居處服玩,務存節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這對百姓來說,當然是大讚之。

但是,什麼事做過頭了,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真理過了一步,便成了謬誤。”

皇帝節儉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隋文帝的節儉卻是有病態之嫌,在他治下的十數年裡,經濟得以快速恢復,而民眾卻並沒得到多少實惠,他使盡一切手段將財富聚為國有,國庫充裕而民帶飢色,這是很讓人不可理解的。

史載,當時國家倉庫中,糧食層層疊疊,前期的幾不可食,累累因之,據說可供全國五十年而食;而錢串腐斷,散堆於庫,民眾貧困而國富,這巨大的反差實在是奇葩,倒是便宜了後來的隋煬帝,替他去揮霍瀟灑。

所以,明末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就一針見血地說,“隋文帝之儉,非儉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財也。富有四海,求盈不厭,侈其多藏,重毒天下,為惡之大而已矣。”

當然,隋文帝最被人責難的,是選錯了接班人,到了他兒子隋煬帝手中,用他留下的大筆財富,窮兵黷武,急功近利,弄得天下沸沸揚揚,僅十餘年時間便將大好河山拱手相讓,大隋王朝在經過短短30餘年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步秦王朝後塵,短命而亡的又一個大一統帝國,正是:

少年豪傑,倚卻幾許風雲,紅日映來,夢話九州開盛世;

老大糊塗,引來萬千水火,黃袍散卻,宮聽四季繞寒鴉。

隋文帝的死最是離奇,儘管死因撲朔迷離,但絕大部分人都相信,他是被兒子楊廣所害,儘管此事亦是千古迷案,而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死,同他後期的縱慾有關。

隋文帝有個賢良的皇后,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獨孤皇后,獨孤氏無論在他上位前或當上皇帝后,對他的所起的作用那真是太大了,加上孃家所發揮的影響,所以隋文帝對皇后是尊重有加,是一對史上公認的帝后伉儷之最佳配置。

隋文帝在婚姻上,是典型的一夫一妻的好皇帝,也是一個“粑耳朵”的皇帝,這是我們四川話,文一點說叫“懼內”,說人話叫“怕老婆”;獨孤皇后在母儀天下時,可謂是頂級的河東獅吼了,按史書記載是“帝甚寵憚之。”即又愛又怕的意思。

為何楊堅這般地懼怕皇后,這也是有原因的,獨孤皇后出身關隴集團大族,能外能內,還幫著老公奪了自己本家的江山,這可算是外到家了哈。兩人共掌天下,時人並稱“二聖”。

這她在14歲時就嫁給了楊堅,成婚當天便逼著老公發下毒誓,此生不再另娶。靠著她鐵腕般的管制,這隋文帝也就成了獨孤後一人的老公,比起那個時候的富家子還要“苦”,因為,他們只要有銀子,哪個不是妻妾成群,成天地鶯歌燕舞。

隨著天下的平定,那被滅國家的後宮美女當然也一併掃了來,看著周圍一堆鶯鶯燕燕的佳麗,個個如花似玉,百態千姿地在面前晃來閃去,卻連手都摸不著一下,對一個正常的男人來說,豈不是心急火燎般地猴急,但迫於獨孤的強勢,“後宮莫敢進御”把這楊堅弄得來成天如在火上烤炙一般。

他也曾做過努力,偷偷地寵幸了一名可人的宮女,但被獨孤知道後,竟然直接將那躺在床上回味的佳人一頓亂棍打死,氣得這楊堅一個人去郊外策馬狂奔,仰天長嘆:“吾貴為天子,不得自由”,這就是漢語“自由”一詞最早的出處,可憐啊。

好不容易盼到獨孤後去世,這楊堅是徹底地“自由”了,便跑馬溜溜地山,任我溜溜地愛了,便以年逾花甲之高齡,奮起餘勇,接連如幸陳宣華夫人與蔡容華夫人。

陳宣華夫人原是陳後主的妹妹,生得國色天香,閉月羞花。蔡容華夫人也是南國佳人,一樣風流嬌媚。二人早已入宮,文帝也早有意,只是礙於獨孤後而無緣得幸。

及至有了這無人管束的大好時光,從此隋文帝日日歡宴,時時歌笑,比獨孤後在時,放浪了不少,無奈楊堅年老,禁不起每日床第聲色,不久便染病在床,沒幾天也一命嗚呼。

年老縱慾,這應該是隋文帝離世最根本的原因,至於後世為抹黑楊廣而編出來的那些弒父傳聞,當個故事聽也就罷了,千萬當不得真的。

你想,楊廣為承皇位,都隱忍那麼多年了,何以幾小時都按捺不住,不至於在老爸即將嚥氣之時,就那般猴急地要去非禮宣華夫人,不合常理嘛。

儘管後世認可隋文帝的統一之功,也對他頗具力度且影響極大的眾多改革措施讚賞有加,但很無奈的是,他那太能折騰的大頭寶寶楊廣,卻又將國家陷入了一場新的戰亂。

不僅他辛苦建立的大隋朝灰飛煙滅,還將自己拖入了聲名不彰的尷尬境地,唉,有個坑爹的孩子,也是個麻大煩的事啊。

但是,有人是將隋朝的亡國責任是算在他的頭上的,這可不是時隔多代的後人所言,是見於《隋書》中的史官評價,至少是代表著當時士大夫的通行認知的,其言曰:

“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然而,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而且影響中國千年格局的皇帝,雖然因楊廣的影響而有損其偉大的形象,甚為可惜。

而且,更因唐人修史時,為張唐朝開國之正,在李世民的授意下,不惜大肆篡改史實,給楊家父子抹黑,而隋煬帝楊廣幾乎成了記憶中隋朝的唯一主角,遂造成今日他呈被忽視的結果。

不過,相比之下,他怎麼說也要比兒子楊廣受的傷,要輕了許多;今人有感於斯,遂作聯以興其嘆:

張四唯而收六合,或睿聖自天,英華獨秀,怎奈何功臣無保全,子弟如仇敵,三惑昏昏兮,蘊藏大亂;

踏千山以振八紘,嘆金陵帝老,玉樹歌殘,卻終了鼎祚漫唐韻,瓊花成絕唱,萬機落落矣,最是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