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文官和武將的區別到底有多大?為什麼說他們的武功都是最高的?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是一句著名的民間俗諺,它的意思是知識分子遇到從軍的大老粗,即使自己有滿腹經綸,有許多道理,但往往無法讓士兵理解。

放到我國的歷史中來看,自古以來,文官和武將的區別確實是非常大的。在很多時候,朝堂上的文官武將都會有著不同的想法,雙方的衝突十分常見,這也讓人覺得他們始終處於對立面。

其實,歷史上文官和武將並非是始終對立沒有交集的,像許多歷史上的名臣,就同時具備治理國家和領兵作戰的能力。舉例來說,宋代的著名詞人和軍事家辛棄疾、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等,都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典型人物。

除了他們,我國古代軍事史上還有一個‘’神話‘’,其締造者從書生到戰神的傳奇,這個人便是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所指的陳慶之。

南朝齊永明二年(484),陳慶之出生於義興國山,也就是今江蘇省宜興市一帶,從後來梁武帝蕭衍對他‘’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評價可見,他應該出身十分平凡。

據《梁書》記載,陳慶之年紀輕輕便跟隨蕭衍平定建鄴奪取了政權,因此被封為主書,緊接著,他散盡家財去結交士人,想要得到朝廷的重用,不久後被封為了‘’奉朝請‘’。

普通六年(525),陳慶之已經當文官當到了四十一歲。但這一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從北朝叛逃,請求蕭衍派兵前往彭城接應他。當時,蕭衍一是看朝中軍事人才短缺,二是想到陳慶之剛好是在那附近出生,又因為覺得僅僅是接應任務,不會特別困難,便出人意料地‘’以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諸軍應接。‘’

成功與元法僧合兵後,陳慶之被封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又負責率兩千人護送豫章王蕭綜前去徐州鎮守。為了防止梁朝在江北有徐州這個前哨戰,北魏派兵前來討伐梁軍,他們修築壁壘準備擋住梁軍前進的路,而陳慶之有如神助般在人生第一場戰鬥中便‘’進薄其壘,一鼓便潰。‘’沒過多久,豫章王蕭綜叛投北魏,魏軍大舉進攻,而梁軍則很快潰散,只有陳慶之‘’斬關夜退,軍士得全。‘’

在徐州表現出色的陳慶之讓蕭衍十分滿意,回到朝中後,他就被視為將才凋敝的南朝難得一見的人才,於是蕭衍‘’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來應對北朝大將元樹南征。為了應對陳慶之,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派兒子李長鈞修築兩座城防守,但陳慶之輕易攻下,還逼得李憲投降。

史載:‘’宣猛將軍陳慶之入據其城,凡降城五十二,獲男女七萬五千口。‘’

第二年,梁軍趁著勝勢進一步攻魏,魏孝明帝派出五萬大軍馳援被攻打的渦陽。當敵軍來到距渦陽四十里處時,將軍韋放認為應該以逸待勞,避免直接與敵軍精銳作戰,但陳慶之卻想要主動出擊,他主張道:‘’魏人遠來,皆已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出其不意,必無不敗之理。且聞虜所據營,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在分析了敵軍的狀態、心理、位置等因素後,陳慶之毅然做出了‘’諸君若疑惑,慶之請獨取之‘’的決定。他僅率領兩百騎兵前去對敵,兩軍相遇後,果然如同陳慶之所言,敵軍毫無戒備,且長途跋涉後十分疲憊。靠著手下的兩百精兵,陳慶之大破魏軍的前軍,重挫其銳氣。

這之後,陳慶之率梁軍與魏軍前後百餘次交戰,就這樣相持了一年,士兵們都疲憊不堪,而曹仲宗等梁將心生了退意。

見此情形,陳慶之召集士卒,慷慨激昂地說道:‘’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

眾將士聽完都很受鼓舞,便不再心生退卻之意。

當時,魏軍修造了十三座城寨,準備與梁軍打持久戰,而陳慶之則率軍‘’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所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譟而攻之,遂大崩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

僅僅是一夜之間,陳慶之便徹底奪取了渦陽,這實在令人驚歎。

這之後的數年裡,陳慶之多次出兵,取得了歷四十七戰,平三十二城,甚至還幫助北魏叛臣元顥稱帝建國、攻入洛陽。

管隨著北魏出動大軍,洛陽失守,但陳慶之還是在那之後多次擊敗婁起、孫騰等將領,還曾擊敗著名的奸雄侯景。

大同五年(539),五十六歲的陳慶之去世,文官出身的他卻立下了許多武將都達不到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