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商鞅變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援的,為何最後是五牛分屍的結局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和秦孝公的君臣際遇可謂千百年難得一遇——為了共同的變法強秦的夢想他們相伴始終。正是商鞅變法使秦國由一個諸侯卑之的貧弱之國奇蹟般實現了大國崛起,從而奠定了秦國日後一統天下的基礎。商鞅變法所確立的郡縣制度、中央集權成為了此後兩千餘年中國歷史的主流。儘管中國歷史上也和西方國家一樣出現過分裂動盪的時期,但不能否認的是統一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主流趨勢。所謂萬世皆行秦政治就是說秦奠定了此後兩千餘年中國曆代王朝中央集權皇權專制政體。

這種政體在秦國的誕生正是肇始於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商鞅變法作為戰國七雄中持續時間最長、程度最深徹的變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孝公的支援。秦孝公為支援變法不惜與秦國的保守世家貴族為敵,甚至當自己的太子和兄長觸犯新法時也能從秦國長遠的根本利益出發斷然處置。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變法改革大多因君王虎頭蛇尾半心半意而中途夭折。能做到像秦孝公這樣隊變法始終不渝全力支援的君王在中國歷史上可謂鳳毛麟角。

正是秦孝公的鼎力支援為商鞅變法的徹底提供了政治上、時間上的保障。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並將這裡作為日後秦國東出的基地。正是在這裡秦孝公命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從而使秦國的軍力、生產力和政治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在經過商鞅兩次變法之後秦國的實力日漸強大: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衡、建立縣制等一系列變法措施使秦國打破了貴族與庶民之間的階級壁壘,確立了按軍功授爵的制度,中央集權得到強化,糧食產量也大為提升。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了固陽。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同年秦國趁機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國的河東,魏國方面派公子卬迎戰。商鞅設計俘虜了公子卬,迫使魏惠王割讓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國再次攻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