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皇帝為何稱自己為“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經常將自己稱為“朕”、“寡人”、“孤”等,其本意也就是“我”的意思。而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朕”字,似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對於普通的平頭老百姓來說,只能稱“我”或者是“吾”,這種代表皇帝專稱的字眼,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

但實際上,這一稱呼並非一開始就是皇帝的專稱,在秦始皇稱帝之前,“朕”字只是民間百姓的常用表達而已,其意思也為“我”。比如張三問李四要去哪裡,李四就可回答說:“朕要去買菜”等。

但是到了秦始皇時期,在他掃平六國,統一中國之後,丞相李斯便建議這個“朕”字只能皇帝一個人使用,其餘人等一律不得使用,否則就要被處以極刑。因此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朕”字在中國曆代帝王的自稱上存在了幾千年之久!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原本民間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為何會成了皇帝的專有稱呼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專家就說了:只要將“朕”字拆開來看一下,就明白了!

將“朕”字拆開?這不就是一個“月”字和一個“關”字嘛?這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實際上專家們所拆的並非是簡化的“朕”字,而是一個象形文字(如圖)。

這個字的構成大概是這樣的:左邊一個“舟”,右邊一個灷(zhuàn),其含義就是舟中的火種!怎麼理解呢?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百姓依水而生,因此舟就成了出行、漁獵的重要交通工具,舟在當時甚至還成了財富的象徵,畢竟有舟的人漁獵的數量才更多一些。

而‘火種’則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擁有了火種,就相當於是擁有了權力。兩者組合起來的引申含義便是財富和權力,而這便是帝王的象徵。

古代的皇帝,坐擁天下四方,正可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財富都是皇帝的,且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當年李斯所建議秦始皇使用“朕”來作為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其代表的無非就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含義。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朕”的還是比較書面化的表達,因此在古代的時候常常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面,在平日裡,也稱為“我”或者“吾”等;此外,這一稱呼並非是任何一個君主都可以用的,比如朝鮮半島的歷代國王只能稱為“寡人”或者是“孤”,是不能自稱為“朕”的。

直到公元1897年,朝鮮王國進一步升級為“大韓帝國”之後,其國王才能稱為“朕”。

參考文獻:《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