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猶豫一夜,第二天葉利欽突然宣佈退黨,為何值得我們深思?

蘇聯雖然崩潰了,但盤點蘇聯那些領導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出身平民,並不像美國那樣,屬於精英家族,老子當完總統,兒子也可以借光接著當選。但蘇聯不存在這個問題,這是蘇聯特有的體制。

不過回過頭來看蘇聯,社會的確很公平,民眾受教育水平很高,而最初的起步都很公平,只要抓住機遇,都能在蘇聯社會中找到自己角色。但並不是平民當高官,就能體現公平,也能帶動蘇聯的發展。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如果三觀發生變化,都將對這個國家造成重大損害。

01

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等人就是蘇聯體制培養出來的高階幹部,但他們的人生觀早在二十多歲就發生了變化。

這個時間段大約是赫魯曉夫時代,赫氏突然丟擲“秘密報告”,全面否定斯大林,推進改革,雖然蘇聯社會有所放開,但同時蘇聯思想處於混亂時代,新的理論又沒有形成,於是西方價值觀滲透進蘇聯,導致這一時代的年輕人對西方產生嚮往。這

種變化是致命的,一旦產生,如果沒有外力,會沉到心底,當他們走上領導崗位,最終會爆發出來,對蘇聯體制造成致命的破壞。

而這一時代人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蘇聯二十大產兒”,是指赫魯曉夫時代出生的,戈爾巴喬夫這一代則被稱為“蘇聯六十年代的人”。他們享受著蘇聯體制帶來的紅利,但卻立志推翻這個體制。

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是同時代的人,他靠蓋房子的能力,逐漸進入蘇聯高層。但他與戈爾巴喬夫一樣,都厭煩蘇聯體制。在蘇聯解體前,戈葉兩人相爭,爭的是地位,但兩人目標相同,就是推翻蘇聯體制。

1990年7月,蘇共召開了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在這次代表大會上,葉利欽突然宣佈退黨。葉利欽當時被戈爾巴喬夫削職後,他又逆勢而上,當選蘇聯人大代表,開始以反對派領導人形式再次登上政壇,與戈爾巴喬夫死磕。

雖然葉利欽沒了官職,但他還有政治身份,除了人大代表,他還是蘇共黨員。在蘇共最後黨代會上,葉利欽也參加了,他提議把蘇共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但遭到了與會代表的拒絕。葉利欽敢說敢做,他發表演講時,宣佈脫離蘇共。

葉利欽在這次會議上,還主張蘇聯要過渡到多黨民主制,而且聲稱自己是俄羅斯議會主席團領導人,他不會聽命於任何政黨。

葉利欽可是蘇共培養的幾十年的老黨員,不可否認葉利欽為蘇聯做出了貢獻。但為什麼葉利欽放棄了信仰?

這裡原因有多方面的,戈爾巴喬夫瞎改革,已經把蘇共的權力改沒了,另外,西方背後支援。當時蘇聯已經被戈爾巴喬夫搞得覆水難收,不退黨,葉利欽將無法統領那些反對派,就會被戈爾巴喬夫壓制,再無翻身的機會。

不得不說,蘇共到這種地步,是一個很悲催的事。一個近百年的大黨,最後被自己的黨員推翻,這個政黨後期出了問題,已經無法左右像戈爾巴喬夫這樣的領導人。

02

葉利欽在做出退黨決定前,他並非心血來潮,他不是突然做出決定。而是早就有了這個打算,他被戈爾巴喬夫革職後,就在想如何退出蘇共的事。

為了參加蘇共最後一次黨代會,葉利欽之前一直在準備演講稿,他反覆修改,畢竟這個黨對他也有感情,如果退出,未來失敗,葉利欽將面臨很大的危險。所以隨著代表大會來臨,葉利欽越來越焦躁不安。

臨開會前幾天晚上,葉利欽曾與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老鄉,也是他最親密的顧問布林布利斯說了自己的擔憂和疑慮。

布林布利斯後來把葉利欽當時的心情向外界透露了,他說:

葉利欽為即將發生的事而感到萬分焦慮,他擔心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認為自己這個反對派領導人的地位太高了。

葉利欽很明白,他已經是蘇共憎恨的人物,但他也是當時蘇聯網紅級政客,蘇聯一些人恰恰就喜歡葉利欽這樣的性格,直來直去,敢說敢做。在民眾眼裡,他們早就厭倦了戈爾巴喬夫天天講那些無聊的事,而且戈氏不幹點政事。相反葉利欽卻給他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民眾支援葉利欽來看,蘇聯社會已經出現了問題,老百姓對蘇共已經不滿。這個問題產生也是致命的,也應了我國唐朝李世民那句話:“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一個執政黨失去民眾的支援,這是極其危險的事。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早在赫魯曉夫時期就形成了,期間又經歷了勃列日涅夫時代,老百姓目睹了蘇聯官員的腐敗。

當戈爾巴喬夫帶著蘇聯向西方式體制過渡時,民眾看不清,在他們眼裡,誰給他們帶來實惠,他們就擁護誰。

葉利欽在會前的糾結,也看出他對自己曾經的政黨還有一絲留戀,但面對當時的局勢,他不得不走出那一步。而事態發展成什麼樣,葉利欽並不清楚,在他眼裡,先砸爛,至於以後是兇是福,也只能聽天由命。葉利欽想退是不可能了,他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了。

03

對於葉利欽突然宣佈退黨一事,在場人既有驚訝的,也有淡然的。戈爾巴喬夫甚至認為葉利欽如果退出蘇共,他的政治生涯就終結了。當時蘇聯面臨崩潰的前沿。

葉利欽退黨,也是當時蘇聯社會的一個寫照,民眾不再把蘇共黨員看作是蘇聯社會的先進分子。葉利欽退黨後,引發了蘇共脫黨潮。

當時蘇聯的黨員無故不交黨費,甚至不參加會議,更不執行黨交給的任務。黨員數量大量流失,蘇共的力量不斷被削弱。

1990年,葉利欽退黨的這一年,蘇共失去了270萬黨員,全國黨員總數從1920萬減少到1650,因為脫黨而直接減少的黨員竟然達到180多萬。

戈爾巴喬夫後來回憶說,1991年7月1日前的一年多里,共有400多萬黨員退黨、參加反對黨,或者不服從命令、拒交黨費被開除出黨的,這個數量佔到蘇聯黨員總數的1/4。

葉利欽引發的退黨潮讓蘇聯官員恐慌。1991年1月,當時蘇共中央秘書舍寧向各加盟國及各州的一把手發出警告:

1990年脫黨的人群中,大多數是工人、農民,這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蘇聯共的基礎就是這些人群,如果這部分人群流失,對蘇共是致命的威脅。

還有大批知識分子也脫黨,這些知識分子當年渴望入黨,並不是為了蘇聯事業而奮鬥,他們目的是當官,進入蘇聯國家官僚階層。蘇聯高校及研究機構也存在這個問題。

蘇共當時建立之初既有自己的宗旨,也有對黨員的嚴格要求。黨員代表著犧牲奉獻,在衛國戰爭中,幾十萬蘇共黨員犧牲在戰場上。而隨著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人亂改,入黨竟然成了當官的敲門磚。只有成為黨員才能有望進入蘇聯特權階層。

1990年,在蘇聯特權階層,比如蘇聯外交及那些在西方工作的專家們,這些人在西方國家享受高薪和西方式生活,而且有些人被西方洗腦。但由於是特殊階層,他們享受特權,不過這些特權階層,黨員是前提條件。儘管這些從蘇聯走出去的人對蘇聯體制失望,但為了自己的前途命運,

他們把自己想法壓在心底,表面對蘇聯忠態,實際上他們卻幹著顛覆國家政權的事。

比如戈爾巴喬夫任命的宣傳部長雅科夫列夫,當年就被派到加拿大當大使。在加拿大享受生活,其實他早就被美國買通並策反,成為隱藏在蘇聯外交界的一名潛伏人員。

蘇共走到這一步已經退無可退,消失的命運無法阻止。而蘇聯解體也不遠了,蘇聯的建立是以蘇共為核心而建。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