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蕭何本是劉邦上司,為何甘願奉劉邦為主?大漢建立,發現真高明

劉邦和蕭何這一對君臣,可謂是歷史上“君臣祥和”的典範,談起劉邦和蕭何兩人的關係,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他倆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其實並不是,身居高位的蕭何(相對於劉邦而言)是放低姿態主動結交無業狀態下的劉邦!

照世俗點的眼光來看,蕭何是收入穩定的白領,那他,為何要主動加入邦劉的“朋友圈”,成為其中最重要的成員呢?

《漢書》曾載:“當時的劉邦是亭長,蕭何是沛縣的一個主吏掾,蕭何算是劉邦的上官,但是兩人第一次見面時,蕭何就認為劉備氣宇軒昂,風骨不凡,就連說話做事都和別人不一樣。”

套用時下流行的經濟學觀點來說,蕭何是一個善於“長線投資”的操盤手,他發現了劉邦具有的。特殊的領導魅力,覺得他未來一定成就一定不凡,“玄學”一點的說法是:蕭何會“觀相”(具有相當的識人能力)的人,他觀測劉邦是大貴之相(佩服他的遠見),所以,蕭何有幸成為劉邦的“合夥人。

蕭何善於識人,認定劉邦能成就大事

蕭何善於識人的特點,確保了他能從一堆沙子裡找到“黃金”,史上有名的月下追韓信再一次驗證了蕭何的“老辣”,發現別人身上的隱藏的閃光點,透過嚴謹的分析,對被觀察者做出新一輪評估,再來決定這個人值不值得相交,因而,蕭何“朋友圈”裡的成員,在後來都成了“大咖”!

結交劉邦後,蕭、劉二人組成為了莫逆之交,感情之好,羨煞旁人,蕭何經常從縣城裡拿著慰問品到劉邦家跟老友對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蕭何有這樣的遠見卓識,看出了劉邦的不凡,其他人可沒這樣的眼光,在大多數人眼中,劉邦不過是個混吃等死的“社會盲流”,天天不做正事,到處閒逛,還喜歡和狐朋狗友去招惹各種事端。

然而,每次劉邦招惹事端後,蕭何總會利用自己的權力和人脈關係,幫助劉邦脫罪,所以,兩人的關係好似親兄弟。

蕭何經過權衡利弊不顧一切營救劉邦和其家人

翻開蕭何的檔案,其實他更有機會晉升為沛公,不過他卻堅決的扶持劉邦上位,主要原因就是,蕭何很有自知之明,更看得出劉邦當時的號召力;當秦二世繼位後,整個大秦就陷入了一片混亂,各地的起義軍和舊貴族,已經開始有揭竿而起反秦的想法。

劉邦和蕭何原本不想趟這攤渾水,但是,劉邦卻在一次押送囚犯去修皇陵時,囚犯紛紛逃走,在秦朝,官員如果按期不帶囚犯抵達,罪責就是斬首;而官員按照時間帶囚犯到了,囚犯人數不夠,那麼官員還是會被斬首。

誤了工期的“包工頭”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帶囚犯去修皇陵,那麼,人數很顯然少了很多,就算到了也逃脫不了罪責。痛定思痛之後,不按常理出牌的劉邦直接把囚犯們都放走了,然後自己跑到“芒碭山”避難。

劉邦這一跑,他的家人迅速就成了沛縣的眾矢之的,妻子被縣令抓到監獄裡,而不少劉邦的酒肉朋友知道劉邦的事,都紛紛和他劃清界限,就只有樊噲、曹參、夏侯嬰、周勃和蕭何等死黨,還堅信劉邦遇到什麼苦衷。

在這個敏感的時候,蕭何利用自己的權力想盡辦法營救呂雉,這一營救差點把自己官都丟了。

審時度勢的蕭何干嘛不顧一切的營救劉邦和他的家人?原因很簡單,越是亂世,劉邦越有施展的空間,給他點時間,定能成就一番功績,在權衡之下,蕭何選擇了幫助劉邦。儘管投資有風險,但只要選對了“合夥人”,就等於在亂世中找到了一個相對安穩的靠山。

蕭何拋棄縣令,反而為劉邦造勢

後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反秦,蕭何看到了大秦局勢已去,於是,他暗地裡偷偷地和芒碭山的劉邦進行聯絡,甚至自己還乘著夜色來到劉邦身邊詢問,想不想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偉業……。

劉邦的回答很雷人:“不想,因為他怕死”!要是常人如果聽到這話,鐵定會提出“分手”,何必要追隨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但蕭何不這麼看,他反而覺得劉邦有遠見,在分析陳勝吳廣起兵的勝率時,就意識到,這支農民軍就是炮灰,真正攪亂大秦的是舊貴族,所以,現在就起義還為之過早。

事實證明,時機說來就來,不會給人準備的時間,沒等到起事的成熟時期,沛縣縣令就已經察覺到周邊已經亂了,所以,他也想渾水摸魚,並讓蕭何曹參密謀召集隊伍……蕭何是何許人也?他一眼就知道,這個縣令不具備成就大事的能力,跟著他幹,自己怎麼死都不知道。

可身為一縣長官的蕭何,自己沒有抗命的理由,唯一可行的,可以推翻這個不開眼的“前任”,於是蕭何和曹參就用計把民眾百姓聚集起來,當眾殺掉了縣令。做完這一步,蕭何發動輿論攻勢,聲稱泗水亭長劉邦曾經斬殺白蛇,全身而退,是有上天護佑天子。

在蕭何的一頓忽悠下,沛縣的百姓都相信劉邦是未來天子之主,於是,蕭何透過造勢直接把劉邦的聲勢給造起來了。

蕭何堅決讓賢,讓劉邦當沛公

劉邦稀裡糊塗地被百姓們推舉為首領(其實是劉邦精心策劃的),他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反而想讓蕭何當沛縣縣令,自己就輔助他就可以了。

之所以極力推託,是因為蕭何給自己的“定位”很準確,他明白自己雖擅長謀劃,但卻缺少劉邦那樣的魄力,稱孤道寡的帝王,更需要魄力和野心,如果自己當縣令,是否能建立起一支忠於自己的團隊尚未可知,何況還有替一大幫子人眼巴巴的,指望“帶頭大哥”給條明路……一番你推我讓後,劉邦順勢上位。

這段往事,在漢高祖晚年常常拿來與蕭何開玩笑,曾經劉邦詢問蕭何:“為何你當初不接下沛公之位,如果你接下了,那麼我這個位置就是你的。”

蕭何聽完後,嚇的趕緊跪倒在地說道:“臣深知自己能力深淺,只懂政務之事,統籌決策卻比不上陛下您的氣魄和豪氣。”

這段說辭,其實另有深意:意思是,蕭何明白如果自己當了沛公,劉邦的確會幫自己,但是劉邦註定不是一個屈於人下的人物,他必須做一把手,到那時,可能下場比劉邦的對手還慘……。由此可知,身為上司的蕭何,當時甘願奉劉邦為主,大漢建立後才知蕭何高明。

值得注意的是——以劉、蕭CP為核心的團隊中,由始至終的核心都是劉邦,他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看清形勢的蕭何很明白,任何人都無法撼動劉邦的權威地位,他頂多只能做個智囊,當主公,他不敢想,也不能想;這就類似於現在企業的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的區別;創業者的風險要遠大於職業經理人。

楚漢之爭,蕭何堅決追隨劉邦

後來,隨著劉邦南征北戰,他積攢下的軍隊家底越來越優厚;然而,很快劉邦因為盲目自大和膨脹,敢去直接和項羽硬碰硬,因此,數十萬的軍隊直接被打空了,而在亂世中沒了軍隊就等於沒了依仗,什麼沛公、封侯還是封王,這些都是虛的,失去數十萬大軍的劉邦就等同於廢人一個。

在這個關鍵階段,許多諸侯看上了蕭何,甚至都想把蕭何招攬到自己手底下;不過,對於這些招攬,蕭何全部都拒絕了,他在劉邦最落魄的時候,還是願意相信他,就因為劉邦身上那股帝王氣,蕭何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聰明到什麼程度,他既會玩計策,也懂得大智慧,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囊。

很快,劉邦雖然家底全沒了,但是他很快又崛地而起,家底再度起來了,對此,蕭何更加深了自己的想法,他願意一生跟著劉邦,就算劉邦最後身首異處,蕭何也絕對會緊隨他的步伐。

蕭何為劉邦物色將帥之才

後來,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時,不管是劉邦的所有將領士兵,還是他自己,都認為漢中那塊地方就是流放地,一旦進去,那麼,未來將再也出不來,劉邦那個時期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他覺得自己稱帝夢想是絕對不可能實現。

在這個時候,蕭何反而十分著急,因為君主劉邦沒有繼續奮鬥的慾望,麾下計程車兵每天都有人在逃跑,甚至許多將領都紛紛逃跑,逃跑就算了,一些將領身上還有許多“漢軍”的情報,這些人如果落到項羽手裡,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就算蕭何怎麼著急,都沒有用;他只能夠等待劉邦自己醒悟,而他每天能做的就是想辦法幫助漢王保住家底,並物色軍事人才,整個漢軍陣營裡,能打仗的將軍有,勇猛的將軍也有,例如,樊噲、周勃、夏侯嬰、曹參等;但是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將之才,幾乎沒有,至少蕭何沒有看到某一個有元帥之才。

好在擁有元帥之才的韓信出現了,對於韓信的出現,蕭何是驚喜又擔憂,他驚喜的是韓信的出現,可謂是給漢軍雪中送炭,但是擔憂的是,他害怕韓信只會紙上談兵,並且漢軍陣營裡按資論輩的風氣十分風靡,將領官銜的大小,也是透過作戰經驗和跟隨劉邦的時間來劃分。

蕭何月下追韓信,極力向劉邦舉薦

因此,蕭何擔心韓信得不到漢王老將領們的肯定,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一步步地培養韓信,讓他慢慢成長,等他資歷夠了,那麼,統帥漢軍也有了底氣。

不過,韓信很顯然不是一個願意堅持的人,長期的受到冷遇早就讓他灰心喪氣,他滿懷希望來到漢軍,就喜歡能夠在這裡成就一番功名,誰知道,不管是漢王還是蕭何都沒對他寄予厚望,因此,韓信在一天晚上偷偷逃跑了。

蕭何知道後,急的騎上馬就去追,其實,蕭何也希望能夠給韓信委以重任,但是,不管是他還是漢王,都對韓信沒有太多瞭解,所以,希望他從基層幹起,誰知道,韓信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

追回韓信後,蕭何也為了劉邦的大業,不惜拉下老臉,用自己作為擔保,擔保韓信擔任大將軍位置。而劉邦最後之所以鬆口,讓韓信擔任大將軍,不是因為韓信軍事才能,而是因為蕭何的眼光以及他對蕭何的信任。

自家兄弟都願意捨棄自己來抬韓信,自己有何不信?蕭何這一次也成功賭對,韓信帶著漢軍成功突圍,還迅速佔領了三秦,擁有巴蜀之地以及秦地之後,劉邦的“稱帝”之夢已經基本奠定下來了。

蕭何知君,讓劉邦放心

晚年的蕭何在處理政事時,遇到自己把握不住的,都會主動去請教劉邦;其實,作為宰相的蕭何完全有獨斷的權力,但是,他請教劉邦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劉邦對自己放心,也是維護兩人的感情。

雖說伴君如伴虎,但蕭何是劉邦出生入死的“最佳拍檔”,雙方的情誼已經不是帝王權術可以替代的,換句話說,蕭何除非謀反,不然劉邦是絕對不會殺他,就算蕭何的權力有多大,劉邦都不忍殺他。

不過,蕭何自己有先見之明,他明白自己不可以太過優秀,也不可以太過完美,必須要讓自己兄弟劉邦徹底信任自己,所以,蕭何故意受賄,然後還想辦法讓劉邦知道,蕭何採取這種“自汙”的策略,明哲保身,因為蕭何知道,歷史的經驗告訴他,太多的開國功臣,由於功高震主,下場都不好。

幾十年的相處,彼此之間的小九九都十分清楚,劉邦知道這事後,反而更加器重蕭何,因為蕭何懂劉邦,並且還不會背叛劉邦。

結尾

有人說,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蕭何更多的是忙於後勤和人事,以及對劉邦的參謀和建議,這與張良有重疊之處,其實,出身貴族的張良,對劉邦的建議大多集中在宏觀方面,大戰略,外交以及人事制度等,而世襲小吏出身的蕭何對具體的人事安排、錢糧、後勤保障等方面十分精通,這才是劉邦的中堅力量,是劉邦的大後方,是劉邦真正不可或缺的。

蕭何從沛縣起兵一直到大漢一統天下,幾乎成為了劉邦身邊最大的智囊,也是最受信任的謀士;並且蕭何是一個能力極強的臣子,他的偉大之處就是輔佐之才,而不是帝王之才,蕭何自始至終都沒有展現過任何帝王之才的能力。

並且蕭何和劉邦手中的那些死黨將領們,關係好的原因就在於劉邦,如果沒有劉邦,這些兄弟們是不會信服蕭何,因為蕭何身上沒有劉邦那種魄力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