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世人都以為戚繼光殺倭寇最多,其實,這個人殺的倭寇比他還多

都知道,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

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橫行肆掠尤甚,對當時的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起初,明軍剿滅的結果極不理想,直到出現了幾位抗倭名將局勢才扭轉,最終,將其徹底消滅。

大家所熟知的,當推戚繼光及戚家軍,和俞大猷。不過,根據史載,還要加上一人——譚綸。雖然,他的曝光度並不高,但譚綸在三人職位中卻是最高的,且曾是另外二位的上司。尤其和戚繼光,二人共同相處過了一段艱苦而光榮的歲月。

譚綸,文官出身,是明朝制度的一個縮影。但與宋朝不同,不但需要有相關的歷練,自己還要有實力。因此,他是透過流程選拔而出的儒家將領。史載,他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由於排名靠後,僅在南京禮部做了個六品主事。

儘管,“正業”不太理想,但是,他的“副業”卻讓他小有聲名。他沒事時,就愛讀兵書,寫心得,尋常生活小事,都會被他聯絡到軍事上,有作品《說物寓武》。除此之外,他還著迷於戲曲藝術,研究填詞和曲牌。很快,他的能力被朝廷認可,升調為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

“職方司”這個職位,可以說是為朝廷培養的“軍隊統帥”,工作既瑣碎又辛苦。平日負責各地的軍事資料,到了戰爭期間,則要負責作戰方案的定奪。

這段工作經歷,讓他熟知了明朝的軍備實際情況。同時,他也不斷思考如何才能取得最終的作戰勝利。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給了他檢驗理論的機會。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倭寇居然突破防線,殺到了南京城下。當時,官員們都慌了,守軍們也害怕了。然而,譚綸卻主動請纓,臨時招募了壯丁500餘人。之後,他簡單地教了他們些武藝戰術,就急忙去了戰場。在常人看來,這是“自不量力”。

不過,譚綸有他的方法。首先,是一番戰前動員,大家激情澎湃。然後,抓住了有利戰機,趁著倭寇們剛登岸,發起了進攻。之後,兵分兩路,一路正面,一路側面,兩路一夾擊,頓時將倭寇分割了。此外,譚綸更是勇猛,帶頭進攻。在這種戰術下,居然擊潰了敵人。

就此,譚綸一戰而紅,很快被任命為台州知府。在當時,台州是倭寇“騷擾”重災區。他上任後,汲取南京募兵的經驗,在當地招新兵。而且,在他精心訓練下,這支千人軍隊,軍紀強,作戰勇猛,多次擊潰了倭寇。

儘管,幾年中取得了不俗戰績,但是,他卻從中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弱點。

因為,管理是他所長,訓練卻不是。時間用了不少,訓練出來的人馬,僅夠滿足地方保衛戰,如要徹底殲敵,這還遠遠不夠。因此,他迫切需要一位搭檔,彌補其不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參將戚繼光的來到,實現了譚綸心中所想。

當時,戚繼光也有同樣的想法,滅倭寇得訓練新兵,且其目標更宏大,他要訓練出一支平定倭寇的專門的精良部隊。不過,他很是謹慎,給自己留了至少三年的時間。而譚綸相當配合,這三年裡,戚繼光做的事,基本就是練兵。如有倭寇再犯,都是這個知府大人去應付。

由於,他手中兵力不多,就從防守入手,還積極想對策。如及時得到訊息,就立刻轉移百姓,讓敵人空手而歸,若有機會,還會再挫挫敵人的銳氣。幾年的苦練,戚繼光終於成就了一支作風彪悍軍隊——戚家軍。之後,二人通力攜手,多次擊敗了倭寇。

這期間,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台州九戰最為著名。長達數月的交戰中,戚繼光領兵攻打正面,譚綸率軍從側面包抄。於是,在密切配合下,連續九戰皆勝,重創浙江一帶倭寇。自此,浙江不見倭寇再犯了。

只是,二人不久後就分開了。

譚綸先是公務調動,到福建做參政,後回家丁憂。

而戚繼光卻是浙江、福建兩頭跑,倭寇不敢來浙江,就去禍害福建了,戰事不斷。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的形勢更加糟糕。一支兩萬多人的倭寇,居然攻下了福建興化。當時,朝廷派出了三員大將:戚繼光,俞大猷和劉顯。

之後,譚綸再次“掛帥”,以福建巡撫的身份。

那時候,他巧妙地協調這三位的關係,並根據個人的作戰特點制定戰術。戚繼光在前,劉顯側翼,俞大猷斷敵後路。果然,迅速收復了失地。

到了來年二月,譚綸和戚繼光二人配合,在仙遊滅敵兩萬。

從此,福建再無倭患了。

就如譚綸自己所言,他擅長的是管理將領。再加上其通曉人性,本人又能以身作則,所以,在作戰中,和將士配合相當默契,保證了戰事的順利。此後,譚綸任薊遼總督,戚繼光為薊州總兵,二人再次配合,防禦北方的蒙古。

在譚綸的支援下,戚家軍得以擴編,邊關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這期間,他最大的成績是薊州長城的著名工事“空心敵臺”。薊州邊境分成12個防區,空心敵臺有3000多座,還配備700多輛火器戰車和5000多門火炮。蒙古騎兵遭受幾次慘重損失後,不敢輕易再犯。

此外,他和俞大猷的交情也不錯,除了在其人生危機中給予保護,還力挺其發明的獨輪戰車。後來,這種武器更是成為了明軍的主要火器。萬曆登基後,他被召回京城,任兵部尚書。在任上,他主張全面清理軍屯土地得罪了不少人,因為,有老上司張居正的支援,他才無事。

到了公元1577年,譚綸病逝,時年57歲。

還有一點,就是譚綸雖然一生征戰無數,卻始終保持著對戲曲的熱愛,除了消遣,更多的是編演提振士氣的戲曲。後來,跟隨他征戰的這支戲班子,和他家鄉江西宜黃的戲曲風格相融合,形成了宜黃腔,更是成為了中國傳統戲曲的一大流派。

但宜黃腔這一稱謂,始見於清嘉慶時宗室昭槤的《嘯亭雜錄》。有人認為宜黃腔即二黃腔的前身或二黃腔,但尚缺乏根據。

參考資料:

【《明史·譚綸傳》、《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明史·戚繼光傳》、《明史·俞大猷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