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不攻佔這兩座城池,劉備北伐就不可能成功

不奪取襄陽、宛城這兩座天下重鎮,不控制四通八達的南陽盆地,劉備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宛城、襄陽之所以這麼重要,則是由當時形勢決定的。

在諸葛亮的規劃裡,一旦北方形勢有變,劉備就率領益州軍出漢中、入秦川、席捲整個關中,關羽則帶領荊州軍出南陽、進中原、牽制曹魏主力。

在此計劃中,益州軍是主力,荊州軍是偏師,奪取關中、再現漢高祖時的有利形勢更是重中之重。不過,從曹操方面來看,從當時關中、河北的具體情況來看,關羽這支偏師不僅承擔了主力的任務,還面臨著空前的壓力。

首先,劉備兵力配置極不均衡。

劉備入主成都後,益州軍隊共有十餘萬,除去留守部分,能夠動用的機動部隊約十萬。荊州與益州情況類似,但人口和財賦主要集中在南陽、南郡、江夏等荊北三郡。尤其是南陽盆地,是整個荊州的精華所在。荊南四郡雖然面積廣闊,開發卻並不充分,不但提供不了多少兵源和財賦,還需要留駐兵力來防備當地豪強和異族。

關羽荊州軍總兵力約五萬,扣除留守兵力,能動用的部隊只有三萬。呂蒙襲取長沙、桂陽、零陵,關羽不敢輕舉妄動,只是堅守江陵。直到劉備從蜀中向荊州增兵五萬,關羽才開始組織反攻。

曹操在荊州只控制南陽一郡,卻在襄陽、宛城等地駐軍兩萬多。

其次,劉備、關羽面臨的壓力不同。

關中號稱“富庶險阻”,但是,從西漢末年開始就和富庶沒有任何聯絡了。先是綠林、赤眉兩支義軍將關中焚掠一空,而後羌人起義更是以關中為戰場達三十年,董卓死後餘部也繼續禍亂這裡。

統一北方後,曹操寧可南下面對孫劉這樣的強敵,也不願將兵力虛耗在殘破的關中,哪怕關中只有一些實力一般的小軍閥。曹操只是派鍾繇帶少量兵力去鎮守長安,只求側翼穩定。

漢中失守後,曹操被迫在關中駐紮幾萬軍隊。由於轉運艱辛,主力依然在關西。即使後來諸葛亮北伐,關中守軍依然不多,曹魏方面依然是臨時從河北抽調中央軍去增援。

關羽面臨的形勢要比劉備嚴峻得多。南陽盆地是中原與荊襄的結合部,不像關中、漢中那樣擁有迴旋的餘地。一旦襄陽、宛城失守,許昌、洛陽就直面關羽兵鋒,廣闊的中原就任由關羽馳騁。於是,孫劉在荊州稍有動作,曹操就把全部注意力放過來。

赤壁之戰後,曹操在襄陽留有精兵萬人,使之成為防備孫劉的前哨。隔河相望的樊城因為處於後方,所以只有幾千兵馬。宛城是南陽郡的郡治,由於遠離前線,所以兵力更少。

北伐之後,關羽圍襄陽、攻樊城、水淹于禁七軍。隨後,南陽郡下屬的陸渾縣爆發起義,從側翼威脅宛城。南陽以北、許昌以南的梁郟盜賊也接受關羽將印,從後方威脅宛城。一時間,曹操有丟失整個南陽郡的風險。於是乎,天下震驚。

與關中的殘破不同,河北自東漢開國就人口稠密、商業發達。黃巾軍起義後,河北雖然是主戰場,但是恢復較快。曹操封魏王后,更是以冀州最精華的幾個郡作為自己的封地。

為應對關羽的威脅,曹操先後增兵數萬。水淹七軍後,關羽俘虜的于禁降卒就有三萬,幾乎等同於他出動的兵馬。關羽造成的影響之大,面臨的壓力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再者,南陽盆地本身的特殊性。

除用來進攻中原外,控制南陽後還有其他四條路線可供選擇,充分體現了“進可攻、退可守”“通衢七省”的重要地位。

向西,可以從襄陽順漢水逆流奪取漢水谷地,即東漢中(上庸、房陵、西城三郡)。

向西北,可以從宛城攻武關、入關中、配合益州軍的行動。

向北,可以從宛城進入伏牛山區、直撲洛陽。

向東,可以出襄陽,經隨棗走廊進攻夏口。夏口失則江夏失,江夏失則孫權直面上遊威脅,江東震動。

歷史不容假設,關羽不僅沒能攻克襄陽、宛城,還把荊西三郡丟失。面對這種局面,即使孫武、吳起也沒有辦法迴天,諸葛亮也就只能鞠躬盡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