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晉再度交鋒:晉國重耳去世,狠人繼位,秦穆公豪賭失敗

晉文公重耳先是助周天子平叛成功,後又成功擊敗楚國,最後更是在鄭國安插下自己的心腹。

如果一切發展順利,重耳必然會獲得更好的名望,也會在後世獲得更好的評價。

然而他年紀太大了:六十多歲上位,只當了九年國君便遺憾去世。

重耳去世了,他的兒子公子驩[huān]成為晉國新君,史稱晉襄公。

公子驩出生年月未知,但在繼位的時候年齡應該還小,因為當時的秦穆公認為,重耳死了,秦國有機會東進擊敗晉國,然後稱霸中原。

當時就有人對秦穆公說:“晉國新君已經繼位,並無重大隱患,此時東進為時尚早。”

但秦穆公認為,公子驩就是個小孩子,如果連他都怕,那我未免也太無能了。

更重要的是,當初從鄭國撤軍時,秦穆公留了三名秦將在鄭國。重耳去世的時候,鄭文公也去世了。

於是,三位秦將秘密聯絡秦穆公,希望他儘快發兵攻鄭,我們可以當內應!

在這樣的雙重誘惑之下,秦穆公決定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領兵奇襲鄭國。

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秦國有“孟西白三族”,這三族的老祖宗,就是上述三位統帥。當時,秦國人稱呼三人為“三帥”。

其中,孟明視是百里奚的兒子,而百里奚則是秦國赫赫有名的“五羖大夫”。

後來,戰國時期的商鞅在變法成功之後,還得意洋洋地問周圍的人:“你們說,我的功勞比得上五羖大夫嗎?”

由此可見,百里奚在後世成為了秦國名臣的標杆。

西乞術和白乙丙的身世有爭議,但主流觀點認為,他們都是蹇叔的兒子。

百里奚認為,蹇叔是自己人生中唯一的知己。能跟百里奚當知己,說明這個人同樣很了不起。

言歸正傳,秦穆公的這個決定正確嗎?

從樂觀角度來說,當然是正確的。因為強鄰晉國的國君去世了,肥肉鄭國的國君也去世了。

晉國眼前雖無大亂,但他們內部豪門林立,公子驩那個小孩子肯定搞不定,暫時抽不出手來處理外部事務。

鄭國雖然與秦國並未接壤,但自己在其內部安插了內應,而“三帥”英明神武,奇襲鄭國肯定能一舉成功。

可如果從悲觀角度來說,這個決定當然不正確。因為當時的函谷關一線,還控制在晉國手中。

重耳確實已經去世了,晉國也確實是豪門林立,內部矛盾頗多,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會坐視秦軍從函谷關一線安然無恙地穿過。

更重要的是:鄭文公去世之後,繼位者就是子蘭,這可是從小在晉國長大的“自己人”。

如果坐視秦軍越過函谷關一線,繼而滅掉鄭國,那麼晉國多年的苦心經營,豈不毀於一旦?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秦穆公決定派“三帥”奇襲鄭國的時候,百里奚和蹇叔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兩人的意見是一致的:如果秦國想東出,就必須先和晉國過招,斷不可冒出繞過晉國稱霸中原的想法,這是自取滅亡。

百里奚和蹇叔出言反對,令秦穆公感到非常惱火。

後世不少人都說,當時的秦國只有百里奚和蹇叔是聰明人,能看到這樣的危險,其他蠢人只顧眼前利益,所以把秦穆公給忽悠瘸了。

可事實卻是,這種危險擺在眼前,是個人都能看出來,秦穆公並沒有被忽悠,只是他當時決定賭一把而已。

秦國想稱霸中原,就必須擊敗晉國,這話說起來很簡單,可做起來實在是太難了。

不客氣地說,當時的晉國就是天下第一強國,秦國想要擊敗晉國,顯然不太現實。

換言之,想要光明正大地挑戰晉國,憑秦國當時的國力,恐怕還不太能做到。

雖然做不到,但秦穆公依然想稱霸中原,那該怎麼辦呢?自然只能賭了。

我所說的賭,並不是說賭“三帥”的統兵能力,可以高明到令晉國發現不了他們,而是賭晉國即便發現了他們,也不敢隨意出兵。

我們翻來覆去地說,晉國非常強,但重耳剛死也的確是事實,如果公子驩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就不太可能在這種時候和秦國大打出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百里奚和蹇叔的觀點,只能代表保守派,而在秦穆公的身邊,肯定有一群激進派,“三帥”或許就是其中的骨幹分子。

當秦軍準備出兵的時候,百里奚和蹇叔對著軍隊痛哭流涕,秦穆公勃然大怒,問他們倆:“我們即將出徵打勝仗,你們卻在這裡哭喪,這是要幹什麼?”

蹇叔說:“我可能見不到自己的兒子,國家也可能因此損失慘重,面對這種情形,我能不哭嗎?”

然而哭也沒用,秦軍還是按時出發了。

當秦軍剛透過函谷關一線的時候,晉國就發現了。

據說,當時的公子驩果然如秦穆公所預料的一樣,哼哼唧唧地不準備出兵,打算直接借道給秦軍,但是晉國元帥先軫反對。

先軫對公子驩說:“秦國這樣做,擺明了是看不起你,如果你不能當機立斷痛擊這股秦軍,將來就沒資格去見你爹。”

公子驩聽罷恍然大悟,於是率軍偷襲秦軍,最終大獲全勝。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先軫對晉國的重要性,要不是他立場堅定,恐怕晉國就沒法擊敗秦軍了。

可是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有些想當然了。支援這種觀點的人,顯然不太瞭解公子驩的生平。

大家都知道,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重耳的兒子公子驩,比他老爹更牛。

晉文公重耳雖然很牛,但他滿打滿算,也就當了九年國君,幫過周天子一次,擊敗過楚國一次,要挾過鄭國一次。

可是晉襄公公子驩呢?他在位僅七年,卻西征秦國、北伐狄人、南略楚國、東征衛國、重組六卿。

這麼短的執政生涯,卻幹了這麼多露臉的事,這種人能是人人揉捏的面瓜嗎?

當我看到公子驩和先軫的對話時,總會想起三國時期,孫權和張昭、周瑜相處的場景。

每次都是張昭或周瑜發言,大家講得差不多了,孫權再站出來拍板。

比如說赤壁之戰時,張昭大講投降論調,周瑜一再表示要抗爭到底,孫權聽得差不多了,這才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和曹操不共戴天!”

其實呢,人家魯肅說得很明白,誰都可以投降,唯獨你孫權不能投降。

這麼簡單的道理,孫權難道不懂嗎?他肯定懂,但他為什麼不說呢?因為他的身份決定了,自己不能站出來挑頭。

所以,孫權只能寄希望於有人站出來挑頭,然後自己再去支援他。

公子驩當時面臨的情況也是這樣的:自己剛繼位,沒什麼威望,年紀也不大,並不適合直接挑頭做事。

這種時候,需要一位國之重臣站出來發話,然後自己再像模像樣地支援他。

事情辦砸了,這位重臣可以背鍋;事情辦好了,那是自己領導有方。

這並不是單純的厚黑,而是隻有這樣做,才能迅速積累威望。

此時此刻的公子驩,恰如彼時彼刻的孫權。

說起來,秦穆公也真是命運不濟。

最初,他遇到的晉國國君是夷吾,這傢伙雖然是個白眼狼,但在一番忙碌之後,秦國好歹還是得到了河西之地。

然後,他遇到了夷吾的兒子太子圉,秦穆公在他身上投資頗多,還送了個宗室之女給他,結果太子圉十分果決,關鍵時刻直接逃跑,氣得秦穆公破口大罵。

接著,他遇到了重耳,這位霸主用一種十分委婉但又堅定的方式,客客氣氣地將秦國封印在了西部地區,連勤王這種事都沒法參與。

最後,他遇到了公子驩,這個小子比他爹還狠,接二連三地胖揍秦軍,後來秦國雖然有過一次復仇經驗,但總體來說,他們對晉國是無能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