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三:邙山之戰、史思明之死)

公元761年

邙山之戰:平叛的波折

公元761年,唐將李光弼和叛軍領袖史思明在洛陽附近的邙山激戰,戰鬥以唐軍失敗告終。

邙山決戰決定著河南地區的歸屬,也將影響到兩大陣營的命運,史思明是李光弼的手下敗將,但原本佔據優勢的李光弼,卻在戰鬥中遭受了慘痛失敗。那麼,李光弼究竟為何會被曾經的手下敗將史思明擊敗,兩大陣營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呢?事情必須從相州之戰說起。

唐軍和安史叛軍在相州決戰失敗後,擊敗唐軍的史思明殺死安慶緒,繼任大燕皇帝,並開始整軍準備南下。面對史思明的進攻,唐廷立刻命令各路軍將在河南就地防禦,但仍然無法阻止擁有精銳叛軍的史思明。河南淪陷後,朝廷追究敗軍責任,監軍魚朝恩趁機進讒言歸罪於郭子儀,將郭子儀朔方節度使兼天下兵馬副元帥的職位罷免,改由李光弼繼任。李光弼繼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後,立刻在洛陽附近建立起防禦體系。史思明攻破洛陽後,李光弼也趁機在洛陽城外的要塞河陽建立起了完備的防禦工事。

洛陽經過了李光弼的堅壁清野,已是一座空城,而河陽是溝通黃河南北的要道所在,史思明知道,如果不能擊敗李光弼奪取河陽,那麼自己將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但是李光弼守衛的河陽並不容易攻取,李光弼經過充分準備,在防備上固若金湯。雙方對峙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史思明多次發動對李光弼的進攻,卻被李光弼一一化解。

史思明的主力被李光弼牽制在洛陽太久,既不能南下攻略江淮拓展地盤,也不能西進威脅長安。為了擺脫李光弼的威脅,史思明計劃將李光弼引出防禦工事決戰,一戰定乾坤。為了引出李光弼的部隊,史思明採取了示敵以弱的策略。他派人散佈謠言說,洛陽等地的燕軍因為人心思歸、已經離心離德。李光弼心知是計,但有人聽了這個敵軍的訊息卻相信了。在前線督戰的觀軍容使魚朝恩聞訊後,和李光弼的副將僕固懷恩商議對策。僕固懷恩是前任元帥郭子儀的部下,本以為自己能接替郭子儀的職位,所以對新元帥李光弼一直心懷不滿。於是,僕固懷恩故意說,叛軍和我們相持一年多,軍心早就瓦解,現在是出兵的最好時機。魚朝恩覺得很有道理,將叛軍即將潰敗的訊息上奏皇帝唐肅宗,急於收復東都平叛的唐肅宗信以為真,不顧李光弼的建議,下命催促李光弼出兵。在軍隊內外的共同壓力下,李光弼不得不讓老將李抱玉留守河陽,自己率主力進攻洛陽。

不久後,李光弼會同觀軍容使魚朝恩、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神策軍節度使衛伯玉等將領在邙山佈陣,迎擊前來交戰的史思明。李光弼命令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在山上據險而守,但僕固懷恩卻拒絕服從他的命令,而是選擇自行在平原上佈陣。李光弼告知僕固懷恩說,在山上佈陣可進可退,而在平原佈陣一旦失利,則必將潰敗。僕固懷恩沒有服從李光弼的指揮,選擇繼續保持了自己的陣列。他之所以拒絕李光弼的命令,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僕固懷恩率領的部隊是朔方軍精銳,他有心依靠自己的精銳軍隊獨自奪取勝利,然後跟李光弼搶奪戰功。

就這樣,在面和心不齊的情況下,唐軍眾將迎來了史思明的進攻。

史思明作為沙場宿將,對於敵軍的弱勢可謂洞若觀火,他發現了僕固懷恩在平原上佈陣的破綻後。趁著唐軍還沒扎穩陣腳,當即集合主力猛攻唐軍。不出李光弼的意料,在史思明的攻擊下,唐軍遭受大敗,陣亡數千人之多。李光弼見到損失慘重,不得已率將領回防陝州,史思明趁機奪取了洛陽周邊地區,邙山大戰結束了。

結論:邙山之戰讓李光弼消耗牽制史思明主力的策略失敗,史思明的軍事勢力愈發強盛,唐燕雙方的主戰場再次轉移到陝郡,唐廷的平叛局勢難度增強。

公元761年

史思明之死:叛軍內亂

公元761年,安史之亂叛軍領袖史思明進攻陝州的前線時,被隨軍同行的長子史朝義密謀殺害了。

史思明透過討伐弒父自立的安慶緒而奪得了皇位,成為安祿山之後又一個強有力的叛軍領袖,但是在對唐軍發起進攻時,他卻遭遇了和安祿山一樣的命運,被自己的兒子殺掉。那麼,史思明為何也會被親生兒子殺害?其子史朝義又為何會作出弒父的暴行?

故事從邙山之戰說起。不久前,唐天下兵馬副元帥李光弼率軍和史思明對陣,但因為監軍干預,在邙山戰役中遭受了慘敗,李光弼不得不退回陝郡。史思明再次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獲得了戰略自由的史思明開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動,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南下進攻江淮,拓展地盤,為和唐軍的長期對峙打下基礎;第二個選擇則是攻取長安,徹底擊潰唐朝,從而較快地結束戰爭。史思明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選擇了向長安進軍。

史思明的大舉進軍讓唐廷驚慌失措,李光弼軍團在洛陽潰敗,不僅讓史思明的軍隊掙脫了唐軍牽制,更造成了關中防備力量的薄弱。數年之前安祿山攻破潼關,將太上皇唐玄宗逼出長安的記憶猶在眼前,皇帝唐肅宗不得不集中手中全部的力量,阻擊史思明的進攻。唐肅宗對朝廷兵力重新佈置,宦官魚朝恩和將軍衛伯玉等人帶神策軍精銳撤到陝郡,重新構築起了防線。陝郡是敵軍攻打長安的必經之路,兩軍之間的生死決戰,即將在陝郡爆發。

這年三月,史思明率領叛軍主力誓師出征。為了保證進攻順利,史思明將部隊分成兩部:一部由史思明的長子懷王史朝義率領作為先鋒,從北路奇襲陝郡重鎮陝城,另一部則由史思明親自率領,走南路作為接應。

可進軍計劃並不像史思明設想的那般順利,其子史朝義的部隊進軍途中,遭遇了衛伯玉率領的神策軍的阻擊。衛伯玉所部都是出身西北邊防軍的精銳力量,更兼佔據地利優勢,史朝義發起的多次進攻均未能奏效。衛伯玉隨後發起逆襲,擊敗了史朝義的先鋒軍。史朝義的戰敗讓史思明十分惱火,史思明認為史朝義是臨敵怯戰而敗、不足以成就大事,要用軍法處決史朝義和他的率領的前鋒將領,在眾將苦勸之下,方才打消了主意。

三月底,史思明再次命令史朝義修理城池,並規定史朝義一天之內修繕完畢,以便和唐軍展開對峙。由於工期緊張,史朝義雖然在一天內完成了工程,但沒有為城牆塗泥。史思明前來視察後,見到城牆沒有塗泥,便責問史朝義。史朝義說士卒太過疲累,所以城牆上暫時沒有塗泥。但史思明覺得史朝義故意找藉口,當即命令隨從士兵為城牆上泥。很快史思明計程車兵就完成了塗泥的工作。在兒子面前立威後,史思明還不解氣,他說你小子難以成就大業,等我攻克陝州之後,就把你給殺了。說完,史思明就返回大營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史思明的話引起了史朝義的劇烈惶恐,他的心中也產生了叛逆的想法。史朝義是史思明的長子,是史思明結髮妻子所生,史思明稱帝后,冊封史朝義為懷王。史朝義自幼跟隨史思明徵戰,體恤部下又深得軍心,此前的史思明對他也是恩寵有加。可父子兩人之間的矛盾,卻不知不覺隨著旁人的離間越來越多。史思明稱帝時,冊立的皇后是繼任妻子辛皇后,辛皇后出自范陽豪族,辛氏一族憑藉皇后而崛起。辛皇后還給史思明生了一個兒子史朝清,辛皇后及其族人都想要扳倒史朝義,扶持史朝清當太子。

史朝義覺得史思明的話不是隨口說說,父親多次對自己責罰,擺明了是想要殺掉自己,扶持史朝清當太子,史朝義感受到了生命威脅,他決定趁軍權在手,籌劃發動兵變。他派人聯絡到史思明的護衛將領曹將軍,在史朝義的威逼利誘下,曹將軍答應幫助史朝義發動兵變。籌劃已定,當天晚上史朝義就命部將駱悅率三百人,攻擊史思明的住宿鹿橋驛。史思明聽聞變亂,想要翻過驛站的牆逃走,卻被駱悅率領的軍隊抓了個正著。史思明被抓後,為自己早上的氣話激起這樣的驚變深為後悔,但他心知大勢已去。史朝義麾下的部將殺死了史思明,一代梟雄史思明的一生就此落下帷幕。

結論:史朝義兵變殺死史思明,安史叛軍內部發生權力更迭,也間接緩和了唐廷面臨的緊張局勢。史思明之死也為後續叛軍大規模內亂的發生埋下伏筆,促成了安史之亂走向終結。

史思明

史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