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劉禪投降後寫下中山寨,司馬昭不殺他,群臣不解,昭:倒著讀

《三國演義》之中,劉禪為何被稱為

“扶不起的阿斗”?

主要原因就在於劉禪與司馬昭之間的一段對話。

當時劉禪和蜀國大臣們被押送到洛陽以後,司馬昭擔心劉禪心中仍有大志,現如今不過是忍辱負重而已,於是邀請劉禪赴宴並詢問劉禪

: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國?

(安樂公:劉禪投降以後,司馬昭給出的)。

對此,劉禪答道:

“此間樂,不思蜀也”。

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對劉禪的印象便是

昏庸、軟弱、無能。

尤其是在姜維

“一計害三賢”

的對比之下,

臣子尚且為國家奮鬥,君王卻先喪失了鬥志

,更讓人多出了一絲氣憤。

可很多人依舊比較疑惑,即便劉禪投降,司馬昭也完全可以將其殺害,為何還要留他一命呢?

要知道東吳的

孫浩

被司馬炎押送回洛陽以後,

一杯毒酒就結束了一生。

相比之下,劉禪顯然要幸運許多。

關於這個問題,正史之中雖然沒有明確給出解釋,但野史之中就記載劉禪在投降以後曾給司馬昭寫下

中山寨

三個字,這才讓司馬昭決定不殺他。

群臣難以理解之際,司馬昭給出解釋:

不妨倒著讀這三個字。

中山寨

所謂中山寨倒過來讀,其實就是

寨山中

,劉禪借用這三個字向司馬昭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心意,對於國家大事,自己已經無心考慮,

唯一的願望便是回到山中歸隱。

面對這樣一個胸無大志的敵人,司馬昭自然沒有任何殺害的心思。

事實上,就當時的情況來看,究竟殺不殺劉禪,

決定權完全在司馬昭手中。

只要司馬昭願意,那麼劉禪無論寫下什麼樣的字,都會被司馬昭找到各種理由處死。

而他最終選擇放劉禪一命,除去劉禪本人的

“志向”

之外,更多的還是

安撫蜀國群臣,

同時也

向世人展現自己容人的胸懷。

要知道當時蜀國境內,依舊有不少臣子心中想著如何復國。像

姜維一樣的武將就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心意,難道文臣就不會?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可文臣相較於武將而言,更需要的是一個

支援的物件

如果劉禪願意復國,文臣們的

各種小動作一定接連不斷

。反之,只要劉禪不願意復國,文臣再怎麼折騰,也沒人支援,對於魏國的影響自然會降到最低。

關於這一點,以《三國演義》前期的

王允

最具代表。

因此,司馬昭留下劉禪一命,其實也是為了

牽制蜀國舊臣。

當群龍無首以後,時間不斷推移,蜀國復國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最終,曾經

六出祁山與九伐中原

的蜀國也就只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劉禪

瞭解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以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劉禪是否真的那麼

懦弱無能

如前文所言,當臣子還在為國家出謀劃策並因此死於亂軍之中的時候,君王卻已經選擇了放棄,這顯然是很難讓人接受的一件事情。

可只要瞭解劉禪在《三國演義》中的諸多言語就知道,其實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也尚有可取之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公元253年

蜀漢丞相

費禕

去世以後,

姜維總覽蜀國的軍政大權

,並且開始了北伐事宜。可因為姜維長期在外打仗,導致劉禪身邊的

宦官黃皓

開始

干政

瞭解到相關情況以後,姜維立刻上奏劉禪將黃皓處死,試問假設此時大家身處劉禪的位置上,應該如何抉擇呢?

相信不少擁有

上帝視角

的人都會聽從姜維的建議。

這個一心為蜀國的臣子上書殺掉一個宦官奸臣,自己肯定會選擇同意。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聽了姜維的話將黃皓殺掉,自己將來是否還有能力

壓制姜維?

身為君王,在面對臣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威嚴才行。在這一點上,劉禪就做得很好。

他回信姜維

:黃皓小人已,不必擔心。

劉禪向姜維表明:我知道黃皓是一個小人,你不用擔心。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只是寬慰姜維。可只要認真思考就明白,劉禪還有兩層意思在裡面,其一是我瞭解臣子品行如何,

不必擔心。

其二則是皇帝的決定,臣子

不必干預。

語氣雖然溫和,但身為臣子的姜維明白,劉禪的政治手段,自己根本無法比擬。

當然,就後續的故事發展、作者想要表現出來的劉禪形象、以及野史“中山寨”的故事來看,劉禪依舊有許多值得吐槽的地方。

只是有關當年的歷史早已消失不見,我們如果做到了解以後還能有些許反思,那就已經十分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