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揭秘名妓:跟過四個男人,顛覆一個王朝,最後下落成謎

當吳三桂從吳氏族人口中得知京師的最新動態時,他傻眼了。

原來,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除了給崇禎皇帝收屍外,還幹了另一件事情:拷掠官員。

名為拷掠,實為勒索。

李自成不敢為難百姓,便將矛頭指向了京師那些富得流油的官員。農民軍進城後,挨家挨戶地搜尋這群貪官汙吏的家財,將他們俘獲,吊起來往死裡打,榨取他們最後一點“剩餘價值”。

吳三桂的一大家子都身陷其中。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更是農民軍的重點打擊物件。

至於名滿江南的寵妾陳圓圓,自落入農民軍之手後,便被農民軍二號人物劉宗敏據為己有,生死不明。

聽聞慈父、美妾受辱於農民軍後,素有“大明最後希望”之稱的吳三桂徹底喪失了理智。他帶兵投降多爾袞,與清兵合軍,一起清剿李自成。

最終,憑藉這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風流韻事,吳三桂背上了一世罵名,而陳圓圓也成為了歷史上“紅顏禍水”的典型。

01

其實,吳三桂的功過,與陳圓圓無關。

陳圓圓本名邢畹芬,生於天啟四年(1623年),是明末常州武進縣奔牛鎮人士。由於小時候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她遂寄居於小姨家中,隨姨夫改姓陳,得名陳圓圓。

姨夫家住蘇州桃花塢,那裡是古代達官貴人的理想住所,也是“明四家”心心念唸的世外桃源,文化底蘊深厚。

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早年的陳圓圓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日後名震江南打下了底子。

後來,陳圓圓的姨夫家道中落,豆蔻之年的她,淪落風塵。憑藉一手絕技,她迅速躋身“秦淮八豔”之列,成了江南地區王孫公子們爭相一擲千金的女神。

▲陳圓圓。圖源:影視劇截圖

儘管陳圓圓名動江左,但像她這樣在世人眼中甘落紅塵的女子,從以“色藝事人”開始,便徹底違背了道德準則。年老色衰之後,等待她的,必然也是如白居易筆下“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般的悲慘命運。

深知未來黯淡無光的陳圓圓,在事業處於巔峰之時,便提前開始物色如意郎君。

自古歌女名妓身旁總不缺填詞才子,這些人雖大多有著科舉出身的背景,但骨子裡卻是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那般放蕩不羈。陳圓圓很快在人群中找到了合適的目標。

此人正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

冒襄即冒闢疆,世人對他的瞭解,大多源於他與“秦淮八豔”的另一位名妓董小宛之間的“露水夫妻”關係。實際上,在冒襄遇到董小宛之前,第一個令他傾心的女子,是陳圓圓。

除了雅善填詞賦詩,冒襄還是明末文壇領袖董其昌眼中堪與初唐王勃一較高低計程車林新秀。

可見,冒襄與陳圓圓,是才子配佳人。

然而,當時的環境,卻不允許二人卿卿我我。在數面之緣後,他們註定勞燕分飛。

崇禎十五年(1642年),寵冠後宮的田貴妃病逝。一向憑仗女兒而顯貴的外戚田弘遇,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想到了徵發家鄉美女入宮的辦法。

田貴妃是標準的江南美女,其母吳氏生前即是揚州的一名歌姬。田貴妃自幼得母親真傳,多才多藝,善書丹青,尤善音律。田弘遇要找的“江南美女”就是這個標準。一時間,江浙各地紛紛興起民間選妃活動。

色藝雙絕的陳圓圓,自然早早就進了田弘遇的備選名單中。待其與冒襄在蘇州城下訂立婚約後不久,田弘遇就將陳圓圓搶了去,與其他佳麗一併入京面聖。

此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崇禎皇帝根本無暇顧及田貴妃的“替代品”。

田弘遇並沒有放棄,經過一番調教,陳圓圓與其他美女成了田府的專屬歌姬。

02

明末風雲突變,為了搶奪江山,各方都在作最後的努力。

作為“防守”的一方,崇禎皇帝否決了遷都南京的計劃。這就意味著,他必須調回尚在山海關值守的“關寧鐵騎”。

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正是年少成名的吳三桂。

▲吳三桂。圖源:影視劇截圖

憑藉手中的軍隊和朝廷的寵信,吳氏一門瞬間成了京中最熾手可熱的高門大戶。

亂世之中,軍權遠比君權值錢。這筆生意,田弘遇當然不能錯過。趁著吳三桂進京面聖,他趕緊命人擺下宴席,盛情邀請“英雄”過府飲宴。

正常宴會免不了絲竹亂耳,為給吳三桂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宴會,田弘遇幾乎將他從江南掠回的美女一一奉上,只求對方笑納一二。

面對一群濃妝豔抹的美女,心高氣傲的吳三桂正眼都沒瞧一下。但人群中也有不一樣的風景,“一淡妝者,統諸美而先眾音,情豔意嬌”……

吳三桂看中的素顏美女,就是陳圓圓。

據陸次雲的《圓圓傳》記載,吳三桂見到佳人的第一反應是,“不覺其神移心蕩也”。

於是,吳三桂向田弘遇求娶陳圓圓。田弘遇二話不說,把陳圓圓送給吳三桂,還贈送了一大筆嫁妝。

就這樣,陳圓圓入了吳三桂府中。

正所謂“寧做英雄妾,勿做庸人妻”,對於錯過冒襄的陳圓圓來說,嫁入吳府無疑是較好的歸宿。

可時下正逢亂世,這樣的結合,實際上是將她推向了另一重深淵。

不久,因戰務繁忙,吳三桂撇下愛妾,返回山海關整頓兵馬。

吳三桂走了,大明的末日就到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連克大同、宣府(今河北張家口),不日便進抵居庸關。

崇禎皇帝急令吳三桂帶兵救駕。

可山海關距京師六百餘里,居庸關距京僅逾百里,還沒等吳三桂收到資訊,北京城已經亂作一團。

最後時刻,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李自成成為紫禁城的新一任主人。

▲李自成。圖源:影視劇截圖

起兵之初,李自成曾定下“迎闖王,不納糧”的規矩。因此,當部隊經費捉襟見肘之時,他只能將矛頭對準明帝國的蠹蟲們。從入主北京的第十天起,農民軍就發起了一場針對北京城貴族、富戶的拷掠行動。

前朝的勳臣、外戚一概被投入獄中,接受農民軍的強制徵稅。

對於那些偷奸耍滑、少交或漏交賦稅的前明官員,農民軍絲毫不客氣,通通將他們往死裡打。錢什麼時候交夠了,什麼時候才放人。

由於吳三桂離京前,家人全被崇禎帝扣留下來當人質,因此,李自成一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就成了農民軍的“眼中釘,肉中刺”。

李自成威逼吳襄給兒子寫信,要求其率部投降,共舉天下大業。面對大明王朝不可重興的事實,吳三桂雖內心掙扎,卻也必須接受。於是,雙方就停戰事宜進入了談判階段。

隨著談判的進展,彙集各方資訊,吳三桂卻得到了一個令其血脈賁張的訊息:李自成的“拜把子”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

據劉健《庭聞錄》記載,吳三桂聽到訊息的第一反應是:“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之後便以此理由,與清軍聯合擊敗李自成,並引清軍直驅京師,氣得吳偉業在《圓圓曲》中將吳三桂賣國的行徑,歸根於陳圓圓的紅顏禍水。

不過,對於“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文學化說辭,史學界歷來存在不同意見。普遍認為,像吳三桂這樣的地位和出身,絕不會因為一個歌姬被劉宗敏要去而不顧名節、父母和一家數十口性命,叛降清朝。顧炎武在詠史詩《山海關》中,對於吳三桂開關,未曾一字著墨陳圓圓,只言“神京既顛隕,國勢靡所託,啟關元帥降,歃血名王諾”。

可見,亂世風雲中,陳圓圓不過是替吳三桂背黑鍋的可憐女子罷了。

03

吳三桂降清攻入北京城後,陳圓圓也失而復得。隨後,吳三桂為清軍南征北戰,從一介降將,搖身一變成了威震雲南的“平西王”。

伴隨吳三桂的“名利雙收”,陳圓圓卻迴歸平凡。

▲陳圓圓晚年畫像。

在史書中,她就像今天的“過氣明星”,少有新聞。即使有之,也是花邊八卦,真真假假,以致直到今天,史學界對陳圓圓的歸屬問題,仍爭論不休。

據《甲申朝事小紀》記載,吳三桂霸佔雲南之後,陳圓圓隨之抵達了雲南,成了平西王側福晉。

吳三桂在納陳圓圓入府前,曾三媒六聘娶了遼東女子張氏為妻。張氏雖長相一般,為人善妒,史書稱“三桂尤怕”,但卻為吳三桂誕下了寶貝兒子吳應熊。母憑子貴,即便不受寵,地位卻遠非陳圓圓可比。

或許正是出於怕老婆的原因,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才沒敢將陳圓圓帶在身邊,致使後者在李自成入京後被劉宗敏擄走。

但不管怎麼說,生性風流的吳三桂從來不甘於只有一個老婆。

到了雲南後,位高權重的他,除了將原永曆帝的五華山行宮擴建成王府外,最大的“功績”,怕是連年納妾了。

繼立福晉、側福晉後,吳三桂坐鎮雲南期間,又從吳中地區買了四十多名年約十五、六的女子回府,日夜吹拉彈唱。

此外,給事高安投其所好,專門給吳三桂獻上更為妖豔的“四面觀音”“八面觀音”等寵妾。

這些美妾,大部分來自當年力勸崇禎皇帝“南遷”的禮部侍郎李明睿府上。

據《庭聞錄》作者劉健說,自明亡後,李明睿就當起了前明遺民,平生只好蓄養妓女。劉健的父親曾在李家見過這些歌姬,個個皆尤物,若不是李明睿日漸衰老,她們也不會盡收吳三桂府邸。

而吳三桂稱王雲南那年,已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陳圓圓已35歲,與新納府中的“四面觀音”“八面觀音”相比,難免遭人嫌棄年老色衰。

更為不利的是,陳圓圓自進入吳三桂府中以來,就與“主母”張氏矛盾諸多。伴隨新妾爭寵,陳圓圓已然不復當年吳三桂心中的“白月光”形象,遂逐漸被遺忘和邊緣化。

或許正因此,史料中才有清朝平定“三藩之亂”,雲南城破時,陳圓圓“遙望秋水長天,雙手合十,口誦佛號,躍入蓮花池”的記載。在陳圓圓當年自沉的昆明,也留下了諸如“圓圓出家處”“安阜園”“邢妃墳”等多處歷史遺蹟。

清史專家李治亭認為,陳圓圓在吳三桂統治雲南期間,確曾有出家跡象。史料中,曾有一江南人士在道光年間(1820-1850)年間“幕遊雲南”,參拜三聖庵時偶遇陳圓圓七世法孫見修的記錄。見修稱,當年吳三桂密謀造反之際,陳圓圓曾苦勸未果,以美人遲暮為由,離開王府,隻身前往宏覺寺玉林大師座下剃度,取法名“寂靜”,別號玉葊。

不過,除“自沉蓮花池”“出家為尼”的說法外,關於陳圓圓的最終結局,還有“頭疼病死”以及“兵敗隨家眷自縊”等說法。

從某種角度上分析,陳圓圓此人,並非不堪一擊。她年輕時被劫掠進京,輾轉各家豪門,靠的不僅僅是她與生俱來的美貌,更可能源自她每次在重大變故前,能快速看清事情本質,作出最佳的判斷和抉擇。

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陳圓圓被李自成、劉宗敏一夥劫掠而去,仍能全身而退的事實。

▲李自成與劉宗敏。圖源:影視劇截圖

當大順政權滅了吳家三十多口,並打算殺陳圓圓時,她卻憑著獨有的膽識,威脅李自成:“妾聞吳將軍已卷甲來歸矣。徒以妾故,又復興師。今殺妾何足惜,恐妾死而於大王不利耳!”同時,她還為李自成謀略:“為大王計,宜留妾以系其心;妾當說彼不戰,以報大王之恩遇也。”

這中間即使有歷史的虛構和自保的謊言,仍無法掩蓋陳圓圓不甘折服命運的氣質。

所以,當平西王吳三桂兵敗於雲南之時,陳圓圓大機率也不會選擇與吳府上下共赴死難。至於陳圓圓最終魂歸何處,多種說法共存,亦成了歷史的一樁疑案。

04

2010年,一則關於陳圓圓死後葬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馬家寨獅子山繡球凸上的新聞,引發全國關注。

多少年來,關於陳圓圓的“歸處”,史學界雖沒有定論,卻大多認定其死後葬在昆明。貴州馬家寨人憑什麼敢一口認定,陳圓圓墓就在自己家門口?

聞訊,一批專司研究吳三桂以及清史的專家,如滕紹箴、李世愉、李治亭等立即趕赴現場展開全面考察。

在現場,專家們看到一座清墓,附有一塊石碑,上書“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

▲疑似陳圓圓墓的墓碑。圖源:網路

吳門聶氏,從字面理解,就是來自蘇州的聶氏。乍一看,這只是一座普通的清朝古墓,別說跟陳圓圓沒關係,就是和關鍵人物吳三桂,那也是八竿子打不著。

可研究人員卻不這麼認為。

陳圓圓6歲以前姓邢,後來追隨姨夫改姓陳,兩姓之間皆有一個耳旁,而且還是一左一右,恰可組成一對。也就是簡化後的“聶”字。

更重要的是,“雙”字還可以寫作“雙”,繁體字的寫法可看作“佳”“又”“佳”,也就是所謂的“喜上加喜”,可引申為 “花好月圓”,即 “圓圓”之意。

另外,“位席”的講究,來自古代王侯將相,席有“大”之意,說明墓主人生前至少是位高官顯爵的女性。清沿明制,外命婦一般被冠以明確的稱謂,如淑人、宜人、安人等。以“位席”敬稱,只能說明墓主人既非明朝人,亦非清朝人。

屆於明清之間,天下敢自稱皇帝的,就只有李自成、張獻忠和吳三桂三人。

貴州馬家寨全體村民姓吳,除了再次印證墓中所葬之人為吳三桂之妾陳圓圓外,似乎也無更合理的解釋。

那麼,馬家寨的村民是否知道他們祖上的“秘事”呢?

對此,馬家寨村民表示,族中對吳家祖上這段歷史採取“秘傳人”繼承製度,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延續至今。吳氏秘傳人迄今已傳至第十代吳永鵬。據吳永鵬介紹,吳三桂起兵反清時,陳圓圓曾多番勸阻,未果,只能別居一處,伴青燈古佛度日。直到吳三桂轉戰湖南時,她才在胡國柱等人的懇求下,隨軍東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一生反覆無常的吳三桂病死湖南衡陽。同年十月,陳圓圓隨奉命前來守靈的吳三桂侄子吳應麒西返昆明。

在昆明暫住的日子裡,吳三桂的“大周”政權形勢急轉直下。為免吳三桂屍首突遭不測,陳圓圓策劃了一起“夜郎計劃”,並二赴湖南,與吳應麒等人商議如何妥善保管吳三桂遺體,以及如何保全吳氏族人的“根根”。

當時,“大周”的主要將領有胡國柱、吳國貴、夏國相、馬寶、王緒等。他們都是昔日平西王麾下最忠誠的將領,對陳圓圓的提議紛紛贊同,並計劃讓吳三桂之孫、吳應熊的嫡長子吳世璠到湖南奔喪即位。但吳世璠的岳父郭壯圖為保住自己的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

無奈之下,馬寶只能護送陳圓圓一行離開衡陽,返回昆明,遷移吳三桂靈柩,並攜吳三桂侄子吳應麒到此隱姓埋名,安靜度日。

後來,馬寶為了轉移清廷的注意力,主動現身,遭抓捕處死。而馬家寨的吳氏族人則通通改姓馬,一來感恩馬寶為吳氏所作的巨大貢獻,二來便於隱姓埋名傳承血脈。

從康熙到嘉慶,期間百二十年,清廷從未放棄追蹤吳氏後人的下落。嘉慶之後,追殺吳氏的風波才漸漸平息下來。原改姓馬的吳氏族人紛紛恢復原姓,認祖歸宗。

在吳氏後人的帶領下,專家們又先後找到了馬寶的衣冠冢以及一座疑似為吳三桂之墓的古墓。

據專家推斷,那座疑似“吳三桂之墓”的墓碑為雍正元年(1723年)所立。碑文字跡不清,但隱約可辨認為“受皇恩頤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

吳碩甫是吳三桂的字號。但吳三桂死時年六十七歲,似與碑文不符。再則,吳三桂以背叛清朝為己任,即便他的“叛國”行徑可被美化,他自己斷不會使用“受皇恩頤養”一說。專家們對吳氏後人認定的“祖宗”,提出疑問。

“吳氏秘傳人”吳永鵬倒是淡定,他指出,“受皇恩頤養一次”,並不是指吳三桂第一次受明朝或者清朝頤養。受皇恩頤養,可引申為“受皇天之恩頤養”,而一次,指的是首次,合起來就是“首次受皇天頤養”,試問除了開國皇帝,誰還有如此規格?

至於專家指出的年齡問題,吳永鵬表示,這是外界不清楚吳三桂具體死亡時間導致的。在秘傳的史料中,吳三桂確切死於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墓碑中的“八十五歲”,實際上為“是歲,八月十五日”的意思。而史料中言明吳三桂死於八月十八日,問題則出在吳三桂死時“秘不發喪”,只派人通知吳世璠,訊息到達昆明後,才四散傳播。

經過多番論證研究後,第一批趕赴現場考察的清史專家統一結論:吳三桂去世後,陳圓圓護送吳氏族人到貴州馬家寨定居,並繁衍後代,在此終老。

顯然,這一論斷並不能說服所有的清史研究者。

其中反對意見最大的,當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鳳雲。劉鳳雲是史學界公認的研究“三藩”及吳三桂的權威。她指出,專家們不應該太相信所謂吳氏後人的“口述歷史”。從現有官方記載來看,吳應麒是吳三桂之侄,無論他在當地繁衍了多少後代,似乎都不能將之定論為吳三桂的“根根”。同理,墓碑上書“吳門聶氏”,更不該被輕率定論為“蘇州陳圓圓”。

歷史撲朔迷離,始終提醒後人在讀史、研史時不可輕下定論。

一代名妓陳圓圓魂歸何處,表面看是歷史的花邊,其實是探求歷史真相的一個隱喻:將來也一定有人提出新的觀點,就像貴州馬家寨村民一樣,但歷史就是在一次次的質疑和辨析後,才慢慢靠近了真相的一邊。

參考文獻:

[清]劉健:《庭聞錄》,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1993

王鍾翰:《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87

滕紹箴:《三藩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滕紹箴、李治亭:《陳圓圓後傳》,嶽麓書社,2012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景弋石:《陳圓圓與岑鞏馬家寨》,《貴州文史天地》,1997年第4期

陳生璽:《陳圓圓事蹟考——與姚雪垠先生商榷》,《南開史學》,1981年第2期

黃透松、晏曉明:《陳圓圓墓考》,《貴州文史叢刊》,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