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允炆失蹤之謎或被揭開?曾親手寫下討燕檄文刻,於懸崖之上

一個朝代建國之後,第二任皇帝繼位前,內部總會有一場番血雨腥風的大洗牌。第一次見自己的父親坐在皇位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作為第二代,誰見著皇帝寶座不眼開。

老朱家的後人,就淋漓盡致地演繹了什麼是為了皇位,骨肉相殘。

朱元璋是有太子的,遵循立嫡立長的規矩,他立了自己與馬皇后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繼承他的大統。在培養朱標成為繼任皇帝這件事上,農民出身沒有文化的朱元璋,可是下足了功夫。

朱標也沒有令朱元璋失望,不僅學習好,性格也隨了馬皇后仁慈寬厚,在諸王中威信也是最高的,可惜天不遂人願,越是悉心栽培寄託了厚望的人越讓人失望。

朱標感染了風寒,病死了。也許是出於對朱標的愛,也許是認為這麼好的兒子,他的兒子也不會差。因為朱標的長子早夭,次子朱允炆順位為長子,於是朱元璋

立了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話說朱元璋的眼光確實沒問題,朱允炆也遺傳了他父親的聰明好學與仁愛,從小就極其孝順。朱標生病時,朱允炆晝夜守在病榻前伺候,不離開一步。

後來朱標歿,朱允炆還因為守孝而消瘦,這讓朱元璋相當滿意啊,立刻就決定立這個孫子為皇太孫。

朱允炆也延續了他父親的仁厚政策,在徵得了朱元璋同意後,他參考《禮經》和歷朝的刑法,

修改了《大明律》中不合理的部分條文

,又給自己掙得了一批人心。

1398年,朱元璋駕崩,

朱允炆登基後便大赦天下

,大有將仁政實施到底的樣子。可是,他犯了個錯,讓自己無緣繼續自己對江山社稷的實行遠大抱負。

興許是朱元璋從小窮怕了吧,想把自己幼時沒經歷過的,都補償到他兒子們身上,他一當上皇帝,便開始

給自己的兒子們封王

,讓他們成為妥妥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想讓自己的子子孫孫守好朱家的天下。

他讓九大藩王領兵駐邊疆,這

九大藩王的擁兵自重

,且權力極大,連地方上調動軍隊或者其他重大事項都要先向藩王稟報,再行動。這些手握兵權的藩王就是盤踞一方的土皇帝。

朱允炆做皇太孫時已經在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了,

削藩,他勢在必行

繼位後,朱允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諸王中

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

,他的親四叔。但是翰林學士黃子澄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黃子澄早年伴讀東宮,得朱允炆信任,他認為,除開燕王,周王等五個藩王在明太祖時期就有不法行為,且周王與燕王是一母同胞,可以

先削周王,以剪燕王羽翼。

朱允炆認為妥。於是,他在

登基後三個月的時間就廢了周王

朱橚,流放雲南,並派人暗中監視閻王府。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朱允炆登基就開了把大的。

可朱棣豈能容忍一個後輩如此放肆?

次年七月,朱棣就發兵“清君側”。

朱允炆始終還是嫩了些,鬥不過自己的四叔,兩股勢力對峙了三年,朱允炆節節敗退,1402年,朱允炆自知無力再抵抗,希望與朱棣議和。朱棣拒絕,一把火燒了皇宮內院。

可是,兵變之後,朱允炆卻失蹤了。朱棣登基後也沒深究,只是將在宮裡發現的屍體當成朱允炆下葬。後人猜測朱允炆逃了,且出家為僧了。因為明朝史官的記錄和朱棣的態度都很模稜兩可。

《明史》有載:“自後,

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

康熙年間的《武定府志》中也說:“

建文帝,止於獅山正續寺數十年。

朱允炆甘心就這麼出家嗎?

貴州安順的一處崖壁上,後人發現了一塊天書,高6米,長10米,用紅色的筆墨寫了一堆晦澀難懂的字,譯過來是:

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1406年)。甲天下之鳳凰(御製)。

這段

《伐燕詔檄》

可見朱允炆內心的憤怒,和對朱棣的恨。但是朱棣知不知道朱允炆在這,不好說。因為朱允炆既然當年有那麼大魄力削藩,不會因為兵敗就要躲一輩子。

要麼就是被朱棣找到,私下達成了某些協議而不得已隱姓埋名平凡一輩子。據說在正續禪寺藏經樓的某配殿中,曾供奉過護送朱允炆出逃的大臣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