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戰國時期,韓國想出一條“毒計”疲秦,結果反而卻幫了秦國大忙

戰國後期,從東周春秋初期的一個蕞爾小國發展壯大起來的七雄之一秦國,在持續了百餘年的變法之後,實力終於爬到了一哥的位置,雄視天下,讓韓、趙、魏等其他六國擔心懼怕不已。秦王嬴政上臺後,秦國實力進一步增強,一統天下的雄心已經漸漸顯露出來,讓六國惶恐不安。

戰國後期

在東方六國中,最最寢食難安的要數被逼數次遷都、數次割讓土地的韓國了,因為緊鄰強秦的韓國,相比之下已經孱弱到不堪一擊、朝不保夕的境地,好似強秦面前的一塊肥肉,啥時候一口吞下去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困獸猶鬥,何況一個國家呢?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腦洞大開,

精心設計了一個所謂"疲秦"計謀,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到秦國做間諜,遊說秦王在涇水和洛水之間的關中平原上,開鑿一條長約150公里的大型灌溉渠道,連通渭河的兩大支流——涇水和洛水

在涇水和洛水之間修建的鄭國渠

關中平原是一條狹長的谷地,土質肥沃疏鬆,很適合耕種。然而,這片區域的地勢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處,因此千百年來空望著滔滔渭水東流去,無法利用河水灌溉農田。如果在北山坡上與渭河平行橫向修一條水渠,渭河以北的這片廣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對於秦國來說,關中是秦國的基地,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也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採納了鄭國的建議,並立即徵調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

關中平原

開鑿水渠的利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韓國費盡心機設計這個陰謀並不是為了幫助秦國發展水利事業,而是誘騙秦國徵調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個巨大工程專案上,以達到勞民傷財、損耗國力、暫緩出兵韓國的目的,從而可以苟且偷生、以求得暫時的安寧。

鄭國渠

在水渠的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最終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意思是說:最初的時候我的確是作為間諜來做這件事的,但是水渠修成了也是對秦國有利的。我的確是讓韓國苟延殘喘了幾年,但是興建該渠卻可以使秦國變得國力強盛、人民富裕,真正建立了“萬世之功”。

鄭國還說,殺掉我沒什麼,個人死不足惜,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工程要是半途而廢,那就太可惜了,太不值當了,那才是秦國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秦王是位很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歷經十多年,水渠方才完工。

鄭國渠遺址

令韓國感到遺憾的是,開鑿鄭國渠的結果與當初的計謀大相徑庭,由於這條水渠的修建,八百里秦川一躍變成了良田沃土,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畝產增加了三倍,秦國的國力因此猛增,反而加快了吞併六國的步伐

。這樣的結果,也並不能怪韓國謀士們太無能,而是在設計這條陰謀時忽視了決定農業生產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農作物品種。

關中平原上成熟的小麥

中國的農業起源有兩個獨立發展的脈絡,一個是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南方稻作農業起源,所栽培的農作物主要是稻穀;另一個是沿黃河流域分佈的北方旱作農業起源,所栽培的農作物主要有穀子(粟)和糜子(黍)。

穀子和糜子這兩種小米都起源於中國本土,非常耐旱。因此,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區域內,包括當時韓國所在的中原地區和秦國所在的關中平原,種植穀子和糜子這兩種小米並不需要人工灌溉,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獲得好收成,畝產不到100公斤。

但是,透過鄭國渠灌溉改良後的土壤,秦國並沒有種穀子、糜子,而是種了起源於西亞的小麥,本來水土不服的小麥,經過人工灌溉,反而解決了大規模種植的問題。那時小麥平均畝產在300-400公斤,與原來種植的穀子、糜子產量相差了兩三倍。由此,秦國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高速發展,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