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宰相問兒子:哪個縣令最差勁?兒子說出縣令之名後,縣令連升6級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大明王朝的風骨,縱觀歷史長河,明朝是唯一一個沒有納貢、沒有和親、沒有割地的封建王朝。

即便是土木堡之變下,瓦剌大軍兵臨城下,大明面臨滅國之災,也沒有選擇南遷,而是與北方少數民族決一死戰,最終贏下了戰爭,維護了北方地區的安定,拒敵於國門之外。

朱棣當初選擇遷都,一方面是為了建立曾經的政治中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天子守國門的諾言。

因而在明朝早期,受到君主的感染,早期的臣子也是熱血高漲,于謙、三楊等名臣輩出。

今天的主角便是三楊之一的楊溥,內閣首輔之一。

楊溥曾經因為兒子的一句話便將一位底層官員連升六級,不禁令人懷疑他輔政大臣之位是怎樣得來的。

四朝元老,地位崇高

楊溥此人乃是明朝四朝元老,先後歷經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四朝,地位崇高。

楊溥和同為三楊之一的楊榮同年中進士,並且二人中進士之時還是建文帝時期,如果說從這時期開始算起,楊溥也是歷經五朝。

等到永樂初年的時候,楊溥便因為學識淵博擔任了太子洗馬,成為了當時皇太子朱高熾的官員,而這也為他之後進入權力中心提供了前提。

但是也正是因為其作為太子屬官,也是不可避免地捲入了當時的政治鬥爭中心,也就是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的鬥爭。

永樂十二年,朱棣北伐回京,百官迎接,唯有朱高熾來晚,漢王朱高煦趁機從中作梗,致使朱棣大怒。

雖然最終朱高熾的皇太子之位保住了,但是東宮的官員卻遭受了大難,包括楊溥、黃淮在內的官員全部被下到了獄中,隨時等待發落。

此時正是朱高熾和朱高煦政治爭奪最為激烈的時期,朱棣對於二人的態度模糊不清,隨時都可能廢除朱高熾、改立朱高煦。

因而此時東宮諸官的生死其實就是在朱棣一念之間,一旦朱高熾被廢,那麼這些屬官的腦袋其實也就說沒就沒了。

而楊溥也開始了他長達十數年的牢獄之災,最初的時候,楊溥的家人連食物都送不進去,直到後面政治鬥爭稍有緩和,楊溥的牢獄生活才有所改善。

但是卻始終沒有被放出來,即便是在牢獄之中,楊溥也並未自暴自棄,反而是更加努力地讀書學習,最終在朱高熾登基之後,迎來了他的春天。

否極泰來的楊溥

福兮禍所伏,說的便是楊溥,楊溥在朱高熾登基之後便被放了出來受到了重用。

朱高熾即位第三天,楊溥便被授予翰林學士,之後朱高熾修建弘文閣,便任命楊溥掌管閣事,授予閣印。

很快又被任命為太常寺卿,此時楊溥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深得明宣宗朱高熾的認可。

但是奈何朱高熾英年早逝,僅僅繼位十個月就去世了,其子朱瞻基繼位,朱瞻基繼位之後不僅沒有排斥這些元老,反而更加重用。

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共同掌管內閣,此時楊溥已經進入了明朝權力中心,地位崇高,深得皇帝信任。

可沒想到朱瞻基同樣是英年早逝,楊士奇、楊榮、楊溥成為了託孤大臣,共同輔佐新君朱祁鎮。

而這一時期也是三楊權力的頂峰時期,朱瞻基去世,內閣主政的大臣統領百官,此時朱祁鎮年幼,無法親政。

而當時的太皇太后又非常地信任以楊士奇等幾位老臣為代表的文臣集團,尤其是楊溥,因為早年是太子屬官,太皇太后對其也是十分認可。

因而這一時期的楊溥等人進入了一個權力的高峰期,對上深得皇帝、太皇太后的信任,對下統領百官,決斷國家大事。

但是此時的三楊等人年齡都比較大,先是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楊士奇、楊榮也相繼離世,僅剩下楊溥。

而此時的朱祁鎮年齡漸長,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朝政大亂,楊溥年事也高,無法執掌政務,抗衡王振。

不過楊溥還是儘量選拔可用的人才進行抗衡。

楊溥舉薦賢才的特殊方法

在選拔人才中發生了一件趣事,當時楊溥的兒子從家鄉來看望楊溥,一路上受到了很多官員的接待。

畢竟當時的楊溥乃是內閣首輔,是能夠決定這些地方官員的升遷的,因此很多人都去巴結楊溥的兒子。

等到楊溥兒子到來之後,楊溥便問他,一路上那個地方的地方官好或者是不好。

楊溥兒子便提到了江陵縣的縣令範理,認為他招待不周,輕視內閣首輔的兒子。

但是楊溥知道後不僅沒有懲罰範理,反而對其不斷的提拔,先是向皇帝舉薦任命為知府,之後又升任貴州布政使。

之後又被調往南京先後擔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位,範理為官期清明,多有美譽。

當時的很多官員都說,範理能夠得到重用,全憑的是楊溥的舉薦和提拔。

楊溥之所以能夠透過和兒子的一番對答,便認為範理是一個可造之才,就是因為其剛正不阿的態度。

面對首輔之子,既沒有巴結,也沒有袖手旁觀,而是選擇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從而贏得了楊溥的好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楊溥這樣單純地透過一件事就認為範理是一個好官太草率了。

其實身為首輔的楊溥明白官場的惡習,一個官員能夠恪守本分,已經極為難得了,事實也證明,楊溥並沒有看錯人。

總結

其實在三楊相繼去世之後,對於他們的批評、讚美可謂是皆有。

很多人認為他們死後王振專權,最終造成土木堡之變,是三楊對於權力的把控過於強硬,乃至沒有合適的人員接替,能夠壓制王振。

如果三楊在位之時能夠適當地放權,培養一些接班人,也許就不會造成之後的慘劇了。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三楊掌權期間,明朝的發展是迅速地,政治上也是相對清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