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的實力王侯,為何非得等呂后死後才動手

劉邦建立的漢朝就像一個公司,他是董事長,七個異姓諸侯是股東,那些沛縣出來的“兄弟”就是職業經理人。

相比而言,那些“股東”威脅最大,他們有封地,有軍隊,將來自立門戶或取代漢朝的可能很大,所以劉邦稱帝之後便開始忙著將他們清掃出局。

到劉邦去世時(公元前195年),燕王臧荼、楚王韓信、韓王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等人先後被消滅或貶黜,漢朝諸侯王成了清一色的劉姓宗室。

漢初異姓諸侯分佈圖

顯然,這些劉姓諸侯享受到了現成的紅利

為什麼說是“現成”呢?

因為除楚王劉交、荊王劉賈、吳王劉濞外,諸如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等人,沒有上過一天戰場,可謂坐享其成。

劉交是劉邦的兄弟。劉賈是劉邦的堂兄,前195年死於英布叛亂。劉賈死後,荊國變為吳國,劉邦讓侄子劉濞當了吳王。其餘那七個諸侯王,均是劉邦的兒子。

劉邦最年長的兒子是劉肥,大概出生於公元前221年,劉邦沛縣起兵時,不過十歲出頭。最小的兒子燕王劉建,劉邦去世時,他最多三歲。所以劉邦的八個兒出生晚,沒能在刀光劍影中拼打江山,也是情有可原的。

劉姓諸侯分佈圖

劉邦去世後,漢朝之格局

前195年,劉邦去世,距他稱帝才短短七年。所以,劉邦之後的漢朝江山是由一幫孤兒寡母們在把持。而在這些“孤兒寡母”當中,劉邦的髮妻呂雉(呂后)與嫡子劉盈唱主角。但由於劉盈姓格懦弱,實際的主角只有呂后一人。

這時,漢朝的格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既劉姓諸侯、元老功臣(職業經理人)、外戚集團,三支勢力共依共存且暗中對立的局面出現。

所謂共依共存,是指他們為了享受劉邦創下的成果,遵守了一定的規矩,維持了一個其樂融融的表相。說對立,因為皇帝的寶座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只是礙於現實條件不成熟而已。這種對立會在一定條件下釀出尖銳的衝突,因此呂后去世後,才會出現劉姓諸侯與元老功臣爭相誅殺呂后族人的局面。

呂后劇照

為什麼“誅呂行動”的王侯們非要等呂后死後才動手?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只要做一下實力對比就知道了。

呂后稱制期間,外戚、元老功臣、劉姓諸侯,誰的實力最強?不用說,外戚集團當仁不讓。

首先,劉姓諸侯是一個“非老即弱”的狀態。

老的是楚王劉交,弱的是劉邦的子侄,年齡成了他們向呂后發力的最大障礙。

最主要的是,漢惠帝劉盈在位七年,呂后正好利用這塊“招牌”,不斷的經營家族勢力,充分樹立起了個人權威,如果有人反對,挑戰的卻是漢惠帝的“權威”,而不是呂后。

劉盈劇照

所以這個情況很微妙,或者說是一種投鼠忌器。比如齊王劉肥進京朝見弟弟劉盈,差點被呂后毒死。劉肥為了脫身,連忙割出一個郡給了魯元公主(呂后之女)做湯沐邑。

顯然,劉肥吃了啞巴虧,但他無可奈何,即便他有實力舉兵討伐呂后,但是必須顧忌夾在中間的惠帝劉盈。最終劉肥還死在了劉盈前頭,很可能與受了這場窩囊氣有關。

劉肥去世,群龍無首,健在的幾個小兄弟根本沒有與呂后對抗的實力,反而稍不順從,性命都保不住。比如之前趙王劉如意,之後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都是直接或接間死於呂后之手。

呂后掌權15年去世,正好劉姓諸侯長大成人,同時他們在封國也積攢起了強大的力量,就連劉肥的幾個兒子都生龍活虎一般。後來,首先向呂后族人發難的人正是劉肥長子,齊王劉襄。而在京城充當內應者,又是他的兩個兒子劉章與劉興據。因此,與其說誅殺呂后族人的是有實力的王侯,還不如說是時間。

其次是元老功臣沒有實權。

劉邦稱帝后,封了一百多個列侯,比如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灌嬰、陳平、王陵等等。這些人只能享受食邑,但沒有封地,也沒有私人武裝,所以他們很難與呂后抗衡。

要說周勃當時還是太尉,名義上掌管全國軍隊,但實際上指揮不了一兵一卒。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去世時,呂后還曾謀劃著將這幫元老功臣一網打盡,如果不是外漏了灌嬰與陳平,他們很可能凶多吉少。

所以元老功臣們為了在朝廷有立足之地,還得時不時的向呂后獻媚,稍有異議,便遭貶謫。比如丞相王陵反對呂后封族人為王,結果呂后就讓他哄孩子玩(做了前少帝劉恭的老師)。

至於元老功臣們後來成了“誅呂行動”的中堅力量,完全是鑽了呂后去世的空子,將南北二軍的軍權騙到手裡的緣故。

周勃劇照

再則,外戚集團的實力最為強大

其實劉邦去世後,呂后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她不僅擔心劉姓諸侯懷覬覦之心,還擔心那幫怏怏不樂的元老功臣造反,即便是劉姓諸侯實力不濟,元老功臣有心無膽。

這樣的局面如何應對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升自己族人的權力與地位。所以,在呂后理政的15年中,她無時無刻不在處心積慮地做著這件事情。

首先呂后給子侄封王,讓他們成為裂土分茅、坐鎮一方的諸侯;其次呂后本人不僅掌握著全國最高軍權,還讓他們掌握南北禁軍的軍權;再則就是讓族人與劉姓諸侯通婚,形成一種安撫、監視、制衡等錯綜複雜的關係。

呂后透過一系列的操作,外戚集團便凌駕於劉姓諸侯與元老功臣之上。所以,呂后健在時,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實施“誅呂行動”,而呂后一旦去世,她的族人就失去了主心骨,甚至自己身上的骨頭都軟了。歸根結底,他們太過平庸,沒有掌控大局的能力,所以才會被人輕易騙走軍權,然後淪為待宰羔羊。

結語:

歷史上的太后權力都很大,原因不外乎先帝(或先王)去世,現任繼承者年幼或沒什麼真本事,於是太后便從後宮款步到朝堂,來主持大局。如果太后表現的很恬淡,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那麼皇權(王權)將很快易手,屆時,諸如隋文帝楊堅、宋太主趙匡胤之類的人就會湧一大堆出來。這是歷史最不厭其煩出現的一幕,防不勝防,無可規避。

顯然,太后是外戚集團的代表,所以她掌權便意味著整個家族得勢。而整個朝廷又是多利益的融合體,一方得勢,自然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失勢,這樣就埋下了爭鬥的伏筆。因此,太后掌權,有利有弊,利是維持了一個國家政權的穩定,弊是導致亂局出現的一個誘因。

這個現象從戰國時期就比較常見了,比如秦國宣太后與弟弟魏冉等人,為秦國當了三十多年的家,直到被秦昭襄王與丞相范雎設計驅逐。再比如秦始皇母親趙太后,在秦始皇親政之前,她有相當的話語權。再比如漢朝呂后、北魏時的馮太后、唐朝武則天、大遼蕭太后、北宋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劉娥太后,清朝慈禧太后等等,都是帝國的實際掌門人。

上述太后手中的權力,無一是不透過殺戮而得到。她們或助力王朝興起,或讓王朝鳳凰涅槃走向重生,或將一個王朝拉向衰敗的深淵。所以,是亂是治,最能體現太后們處事及理政的能力。她們要麼德賢兼備,要麼殺伐果斷,要麼心狠手辣,或則集三者於一身,比如呂后。

對於呂后來說,她既讓劉邦草創的大漢王朝平穩著陸,又為她死之後的“誅呂行動”埋下伏筆。她在晃晃朝堂之上呼風喚雨,死後家族卻無立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