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引清軍入關另有其人?韓國發現一封書信,揭示吳三桂或許被冤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這是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名句,講述的是明末清初影響天下走向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原本率領精銳部隊駐紮在山海關的吳三桂,突然就率領部隊投降了滿清,並且還引著清軍進入關內,讓滿清真正入主中原,坐了兩百多年的江山。

這句詩的流傳度非常高,這件事情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了吳三桂就是引清軍入關的決策人物,並且原因還非常明確,那就是因為李自成縱容自己的部下搶走了他的愛妾:

陳圓圓。

所以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在很大原因上,是因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在面對愛情時的奮不顧身,然而這真的是歷史真相嗎?

韓國儲存有一份《朝鮮使臣來華所見所聞記錄》,是當年朝鮮國王派出來到清朝的外交使者,將自己在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全都記錄下來,由於其不涉及清朝官員的政治紛爭,算得上是“第三方”,記錄的出發點相對客觀,所以可信度也非常高。

有人在這份見聞錄中發現了一封《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發現了原來在引清軍入關這件事情上另有主謀。這封信的寄信人是貝勒尚善,貝勒是滿清皇室中世襲的爵位,放在尚善這個名字前就相當於“廠長蔡成功”的意思,是表示身份的修飾語,不過這僅僅是並不是尚善爵位,而並非具體職位。

尚善之所以要給吳三桂寫這麼一封信,則與他此時的具體職位有關,那就是安遠靖寇大將軍,此時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已經造了清朝的反,他就是康熙皇帝派過來對付吳三桂的大軍統帥,也就是說此時的尚善與吳三桂是直接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尚善在信中說吳三桂的種種罪行可能有誇大之處,如“手握重兵不能一戰退賊;擒獻永曆自王其地;悍然不顧京師一子二孫公然反叛”之類,但是說起吳三桂的好話時那必然是極其真實的,畢竟世界上也沒有什麼生死大仇人在打架的時候,還要費盡心機地對對方形象加以“美化”。

尚善具體說吳三桂啥好話了呢?

那就是“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意思就是說你以前還是明朝臣子的時候,也不是啥大官,也就是一個總兵而已,在明朝都亡了的時候沒有投降李自成,而是請清軍去滅掉李自成給明朝皇帝報仇,這已經是對明朝徹底盡忠了,你是大明朝的忠臣啊!

這裡尚善說是吳三桂“請兵滅賊”,彷彿引清軍入關完全是吳三桂的請求,但是我們注意他在前面說的那一句“不過一總兵官耳”,事實上吳三桂當時雖然手握重兵,但其實他也是有領導的,他之所以要去引清軍入關完全是他當時直接領導的要求,那才是此事真正的主謀,那就是當時的薊遼總督王永吉。

王永吉

王永吉

王永吉本來是想讓清軍從喜峰口和古北口南下,與山海關一帶的明軍一起打敗李自成,然而多爾袞執意從山海關南下,於是局面就徹底脫離了他的掌控,被派過去執行此事的吳三桂也就成為了他的“背鍋俠”,不過最初大家都知道王永吉才是此事最大責任人。

然而等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的時候,不僅違背了自己先輩給吳三桂許下的“世世代代,福壽永享,如山河之永”的諾言,而且大打輿論戰,將各種黑鍋往吳三桂頭上扣,何況吳三桂本身在引清軍入關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於是康熙漸漸就對歷史稍加攥改,將王永吉的作用完全隱去,久而久之人們就只記得“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不再記得王永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