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57位開國上將中,節制過百萬大軍的僅此一人:為何後來被降職使用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103期。我軍歷史上的高階指揮員中,彭老總和林帥都曾經指揮過100萬以上的大規模戰役軍團: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彭老總指揮了入朝後的前5次戰役,以及戰略相持階段初期的百萬志願軍;林帥在解放戰爭中統領四野大軍,巔峰時曾達到過150萬兵力。這兩人的軍內地位,是十分顯赫的。

除了彭總和林帥之外,其他8位開國元帥都沒有得到過這樣的機會,而大將裡面即便強如粟司令,最多時也僅指揮60萬作戰部隊,雖然他去世後的悼詞包含“尤擅指揮大兵團作戰”,但生前並沒有統領過百萬大軍的經歷。粟裕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9位開國上將了。

不過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他只是正兵團級上將,卻跟彭總和林帥一樣,也曾指揮過100餘萬軍隊。

開國上將多達57人,級別最高的就是正兵團級。解放戰爭後期,我軍一個兵團下轄3~4個軍的兵力,大多數主力兵團有十幾萬員額。四野因為兵力膨脹,各兵團都在20萬人上下。既然如此,就算是正兵團級的上將,也不過指揮20萬人左右的部隊,怎麼會獲得節制百萬大軍的機會呢?

曾擔任四野第15兵團、第13兵團司令員的鄧華上將,經歷與眾不同。

鄧華出身書香門第,文化水平比較高,既在軍事生涯早期擔任過政工幹部,又在東北野戰軍、四野當中出任過軍長、兵團司令,是難得的“文武雙全”型將才,得到林帥和中央的空前重用。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的主力部隊就是東北邊防軍,核心為四野的第13兵團。鄧華此時調任該兵團司令,下轄的幾個軍都是王牌主力部隊,如38軍、39軍、40軍、42軍,實力極為強悍,總兵力達到二十餘萬人。

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後,以這個兵團為基幹,規模不斷擴大,後來三野的第9兵團、一野的第19兵團以及二野、原華北軍區的部隊陸續入朝,在第4和第5次戰役時,我軍作戰部隊總兵力已經超過90萬人。當時的志願軍司令員還是彭老總,鄧華則在志司中緊隨彭總之後,擔任第一副司令。

若只是如此,還不能算百萬大軍。但在1952年4月,彭老總因為眼部疾病需要回國手術。正常來講這樣的病患,不足以讓志願軍統帥離開指揮前線。但是經過5次大規模運動戰之後,雙方的戰線已經穩定,進入戰略相持,美軍也很難獲得大舉突進的機會。中央這才放心大膽地把彭總調回北京治病,在陳賡將軍過渡了兩個月之後,鄧華便被指定出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負責前線所有戰事及統籌工作。

1952年秋季,入朝的志願軍部隊達到了空前規模:135萬人。這時的實際志願軍統帥就是鄧華,而且從1952年下半年一直到1953年朝鮮半島停戰,志願軍部隊的總兵力一直保持在百萬以上。鄧華指揮了多場大戰役,是名副其實的百萬大軍統帥了,後來他也獲得“轉正”,成為志願軍正式的司令員、政治委員。楊得志和楊勇將軍也出任過志願軍司令員,但當時戰爭已經結束了,在朝的志願軍兵力大大減少,也沒有再打仗,跟鄧華的情況完全不同。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原本會受到中央繼續重用和培養的鄧華,最終沒有成為總參謀長、國防部長這樣的重要角色。從朝鮮回國後,他的最高職務是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因為鄧華為人仗義正直,1959年同情彭老總,在廬山會議上進行了一番表態而受到牽連,他被降職使用,成了四川省的副省長,之後也沒有再擔任過核心職務。

其實彭老總長期擔任人民軍隊的副總司令,他帶過的將領數不勝數,鄧華只是其中之一。彭、鄧僅在朝鮮期間有過軍事上的合作和聯絡,雖然私交不錯,但並不至於讓鄧華牽扯到59年大躍進相關問題的審查之中。這樣的幹部有很多,基本上都是明哲保身。

鄧華卻因為重情義,主動和彭總的事情綁在了一起。從這個側面也讓人感嘆,鄧華將軍的人品厚重,為了真理和友情,能夠不顧個人的處境與前途。晚年的鄧華雖然重新成為中央軍委委員,並擔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但遠離軍隊核心舞臺多年的他,已經不適合指揮大軍出戰了,無緣79年對越反擊戰。一代名將鄧華錯過了軍事生涯的黃金期,頗為可惜。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