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就是冷兵器戰爭:關羽典韋二十公斤的長刀大戟,在宋朝明朝猛將眼裡就是小孩子玩具?

關羽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在史料中找不到,典韋八十斤重的一雙大鐵戟,在《三國志·卷十八》中有明確記載:

“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典韋能掄動八十斤一對的大鐵戟,一點都不奇怪,此人的飯量極大,一頓能吃好幾個人的飯,一個人端飯都供不上他吃。食物的能量轉化成力量,這是符合科學規律的,而且他那對八十斤重的大鐵戟,現在看起來也沒有多沉:東漢一斤摺合現在二百二十多克,即使按二百五十克計算,典韋的每支鐵戟,也只有十公斤,比半壺老酒拿來玩兒的龍首鞭重一倍。

半壺老酒體力不行,耍鐵鞭純屬消遣,而典韋是當世猛將,他的鐵戟是要用來保命殺敵的,二十斤一支真不算重,在弱不禁風的小鮮肉看來,掄二十斤的鐵戟比“吃個桃兒好涼涼”難多了。

關羽典韋的長刀大戟,在小鮮肉眼裡重得驚人,但是在宋朝明朝猛將看來,那可能就要變成小孩子的玩具了: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也好,八十斤一對的大鐵戟也罷,還沒有他們手中兵器的一半重!

我們經常聽到社會和職場上有這樣一句話:“你不行,不代表別人也不行。”這句話應該是來自《莊子·秋水篇》:

“井鼃

(黽,田雞、青蛙)

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我們都學過《芋老人傳》,那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哲理:

“猶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

記得有一部科幻片,講述了未來人的體貌特徵:因為機器人的普及,人類不再從事體力勞動,所以都變成了大腦袋細胳膊細腿,四肢變得像青蛙,因為只吃營養片,連嘴都變成了一個小洞,倒是眼睛異常發達,幾乎佔據了半張臉。

這種科幻構想是有道理的,就拿我們個人來說,經常敲鍵盤,手指會變得更靈活,當腿腳卻變得不利索,腦袋和肚子也來越大了。

因為小鮮肉的流行,有一段時間以男子粉面紅唇為美,以弱不禁風為榮,一二十斤的東西真正閃斷他們的楊柳細腰,所以聽說有人拿著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就捂著塗滿炫彩口紅的小嘴,挑起柳葉眉,圓睜杏核眼,發出尖銳的驚叫,不知道的還以為有人在對他毛手毛腳呢。

笑話說過,咱們言歸正傳,先來看看史料中記載的重兵器,然後再聊一聊古代冷兵器戰爭有多簡單、殘酷。

典韋的一雙鐵戟摺合現在的不到四十斤,岳雲的鐵椎(一說鐵椎就是大鐵錘,還有說是鐵椎槍)是典韋鐵戟的兩倍多。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岳飛(子云)》記載的少年英雄岳雲比隋唐猛將羅士信從軍年齡還小:

“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數立奇功,飛輒隱之。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羅士信十四歲加入齊郡通守張須陀統帥的隋軍,並跟六品建節尉秦瓊並肩戰鬥多年,岳雲十二歲就參加抗金作戰。

上面咱們說岳雲的八十斤鐵錘,重量是典韋八十斤鐵戟的三倍,見過出土“宋朝鐵權”、看過古代度量衡換算表的讀者當然知道:宋朝已經大約有六百克,宋朝的八十斤就是現在的四十八公斤,當然比典韋二十公斤要重多了。

岳雲驍勇善戰,但他四十八公斤的鐵椎還真不是史料記載的最重的兵器,《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傳一百三十五》記載的大明臨洮總兵官、左都督府僉劉綎用來砍殺清軍的大刀,有岳雲三柄鐵椎那麼重:

“綎於諸將中最驍勇。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綎死,舉朝大悚,邊事日難為矣。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明史》是清朝人編修的,他們不可能誇大“敵將”劉綎的武功戰績,明清兩朝和宋朝的度量衡基本一致,都是一斤六百克,這樣算起來,典韋的八十斤鐵戟,不到岳雲鐵椎重量的一半,還不到劉綎大刀的三分之一,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我們粗略翻一下唐宋明清史料,就會發現用超重兵器的名將數不勝數,秦瓊的大鐵槍,李嗣業的陌刀和大棒,李存孝的長槊和鐵撾,當時也很少有人能拿得動,關羽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和典韋八十斤的鐵戟,在史料中根本就排不進前三名,而這也是古代冷兵器戰爭規律所決定的:漢末三國時期或者沒有,或者只有單邊軟馬鐙,這就限制了大將兵器的重量。

隨著馬鐙的普及和鍛造技術的提高,古代將士的鎧甲和兵器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光鎧、冷鍛甲、鐵浮屠,雖然不敢說是刀槍不入,但一般的兵器,還真奈何它不得。

古代戰爭很少出現大將單挑,但是大將的裝備卻一定比普通士兵好得多,用超重的兵器,也是克敵制勝的捷徑——經常有大將被打成光桿司令,就是仗著有防護力極強的鎧甲,這才能騎著快馬冒著箭雨突圍。

為了對付防護到面部的大將和重甲騎兵,狼牙棒、鞭、鐧、錘在在場上顯得越來越重要,其重量也在不斷攀升。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即使那一百二十斤(現在算是一百四十多斤)的大刀沒有開刃,砸在身上不也得骨斷筋傷?

這時候可能有人要問了:過去的冷兵器戰爭,一打就是一整天,大戰數十回合,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還不得把古人累死?

半壺老酒不敢拿夏蟲和冰塊作比喻,但是古代真實的一回合和我們在電視劇中演的可以不一樣:陣而後戰,雙方在一定距離上開始對沖,如果甲方鑿穿乙方陣型,這場戰鬥就已經分出了輸贏,這就叫“不一合,某大敗”。

在一合之間,一個兵將可能只有一次出手的機會:對準一個敵人一傢伙招呼過去,連第二次出手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一方兵器十分沉重而對方招架不住,勝負就已經見了分曉。

如果第一次對沖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型,那麼大家就掉頭拉開距離,重整旗鼓再次對沖,有時候一天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在了後撤和整隊上了,而且每次衝鋒都可能換人換馬(大將都不止一匹戰馬)。

戰場廝殺,生死只在轉瞬之間,也就是一招定勝負,用重兵器的自然佔便宜,連小說中的大俠郭靖都懂得這個道理:我這一拳要是有一萬斤的力量,對手被一拳打碎,招式還管什麼用?

冷兵器作戰,講的就是一寸長一寸強,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招式都是浮雲。

關於古代戰爭的“回合”,根本就不用半壺老酒解釋,看過《亮劍》裡孫德勝“騎兵連,進攻”的都能理解,咱們重點要聊的,是在冷兵器時代,適當加大刀槍的重量,在對沖時是很佔便宜的,而且基本不用擔心體力耗盡的問題:每一個重兵器兵將幹掉一個敵人,對方可能就崩潰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追亡逐北收割戰功了。

很多人不理解古代兵器為什麼越做越重,主要是因為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參加過體力勞動,五升的純淨水還需要人家給搬到廚房,讓這些人掄動數十斤、上百斤的兵器,那就是強迫林黛玉倒拔垂楊柳了。

半壺老酒曾經在建設工廠的時候挖過地溝,東北的冬天,土地凍得比石頭還硬,一群同事掄動八磅大錘打釺子,五十下或一百下一換人,二兩一個的韭菜包子(少油多鹽,沒有雞蛋,也沒有蝦仁,現在想起來都臭),一頓能吃十幾二十個。現在吃燒麥,半籠都吃不完,拎二十斤大米上樓,也要心慌手顫歇半天,這就是不同生活環境造成的體力斷崖式下跌。

半壺老酒曾經幹過體力活,知道人的力量是練出來的,所以對古代靠兵器吃飯、建功、保命的將士使用現在看來十分沉重兵器不以為怪,見多識廣的讀者諸君,肯定也知道很多尋常百姓中的大力士:有人為了贏得一頓飯而提起三四百斤的電焊機,有人單位的工地扛二百斤的水泥預製板給自己蓋房子,這樣的人到了古代,是不是也能掄起百十斤的重兵器殺成一員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