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襄樊之戰期間,劉備失去大將關羽,那麼東吳和曹魏損失哪些戰將?

漢末三國時期,荊州是一塊必爭之地,魏蜀吳三國都想佔據它。自從赤壁之戰後,荊州被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勢力瓜分了,曹操佔據北方的南陽郡,劉備與孫權協商後,佔據了荊南四郡,有了發展的根基。

荊州對魏蜀吳三國都很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詳細闡述,一句“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講清楚了荊州地理優勢。

劉備自創業以來,長期沒有穩固的根據地發展壯大,直到赤壁之戰後,趁著曹操戰敗,無暇顧及荊州時,奪得荊南四郡後,向孫權“借了”南郡後,有了發展壯大的資本。

劉備入川圖謀益州前,將大本營荊州五郡交給了大將關羽鎮守。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不僅是上下級的關係,更是一對感情深厚的好兄弟。劉備起兵之初,關羽和張飛就開始跟隨,資歷比諸葛亮、法正等人要早很多年。

曹魏、東吳聯合圖謀荊州

荊州不僅對劉備很重要,對孫權同樣重要,要不是為了對付曹操,孫權不會與劉備結盟,更不會將荊州最重要的南郡“借”出去。

“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酣睡”,荊州是東吳的門戶,如果孫權能佔據它,就等於上了一道保險,正如孫權數次進攻合肥一樣,就是想建立一個戰略緩衝,不讓曹魏輕易威脅江東。

劉備佔據西川后,有了新的地盤,孫權藉此機會討要荊州,被劉備找各種理由拒絕。當然,劉備既然已經佔據了荊州五郡,豈能輕易讓出來,這不符合他的利益。

漢中之戰中,劉備率軍先斬夏侯淵,後擊敗曹操的援軍,成功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勢頭正盛,大有進軍中原之舉。自此,劉備完成了《隆中對》中的初級目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漢中之戰還未徹底結束,劉備命令關羽北上攻取樊城,在此之前,劉備為穩住孫權,雙方簽訂了湘水之盟,劉備將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交付給孫權。湘水之約劉備雖暫時穩住了孫權,但是雙方已經正式撕破臉,所謂的盟約成了一張廢紙。

關羽北上,發動了襄樊之戰,起初非常順利,相繼擊敗曹軍多次,逼得曹仁只能堅守不出,死守樊城。一旦關羽大軍攻破樊城,就能直逼曹操腹地,威脅到許昌、洛陽。

曹操為擊潰關羽,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率領七軍三萬餘人解樊城之圍。于禁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是曹操最為信任的外姓將領,有假節鉞之權。

關羽不僅擅長陸戰,也擅長水戰,屬於全能型統帥,當年,漢水暴漲溢岸,于禁將七軍駐紮在低窪處,關羽巧用地形,水淹于禁大軍 ,俘虜曹軍無數。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有了遷都之意。

就在這時,曹操身邊的謀士司馬懿想出了一招,可派人挑撥劉備與孫權的關係。劉備得勢,孫權必然不高興,可派人勸孫權威脅關羽後方,事成之後將江南之地封給他。

這確確實實的一條毒計,孫權一直想佔據荊州,便答應了與曹魏的聯盟,派遣呂蒙和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最終,關羽在曹魏和東吳兩面夾擊之下,兵敗身亡,蜀漢丟掉了荊州三郡,國力大減。

襄樊之戰中,獲利最大的是東吳,孫權佔據了荊州六郡,擴大了地盤的同時,還實現了“全據長江”的戰略,進一步鞏固了東吳政權。

另一邊,曹魏雖折損了兵馬,但保住了襄陽和樊城,擊敗蜀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蜀漢就成了最後的輸家,大將關羽被殺,大片土地丟失,失去了與曹魏、東吳競爭的資本。

那麼,襄樊之戰中,劉備痛失大將關羽外,孫權和曹操又失去了哪些戰將,畢竟戰爭是互有傷亡,即便戰勝的一方也不能毫髮未損。

東吳和曹魏失去的戰將

襄樊之戰中,曹魏損失很大,關羽大軍進攻襄樊時,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見關羽軍勢力很大,內心非常懼怕,便主動投降了。

據史料記載,胡修為人粗暴,官拜荊州刺史。早年司馬懿勸曹操不要重用胡修,曹操沒有采納。果然,關羽俘虜于禁七軍後,胡修和傅方主動投降。不久,徐晃率軍擊潰了關羽,傅方和胡修兩個叛徒在亂軍中被殺。

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了曹魏名將於禁,斬殺了龐德,曹魏戰將董超與董衡想要投降關羽被殺。

相較於損失一些地方官員和戰將,對曹操影響最大的是人心,關羽威震華夏後,中原人心不穩,曹操也有意遷都,暫避鋒芒,說明當時的關羽的確勢不可當,兵鋒正盛。

相較於曹魏損失了一些戰將外,東吳出其不意的偷襲,在損失方面要小很多。呂蒙和陸遜在沒有付出大代價的情況下,較為輕鬆地瓦解了關羽大軍,損失不是很大,史書沒有記載有戰將陣亡。

意外的是,東吳奇襲荊州成功後不久,東吳大將呂蒙也病逝了,《三國演義》中將此情節描述為關羽附身,找呂蒙報仇來了。當然,鬼神之說不可信,呂蒙的突然死亡,讓孫權損失了一大支柱,這是東吳的大損失。

結語

襄樊之戰的結局有些意外,前期屢戰屢勝的關羽最終兵敗生死,成為最大的輸家。與關羽血戰的曹魏大軍損失也不少,被俘被殺了多名地方官員和戰將,雖保住了樊城和襄陽,沒有撈到太多好處。

東吳是襄樊之戰中的最大贏家,付出最小的代價奪取了荊州,卻因背後偷襲之舉落了個不好的名聲。取得戰爭勝利的方式有很多種,背後偷襲這種戰術也常常被使用,只要能贏,減少己方傷亡,偷襲並沒有錯。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