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安居就是幸福”——天津“漁村”居民講述住房變遷往事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外孫娶媳婦,中午11點58分婚宴準時開席。

“日子真是越過越好,就像做夢一樣!”一大早,天津65歲的吉淑平就進進出出忙乎著,臉上笑開了花。

“一間6平方米的土坯房,進門就是炕”

天津市紅橋區子牙河北岸曾有一片漁民聚居的村落,叫郭家菜園“漁村”。在2018年整體搬遷改造前,“漁村”已有130年曆史。吉淑平一家曾在這裡住了40多年。

“我嫁過來時嘛也沒有,全部家當就是婆婆給的一間6平方米的小土坯房。”吉淑平回憶說。

當時的“漁村”,很多人仍靠打魚為生。吉淑平聽老人講,漁民們上岸時會搭個臨時窩棚落腳,後來在岸上待得時間長了,各家各戶才一點點蓋起土坯房。

在這個進門就是炕的“小家”裡,夫妻倆迎來了女兒的降生。添丁進口本是好事,但光指著丈夫抓魚賣魚,家裡日子一度捉襟見肘。吉淑平說最難的時候,只能吃鹽水泡窩頭。

要強的她開始琢磨自己掙錢,炒果仁、蘸糖堆兒、煮烏豆,靠著勤勞的雙手,一家人生活有了起色,攢錢在附近一塊地上蓋起了上下各十幾平方米的“小二樓”,還在屋外搭了間廚房。

居住環境改善了,但生活仍然很糟心。房子由於建在河堤上,常年特別潮,夏天蒼蠅、蚊子打不盡,而且一下雨,水就會漫進屋裡,得忙不迭地往外倒。

“還記得剛搬進去的第一年就遇上了暴雨,把外面那間廚房連帶著鍋碗瓢盆都沖走了。”後來,吉淑平和丈夫重新建了個牢固點兒的廚房,不過每每趕上大雨,還是漏水。

“一直盼著能搬走”

轉眼間,吉淑平的女兒也到了結婚年紀,老兩口把大屋騰給女兒女婿做婚房。但有了外孫後,“大屋”也變得侷促起來。

伴隨著結婚生子,“漁村”人口越來越多,房子也越搭越密。吉淑平介紹,那些年巷子越來越窄,遇上火災或急病,消防車、救護車都開不進來。衚衕裡私拉亂扯的電線在半空纏繞,經常能聽到短路的“滋啦”聲。家家戶戶的生活垃圾也是直接往河裡倒,夏天根本沒法開窗。不過最無法忍受的,還是563戶人家共用一個旱廁。

這些問題讓他們不得不憂心。“特別是一到汛期,天天提心吊膽,就害怕房子被沖垮。一直盼著能搬走。”有了孫輩後,吉淑平想搬走的意願更強烈了。

“但是沒辦法,上有老下有小,我身體還不好,平常過日子都得靠姊妹們幫襯著,哪還有錢買樓房呢!”眼瞅著周圍高樓拔地而起,身邊有點能力的鄰居也都搬走了,她卻只能乾著急。

2018年夏天,新調任的紅橋區委主要負責同志到“漁村”暗訪,看到像吉淑平一樣的居民“只是活著,離生活還有一段距離,離美好生活還有很大距離”。

隨後,紅橋區委把常委會地點搬到“漁村”現場辦公,之後又召開區委擴大會,具體研究搬遷改造事宜。

“這輩子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知足了”

搬遷訊息傳來,吉淑平和老伴兒在興奮之餘,也有隱憂。“先走會不會吃虧”“我這面積這麼小,拆遷款夠買房嗎”“孩子上學不方便了咋辦”……

一把尺子量到底,打消顧慮;託底保障,讓居民不怕沒房住;一戶一策,困難精準幫扶……大夥兒擔心的,紅橋區委區政府都提前想到了。在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房源的同時,區領導蹲點一線,廣大幹部職工日夜奮戰,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眾工作。

2018年7月3日,“漁村”最後一戶居民完成封房搬遷。短短13天,563戶居民在當年主汛期來臨前全部搬離“漁村”,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2019年春,吉淑平一家人正式搬入新居,是北辰區和春裡小區的一套兩居室。“有70多平方米,南北通透,看著就高興。”

2019年11月1日,紅橋區提前並超額完成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任務,累計完成徵收73。77萬平方米,超15萬群眾像吉淑平一樣出棚入樓,圓了安居夢。

吉淑平至今還保留著“漁村”老房的門牌“郭家菜園39號”,時不時就會拿出來看看。“這輩子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知足了。安居就是幸福,剩下的就是好好享受生活了!”

曾經的百年“漁村”,如今已經化身風光秀美的濱水生態綠廊,靜靜流淌的子牙河水和幾株參天槐樹用另一種方式述說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

(本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王屹然)(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