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西漢巨量黃金,到底去哪了?

宋太宗趙光義是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每次讀書的時候,最好有一個大學者陪在身邊。但凡有疑問,便要問個清楚。得到滿意的答案之後,往往賜予其金帛。

有一日,他在賜金之後,腦中冒出一條歷史資訊:在史書裡,西漢的皇帝們動不動就賜予手下幾十斤上百斤的黃金。

太宗也賜予臣下黃金,算是君王雨露。但相較之下,西漢是傾盆大雨,而他頂多算是空中飄來幾滴小水珠。

難道西漢皇帝比他大方多了?又或是,大漢比大宋富裕多了,所以不把黃金當回事?

在宋朝,不止是太宗發現了這個歷史盲點。

蘇東坡在《仇池筆記》中說:“王莽敗時,省中黃金六十萬斤。陳平以四萬斤間楚。董卓郿塢金亦多。其餘三五十斤者,不可勝數。近世金不以斤計,雖人主未有以百金與人者,何古多而今少也?”

沈括也曾對宋神宗說過:“在古代,人們常用金銀交易。而今天,大家用的都是銅錢,金銀都是家裡的寶貝,沒人捨得用。”

宋人的字裡行間,都充斥著對西漢黃金的羨慕。

從此,漢多黃金就成為共識。明末清初,顧炎武在其《日知錄》“黃金”條下總結說,“漢時黃金,上下通行”。清代趙翼的考據學名著《廿二史札記》更是說,“古時不以白金為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清朝白銀流通,但比起漢朝的黃金時代還是遜色不少。

到了現代,漢廢帝、海昏侯劉賀墓出土了378件黃金金器,重達250多斤。似乎又進一步證實了漢朝的財大氣粗。

海昏侯出土的黃金。圖源:圖蟲創意

我們不妨先來體會一下宋太宗所感受到的震撼。

漢高祖劉邦就是個花錢的能手。楚漢相爭時,陳平獻計間楚國君臣,劉邦直接拿出四萬斤黃金,任陳平花費,不問出入。

陳平拿到錢之後,立刻用它們去收買楚軍帳中計程車兵,讓他們散佈楚將鍾離眜的謠言。黃金送去沒幾天,謠言果然便傳開了,楚軍內部立刻興起流言:“勞苦功高的鐘離眜不滿項王不給他封地稱王,會與漢軍聯合滅掉項氏,到時好瓜分楚國土地各自稱王。”

謠言傳到項羽的耳朵裡,他便對鍾離眜產生了猜忌,逐漸疏遠了他。

劉邦揮手就是四萬斤黃金,嚐到了甜頭,從此開啟了漢朝的“揮霍”之門。

購項羽頭顱,懸賞千金。婁敬一個定都關中的建議,賜五百斤。田肯提倡分封制,賜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

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斤。

文帝即位後,對參與誅殺呂氏的大臣進行賞賜。周勃5000斤,陳平、灌嬰各2000斤,劉章、劉揭各千金。

武帝內修宮殿,外事四夷,賞賜無度。衛青抗擊匈奴,他及其部下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霍去病勞苦功高,賞賜五十萬金。張騫出使西城,資金幣帛林林總總值數千鉅萬,黃金亦不在少數。

宣帝繼位後,賞賜霍光7000斤,廣陵王5000斤,諸王15人各百斤。

王莽聘史氏女為後,一次用3萬斤黃金作為聘禮。

可謂花錢如洪水。

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一書中專門做過統計,西漢一代光是用於賞賜的黃金就有近百萬斤。按照西漢時1斤摺合今日248克來計算,終西漢一代,皇帝賞賜的黃金量當在250噸左右。

這還僅僅只是賞賜一項,用於其他用途的黃金恐怕更為可觀。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到了東漢,皇帝似乎就變得節儉了起來。他們再難有如此大手大腳的花錢手法,《後漢書》裡黃金的出鏡率也大大下降。

黃金具有不腐、不爛、不會被氧化的特性,再加上產地有限,它的增長必然是緩慢而穩定的,但它也不會憑空消失。奇怪的是,西漢那麼多的黃金,到了東漢就突然變得稀少起來。這成了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對於這個謎團,宋人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即“佛教耗金說”。他們認為,由於佛教的傳入,大量黃金用於塑佛金身、書寫金經,致使漢金消失。但佛教到漢明帝時才傳入中國,南北朝才盛行,佛還未入,寺尚未建,又如何消耗黃金呢?

佛像金身。圖源:圖蟲創意

也有人說,西漢時的黃金,其實是黃銅。

但是,西漢法律規定黃金是上幣,銅錢是下幣,兩者之間絕不混同,而且也有兌換比例。《漢書·食貨志》載: “黃金重一斤,直錢萬。”也就是說,當時的1斤黃金可以兌換1萬五銖錢(銅錢)。

如果“黃金”是黃銅的話,則會出現漢人以1斤銅換取1萬個加工後的五銖錢的場景,這顯然是有悖常理的。

五銖錢是西漢民間市場的主要貨幣。圖源:圖蟲創意

那麼問題來了,西漢那麼多黃金,究竟去哪裡了呢?

黃金不會憑空消失,但它可以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西漢末年,王莽時期,黃金的迴圈之旅開始遭到破壞。

居攝二年(7年),王莽實行貨幣改革,發行大面值的貨幣錯刀,與五銖錢並行。結果私人大肆盜鑄,貨幣開始大幅度貶值。原本只出現在大額交易和上層社會的黃金,就成了穩定的貨幣。

可是王莽不信邪,他開始收買流通在國庫外的黃金,同時頒佈法令,列侯以下不得挾有黃金,必須上交。黃金就大量從封臣、貴族手中進入國庫,但是不會再流回去。

由於王莽的巧取豪奪和吝嗇,當時皇帝的府庫裡有“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臧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這批黃金的數額應是西漢和新莽的頂峰。

王莽畫像

但是,這些不過是一堆沒什麼用的鉅額黃金儲備罷了。王莽敗亡之後,長安遭受洗劫,不唯未央宮被焚而已,其餘宮殿皆盡被毀。赤眉大肆劫掠之後,長安城幾乎是一座死城了。眾人遂收載珍寶,放了一把大火,向西而去,走到哪裡,搶到哪裡。大量的府庫藏金就此散落民間。

東漢王朝一來沒有從前朝那裡繼承來這樣一大筆國家黃金儲備,二來沒有像酎金這樣的制度能夠收取黃金,三來絲綢之路也不如西漢時期繁榮。朝廷沒有正式的黃金收入來源,也就不願意賜予了,所以就不見於正史或少見於正史了,在後人看來就顯得黃金變少了。

歷史的記載往往只呈現一部分的真相。圖源:圖蟲創意

還有一個原因,西漢提倡厚葬,社會上追求極致的奢華,事死如事生,死後也要極致的奢華,所以有錢人帶著大量黃金入土為安。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墓葬之中的財富,也會變成軍費的來源。各方競相發掘陵墓,盜取寶物。據說曹操還蒐羅了一幫盜墓專家,並給他們授予官職——“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

因此,東漢以後,不是黃金少了。遍地是黃金,卻不進國庫罷了。

現代影視劇中的摸金校尉。圖源:影視劇照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唐任伍:《西漢巨量黃金的來源及消失的原因、時間、地點考》,《中國經濟史研究》,2019年第4期

王凱旋:《東漢黃金問題考論》,《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杜勁松:《關於西漢多黃金原因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張捷夫:《漢代厚葬之風及其危害》,《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