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把魏忠賢殺了,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

古代封建王朝統治的過程中,從王朝的雛形開始,天下百姓就全部信奉皇權天賦、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教條。

殊不知這只是封建獨裁者,用來鞏固權力的愚民手段,只有真正站在管理層的那批人,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可是在這些王公貴族和皇親國戚之間,有一群身份低賤的人,他們平時沒有任何存在感,但是關鍵時刻卻能發揮決定性作用。這些人就是歷朝歷代的太監,他們穿梭於瓊樓之間,默不作聲卻事無鉅細全都知曉。

太監亂政,也是因為這些人熟悉朝綱導致的,而魏忠賢是其中首屈一指的。

因為他太過囂張,嚴重威脅皇權,所以崇禎用計謀殺了他。結果沒想到他死後,大明朝就徹底垮掉,王承恩當時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評價,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01

魏忠賢的上位之路

說起魏忠賢這個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就不得不提到宋朝的高俅,他們兩個人的發跡過程非常相像。高俅在成為太尉之前,是個只會踢皮球的街溜子,機緣巧合之下被下一任皇帝賞識,瞬間上升到了權臣的地位。

魏忠賢也是如此,他入宮之前只不過是大街上,野遊閒逛的小流氓,日常不犯大事,但是偷奸耍滑小錯不斷。

成年之後的他還娶了一房老婆,結果因為自己不思進取,生完孩子之後還不斷賭博。

自從有了這個惡習,他的生活就是到處躲債,根本想不到自己家裡還有老婆孩子。慢慢地,他陷入了賭博的泥潭裡,債臺高築。

面對這債主日日夜夜的逼債,家裡能賣的東西都賣完了,可是欠的債還有很多。

最後,他想了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自己進宮去做太監,攢錢還債。

雖然古代做太監的人都是被逼無奈、身不由己。魏忠賢也是如此,但是他進宮之後,倒是沒受什麼委屈。

因為他本來就是混跡於市井,對於人情世故、臉色冷暖之類的事情最熟悉不過了。剛進去就和所有的太監稱兄道弟,並且在這期間,他還和太監管理層的老大魏朝攀上了關係。

總之,在太監當中手眼通天的人,都和魏忠賢私交甚好。

可是他想要的更多,在瞭解到魏朝和當朝皇帝的奶媽,有著不可描述的關係之後,他又動起了心眼。他私下裡透過多方打探,在平日裡給魏朝和皇帝的奶媽客氏,創造幽會的條件。

這樣一來,魏朝就更加重視魏忠賢了。後來,他透過大太監們的內鬥,除掉了曾經器重自己的魏朝。

這樣,他就成了太監頭子,後宮那點事沒有他不清楚的,任何人辦事情都要經過他的手。

02

插手政務的魏忠賢

做到太監們的領頭人之後,魏忠賢自然也有更多的機會和皇帝接觸。因為他會做事,並且能時刻領會主子的意思,因此在皇帝那邊他也是紅人一個。

至此魏忠賢想要的,不僅僅是大太監這個名頭了,他把目光放到了龍椅之上。

他明白,自己現在的位置非常重要,這是他權力向外擴張的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他不擇手段拍皇帝的馬屁。因而在太監當中,從來沒有人能超過魏忠賢,又因為他的特殊地位,下層官員要辦事肯定得經過他的手。

在此過程中,他暗自培養著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在皇帝看不見的角落中,他已經儼然是天下的主人了

。不過,用奸臣或者宦官亂政來描述魏忠賢,還是不太全面的。

從某方面來說,他結黨營私謀害忠良,確實是一大禍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朝中勢力在他的控制之下,大明王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魏忠賢之前,朝野上下也不缺少奸臣當道,當時國家連賑災的錢都拿不出來。這就導致饑荒非常普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他有了實權之後,著手進行經濟和賦稅改革,不僅僅為百姓減壓,還充盈了國庫。

國家有錢了,自然什麼都好說,魏忠賢也注意到了金人的騷擾。因此手裡有了軍餉之後,他就將大量錢糧用在了將士們身上。

那時候邊境和平,將士們甘願駐守邊疆,大明王朝的疆域沒有人敢來侵犯。

03

被崇禎皇帝拉下馬

這樣看來,奸臣魏忠賢似乎還是幹了一些實事的,那為什麼人們對他的評價會這麼低呢?其實功不抵過,他的過錯更令人瞠目。

魏忠賢上位之後,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欲壑難平。

他對於金錢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痴迷,可能是因為入宮前債臺高築,他最喜歡的就是錢財。

對於下級官員供奉的錢財和寶貝,他來者不拒。

不僅如此,後期他還把錦衣衛作為自己的權力工具和斂財工具,所有反對自己的聲音、拒絕供奉的官員,全部都格殺勿論。

一時間朝野上下,沒有人敢談論魏忠賢,隻手遮天的他卻怎麼也填不滿自己貪財的慾望。

一直到崇禎繼承帝位,此時他才開始收斂。本來他覺得慢慢自己也能控制崇禎,結果沒想到這個皇帝是個硬骨頭,沒辦法,他只好告老還鄉。

只不過,崇禎自然明白他是什麼人,在查清楚他的罪證之後,就下令他緝拿歸案。

崇禎沒想到,這才是明朝完蛋的開始。

魏忠賢在牢中自知時日無多,索性自殺,他這一死,孤魂野鬼全部出來遊蕩了。先是之前被他打壓的各路黨派,全部開始了新一輪的權力角逐。

04

結語

伴隨著爭鬥的開始,明王朝又回到了當初戰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的階段了。最後金人打進首都,崇禎才明白,魏忠賢在朝中雖然貪腐,但是可以鎮住各個黨派,他一死,穩定的結構出現了裂痕。

怪不得王承恩死前,曾經感嘆:“忠賢在,何至於此!”,這是對大明朝最為諷刺的嗟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