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星堆8號坑“老人”趙昊:用精細嚴密的工作 揭開考古神秘面紗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1986年,沉睡幾千年的三星堆,一醒驚天下。35年後(2020年12月),三星堆新一輪考古挖掘工作再次啟動。作為三星堆遺址祭祀區8號坑的發掘現場負責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趙昊連續兩年的工作日常,多是趴在懸吊裝置上,對密佈坑底的青銅器,進行發掘、清理以及在修復中心開展文物整理和研究工作。7月10日,趙昊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分享他的考古經歷。

趙昊 攝影 陳羽嘯

因興趣入行

“考古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

趙昊,85後青年考古工作者。來三星堆之前,他長期在陝西、河南、甘肅等地進行青銅時代相關遺址的田野發掘、調查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青銅時代考古、動物考古、手工業考古研究等。

年少時,趙昊不懂考古,但隨著家鄉寶雞周原遺址的發掘,“考古”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趙昊。

“我們家鄉有很多遺址,北京大學在那邊也有長期的實習基地。像我現在作為老師的北京大學夏商周考古實習基地,就在寶雞。”讀初高中時,趙昊寒暑假有時間就會去當地的考古現場和博物館參觀。“現在回想起來,這些都是無意識行為,主要還是因為家附近的重大考古發現比較多,接觸機會多。”

這些經歷,也激發了趙昊對考古學的興趣。“家裡人對文化藝術類工作比較感興趣,慢慢的,我在參觀過程中發現,考古雖然比較艱苦,但也蠻有趣的。”因為“有趣”“好玩”,趙昊選擇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我更多的是想選擇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這樣就可以獲得一種獨特的專業技能,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

工作中的趙昊。

考古就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考古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會涉及各個方面。道理很簡單,當你想非常準確、深入地研究古代社會的時候,你需要了解的本體將會是整個古代社會,也就意味著你需要嘗試去探索‘古代的人文科學’‘古代的自然科學’等。具體點,比如古代人怎麼建房子、怎麼鑄造銅器、儀式活動有哪些、宗教信仰如何。”

“這種情況下,需要探討的內容是方方面面的。而考古學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手段,譬如我們目前在三星堆所使用的各類技術手段,也並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我們去探索豐富多彩的古代世界的途徑。”趙昊解釋道,“就像我們購買一臺電視,不管這臺電視有多先進,我們並不是要坐在那裡盯著這部高技術的機器看,而是要看電視裡呈現的精彩內容。考古也是,不能只有技術,更要有社會追求、歷史追求和人文追求。”

趙昊見證了三星堆青銅器的出土。

跟文物打交道

“考古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006年,讀大三的趙昊首次參與考古田野發掘,參加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的田野發掘、整理工作。最開始下坑,他非常興奮,尤其想到自己有可能親手挖出非常有價值的文物時。但工作中,他很快發現,並不是只有發掘到珍貴文物才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田野考古工作探索性的樂趣。“當你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了樂趣,就會越學越深入,然後發現探索這個事情中的深度是無限的,你的好奇心也會越來越強,越做越有趣。”

現在,趙昊已經成了三星堆8號坑的“老人”,也習慣了跟遺址、文物打交道。“現在下坑,就跟醫生上手術檯一樣,很平靜。”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8號坑是新發現的6個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位於三星堆遺址祭祀區4號發掘艙內。坑口長5。1米,寬3。8米,面積約19平方米,是三星堆此次發掘面積最大的一個坑。按趙昊的說法,他近兩年來的所有生活,基本都被8號坑的發掘和研究工作所佔據。

他見證了造型奇特的大型青銅神獸的出土,發現了前所未見的虎頭龍身青銅像,多級青銅神壇、豬鼻龍形器、金面罩銅頭像、倒立頂尊人像等一大批新器物、新現象,也在趙昊和他的團隊的精細工作下,逐漸展現於世人面前。

“夏天我們一般是上午8:30從住處去工地,幹到下午6點左右回來。中間有兩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除了挖掘現場,趙昊也會在裝滿先進儀器的三星堆文物整理基地工作,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時間,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科學分析,盡最大可能地提取各類出土物所蘊含的豐富資訊,為解讀三星堆文化與社會提供關鍵性資料。

同時,趙昊也在積極地培養新一代高技術考古科研人員,助力更多青年人為中國考古事業的長期發展做深度貢獻。“考古不能是一個被動性的工作,而是你首先有興趣才願意幹的事情,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在這邊都非常開心。”結合自身經驗,趙昊認為,考古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雖然我在中學時期參觀過一些考古遺址,但直到真正去讀這個專業了,才發現很多不一樣。當我開始逐漸瞭解這個學科,深入內容,知道考古人真正的工作狀態是什麼時,我發現這個事情起碼自己不厭煩,還可以幹下去。所以本科畢業後,我就繼續讀了碩士。”

北大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趙昊又奔赴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併成為70多年來第一位獲得“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的中國學者。採訪中,他還打趣自己:“我是讀完碩士之後,發現自己基本已經不會幹其他事情了,只能去讀博士了。”

趙昊對三星堆8號坑坑底的青銅器進行發掘、清理。

拒絕閉門造車

“要及時向公眾公佈考古發掘資訊”

作為從事一線田野發掘的考古學家,趙昊參與發掘出土過不少文物,並在周原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等地與這些文物再次相遇。談及感受,趙昊直言:“就好像跟老朋友見個面,但也不會覺得很特別很激動了,畢竟是我們挖掘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東西。”

也許是因為三星堆8號坑內的精美文物實在是過於豐富了,趙昊開玩笑說,現在坑內清理出個青銅頭像,都已經不太能提起他與考古隊員的激動心情了。現在還能引起趙昊極大興趣的,可能只有那些超乎他預想的情況,“比如我們完全沒見過的新器物或新現象,或者這個東西的此前發現地在很遙遠的地方,一般邏輯上不應該在這裡出現的東西等等。”

被問及青年考古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趙昊坦言,現在每天考慮最多的,都是現場安全問題、文物安全問題、人員的安全問題等。“我們要儘可能地把考古工作做好,即使有些工作的質量,公眾可能看不出來,但我們自己都心知肚明,因此還是要以工作質量為第一保證。”

每天,趙昊都要盤算:下面的工作該到哪一步了?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拍照記錄工作做好了沒?是否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了三維掃描?清理和提取順序的安排是否合理?“這都是很細節卻很重要的事。還要考慮現場發掘的需要、後期展示的需要、研究的需求等,很多問題不是一開始發掘就能預先準備齊全的,都是邊發掘、邊改進、邊調整的狀態。”

結合三星堆在發掘期間所開展的公眾考古和推廣活動的經驗,趙昊強調:“現在的考古人應該在做學術研究的同時,及時向公眾公佈考古發掘資訊。”他認為,“考古工作不能再是一種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做法,而是要敢於、樂於把發掘工作及時向公眾展示,這也是在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我們要把這種監督變成動力,以便我們更好地發掘和研究。另一方面,有了更多的公眾關注,也有助於考古學科吸引更多優秀年輕人的加入,從而形成一種人才的良性迴圈。”(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