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春秋時期的吳國,和戰國時期的秦國有多像?

從絕對實力來講,吳國和越國顯然比不上晉楚齊秦四大傳統強國。

但從闔閭和夫差在位時期的戰績來看,吳國顯然才應該是天下第一。

公元前506年,闔閭對楚國五戰五捷,只用了十多天就成功殺入楚國都城,楚昭王逃跑;

公元前494年,夫差對越國一戰功成,逼得越王勾踐孤身入吳;

公元前484年,夫差戰勝齊國,俘虜四大重臣,斬首3000;

公元前482年,夫差帶著三萬大軍前往黃池與晉國會盟,成為霸主。

除了不接壤的秦國之外,其他幾個國家都被吳國比下去了,但恐怕沒人相信,當時的秦國能幹掉吳國。

如果單看這種事實,很容易讓人覺得,要不是夫差變得昏庸,那麼吳國就不會輸。

可事實卻是:上述戰績避重就輕,並沒有講到關鍵。

比如說,吳國確實攻破過楚國的國都,但那是建立在楚國布重兵防範晉國的前提下,被吳國打了一記悶棍。

在隨後的十多年時間裡,楚國恢復得很好,而那時的吳國卻顯然不敢繼續招惹楚國了。

再比如說,吳國確實戰勝過齊國,但和戰勝楚國的過程差不多。

當時的齊國被晉國吸引了注意力,結果吳國趁機給他們來了一下重拳,當場就把齊國給打蒙圈了。

你說,這究竟是吳國的功勞大,還是晉國的功勞大呢?就算真是吳國首功,那麼晉國牽制難道不重要嗎?話可不能這麼說。

除了晉國的牽制之外,吳國能夠接連擊敗楚國和齊國,和地緣也有關係。

晉國、楚國和齊國都是大國,而且很容易就能越過中間的小國,與對方短兵相接。

對於這三個大國而言,他們需要重點防範的,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吳國。

被吳國擊敗,頂多就是面子上難看點,國力受損有限,因為吳國顯然沒有滅掉大國的實力。

而一旦被大國擊敗,那種慘痛的教訓絕對是需要銘記幾輩子的,甚至突然身死國滅,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吳國後來之所以會被滅,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們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其實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成也地緣、敗也地緣。”

如果吳國沒有後顧之憂,他就可以像個刺客一樣,發現大國的破綻之後立刻捅一刀,然後再撤回來。

大國被捅了一刀之後很生氣,卻也無可奈何,畢竟抓刺客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主要防範的還是其他大國。

可一旦刺客的身旁出現了另一位刺客之後,吳國再準備像之前那樣行事,難免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每當夫差帶著軍隊北上的時候,就必定會被越國偷襲。

看到吳國滅亡的情景,我總會想到後世的秦滅六國。

在秦孝公變法之前,秦國因為各種原因,已經逐漸衰落了。

我們完全可以說,在變法之前的秦國,有點類似於春秋時期的吳國。

你說他弱吧,他不算太弱,要是逮著機會,也能打出漂亮仗;

可你說他強吧,他顯然也強得有限:晉國三分之後,僅憑一個魏國,就能把秦國壓在西北動彈不得,這算哪門子強國?

很多人都說:“如果晉國不三分,壓根兒就輪不到秦國統一天下。”

可實際上,秦國能否統一天下,和晉國三不三分問題不大。

在被魏國壓制的時候,如果秦國的周邊,也有一個跟他體量差不多的“刺客”國家,那麼即使晉國三分,秦國也只能陷入和“刺客”國家的纏鬥之中。

到那個時候,無論晉國是否三分,毗鄰秦國的國家都會支援那個刺客國家,這樣東西夾擊,秦國的未來實在是不容樂觀。

而如果秦國的身旁沒有那個刺客國家,那麼無論晉國是否三分,秦國都有東出函谷關統一天下的資格。

在外人看來,這是商鞅“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勞,可實際情況是:秦國優越的外在環境就放在那裡,隨便來一位大差不差的改革家,都能達成商鞅的效果。

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貶低商鞅,而是強調一點:在大變局中,個人影響永遠比不上客觀環境。

比如說西方,也曾出現過凱撒和屋大維那樣的雄主,也有過輝煌的羅馬帝國,他們為什麼無法實現大一統呢?

這絕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客觀環境的問題。

言歸正傳,如果吳國能順利地滅掉越國,然後安穩地苟著,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和一個類似於商鞅的改革家,是否就能取代秦國一統天下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南北差異問題。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就沒有自南向北統一中國的成功案例,而朱元璋北伐成功的時候,已經是公元十四世紀了。

如果不考慮南北差異,吳國想成功也很難。

在秦孝公變法之前,秦國的情況岌岌可危,哪怕被魏國一波強推直接亡國,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而在吳國的西邊,卻有一個遠比魏國更強大的楚國,誰敢保證,吳國能有秦國的運氣,在數波強推中依然頑強屹立呢?

再者,函谷關天險可不是說說而已,那是真的管用。

而吳楚這邊呢?楚國佔據上中游,吳國在下游,天然的戰略逆境,全盛時期的楚國順流東下,吳國很難抵擋。

所以從表面上看,吳國和秦國面臨的戰略困境差不多,但由於客觀環境天差地別,所以秦國可以鹹魚翻身,吳國卻只能命中註定。

當天下處於均勢的時候,這種跡象並不明顯,因為樂觀地看,似乎從哪個方向擴張,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可是一旦均勢被打破,那麼這種跡象就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時候,無論怎麼做都是錯的。

比如說夫差,他難道不清楚,帶兵北上就會被越國偷襲嗎?他非常清楚。

可如果不帶兵北上,幾大強國往下一壓,越國再趁機捅上一刀,吳國照樣要完蛋啊。

後世的秦國,在不擔心被捅刀的情況下,尚且對魏國戰戰兢兢,吳國的環境要差得多,夫差所做的不過是行險一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