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真的得國太易嗎?大家都知道原因,只是不敢說而已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程序之中,

每一個王朝的建立,往往都伴隨著血與火的戰爭

尤其是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之中,宋朝陳橋兵變就奪取了皇位暫且不談,

其他幾個朝代都是一場又一場戰鬥打出來的天下

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今人提及這幾個朝代的時候,

往往都會說清朝得國太易,而很少會說宋朝得國太易

關於宋朝我們暫且不談,就清朝得國太易這個說法,究竟是從何而來呢?又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們認為清朝得國太易。

事實上,

這四個字最早由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提出

,也得到了曾國藩的認可,才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而有關清朝得國太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不過在瞭解原因之前,

我們要先知道得國太易的本質是什麼

得國太易的本質

趙烈文和曾國藩商議出來的得國太易,可不是清朝統一整個國家太過容易,

而是說清朝入主中原太過容易

要知道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再到清朝真正統一天下,

前後共經歷了46年的時間

,這可算不上容易。不僅如此,如果再加上後來康熙皇帝平三藩、收臺灣的話,那時間跨度就顯得更長。

因此,所謂的得國太易,僅僅只是清朝在極短時間內就進入了山海關,

並且只用了兩年就收穫了明朝兩京以及江南富庶地區

這樣一來,

明朝名存實亡,只剩下南明苟延殘喘

,清朝成為了中原大地上的實際話事人。後人很難想象,人口數量百倍於清軍的明朝,為何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面,

就垂直性地走向了覆滅

而至於入主中原看起來太過容易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其一是這對於清朝來說,

純粹是一個意外收穫

。這就好比三國時期的劉備只想到徐州暫住,結果陶謙卻甘心將徐州牧都讓給他。

其二則是清朝整體實力比不上明朝

,分明是以小博大,卻還贏得這麼簡單,更是顯得十分容易。

最後則是漢人提供的幫助

,讓清朝自身似乎沒有發揮出足夠的作用。

這樣一來,也無怪人們會認為清朝得國是在太過容易。尤其是在沒有經歷過足夠令人認可的戰爭的情況下,清朝獲取天下霸業,

似乎就是劃劃水、摸摸魚,便成功走到了人生巔峰

可這又會導致什麼樣的情況出現呢?趙烈文指出,

國家得來太過容易,君王不知道珍惜,王公大臣各自為政

,最終必然會走向覆滅。

儘管這樣的評價在當時是大不敬的言論,但後來的事實足以證明,

趙烈文的判斷一點也沒有

。尤其是慈禧太后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面前做出的選擇,根本體現出對國家應有的責任心。

反觀清朝之前的明朝,寧願承擔巨大的壓力,也不願意向關外清軍妥協,

這也難怪後人提起崇禎總是遺憾,但提起慈禧,那就是“咬牙切齒”

意外收穫

首先從意外收穫來分析清朝得國太易這件事情,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發展到崇禎時期,

內憂外患,明軍已經完全不是清軍的對手

。這樣的說法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

正確的原因在於和草原騎兵交戰,彼時的明軍的確無法和清軍相提並論。

可只要邊關防線沒有被攻破,清軍又拿什麼和明軍相互消耗呢

更重要的是,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當時明朝和清朝便是這樣的關係。明朝失敗一次沒關係、失敗兩次也沒關係。

在沒有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的情況下,

崇禎皇帝可以不斷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趕赴邊境

。皇太極想要和明朝拼消耗,

他還沒那個資格

。而他只需要一場大敗,清朝政權就很有可能會分崩離析。

《清實錄》中就曾記載,正是考慮到這一方面的因素以後,

皇太極心裡面想的一直都是如何能夠和明朝講和

。在他看來,自己建國時間實在太短,完全無法和明朝拼底蘊。

無奈之下,自己也只能讓清朝發展到曾經金國的高度,以後再找機會南下進攻明朝。只是無論他提出怎樣的條件和明朝平等相處,

崇禎皇帝都沒有同意

崇禎皇帝是不是傻?先將皇太極穩住,然後抽調兵力剿滅李自成不就好了。這樣一來,明朝內部的危機得到解決,以後再慢慢征討皇太極不就可以了?

的確,當時皇太級只提出兩個要求:

互通貿易以及平等相處

,這完全可以接受。可明朝自朱元璋開始,

就從來沒有向草原政權妥協過

,所以崇禎皇帝哪怕兩線作戰,也根本不會同意。

在明朝的發展過程之中,皇帝以及大臣們不止一次以宋朝為自己的“榜樣”,

認為宋朝的覆滅,就是不斷和草原政權妥協

先是遼國,隨後又是金國,這樣的王朝即便存在,也對國家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所以明朝骨子裡已經堅定淘汰宋朝的政策方針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讓崇禎皇帝向現實低頭,他做不到。

然而就在皇太極還在為崇禎皇帝的“愚蠢”生氣時,

吳三桂突然一紙降書告訴自己要開啟山海關,引清軍入關

。要問崇禎皇帝?已經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逼迫下,自縊身亡。

於是清朝就這樣,原本只想發展成金國,結果一不小心將明朝佔領,

這份運氣堪稱無與倫比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說清朝得國太易。

以小博大、時間太短

其次就是清軍雖然強悍,但他們在面對明朝的時候,的的確確是以小博大。尤其是對明朝內部發動進攻的時候,

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將明朝絕大部分版圖都收入囊中

,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遙想當年蒙古鐵騎進攻南宋,

前後打了四十五年

。不說清朝兩年就把明朝拿下,至少你多打幾年,讓人更能接受一點不是?

更重要的是,

清朝的兵力還不如明朝

。尤其是總人口上面,清朝不及明朝的百分之一。如果明朝內部老百姓們願意反抗清軍,不說他們寸步難行,至少能讓他們銘記終身。

可清朝有多幸運,

李自成起義以後,早就幫他們將所有麻煩都解決

,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以後,純粹就是坐享其成,毫不費力就奪了天下。

事實就是這樣,別說後人預想不到,

估計就連他們自己都始料未及

尤其是清軍入關以後的實際統帥多爾袞,正當他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

發現逐鹿天下的人就只剩下自己一個

,那還怎麼玩?

連個像樣的對手都沒有,總不可能起兵造反,和順治皇帝打一場。要真這樣做的話,清朝入關的意義又在哪裡。

所以後人認為清朝得國太易,真沒冤枉清朝。想象一下,兩家房地產公司爭奪某一塊土地的時候,另一家房地產公司什麼也沒做,就是到該土地上賺了一圈,這片土地就歸他,

這不是空手套白狼,一本萬利

不僅如此,在收穫土地的同時,這家房地產公司還收穫了前任公司修建的建築,

實在是令人無語至極

漢人的幫助

最後便是漢人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

,有關於這一點,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來講。

首先是關外發展階段,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時,內部民族組成主要有女真、蒙古、漢族以及其他人口數量更少的民族。

而這部分漢人對後金發展的幫助就在於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能的提供

,正是有了這些知識教育,後金的發展才會蒸蒸日上。

其次就是到皇太極執政期間,洪承疇對清朝的幫助,

他不僅讓清朝對明朝更加熟悉,同時也讓清朝有了完整的政治體系以及軍事體系

也正因如此,皇太極才有資本向崇禎皇帝提出建國平等往來,要不然整體軍事實力強大,但政治體系卻一竅不通(適合治理草原部落,但不適合治理國家),那也只是對國家的一廂情願而已。

最後便是吳三桂對清朝的幫助

,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這件事情暫且不談。就後續清軍在攻打江南地區的時候,也是吳三桂提供了幫助。

如果不是吳三桂以及其他漢人將領的鎮壓以及誘騙,明朝老百姓們也不可能一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

。在打一棒子給一甜棗的政策方針下,清朝最終坐穩了江山。透過這樣的方式建國成功,難道不容易?

結語

清軍入關以後,估計他們自己都是懵的,怎麼說好平分天下,現在天下都是自己的?怎麼明朝國內士兵的實際戰鬥力,和明朝邊境士兵,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怎麼漢人還幫著自己打漢人?

普通士兵們難以理解,但他們也不需要理解

。他們只需要知道,從此以後,

清朝徹底取代了明朝

,身為女真族人,地位也一定會比漢人更高。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發展程序之中,

像清朝這樣幸運的王朝,絕不多見

而前文中提到的宋朝以及宋太祖趙匡胤,

其實更像是一場政變

在他還是大將軍的時候,天下各國都需要派兵征伐才行。相比之下,清朝入關以後,哪裡有能夠讓後人記起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