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從《七十二家房客》到《上海的聲音》,在滑稽戲中“申聲入耳”笑一夏

歷經大半個世紀依舊堪稱票房保證的滑稽名劇《七十二家房客》,展現上海笑的土特產——獨腳戲非遺魅力的《申聲入耳——滑稽作品展演》,以及展現上海弄堂時代變遷聚焦普通人喜樂哀愁的大型原創滑稽戲《上海的聲音》……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建立70週年暨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晉五之喜演出季將於8月下旬登陸天蟾逸夫舞臺,用笑聲伴隨老觀眾們度過快樂一夏。

圖說: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建立70週年

風雨70年,始終紮根群眾土壤

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的前身是久負盛名的上海大公滑稽劇團,1952年2月,滑稽泰斗楊華生、張樵儂、笑嘻嘻、沈一樂邀請綠楊、張利音等藝術家組建上海大公滑稽劇團。劇團成立之初就備受矚目,推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糊塗爹孃》《蘇州兩公差》《阿Q正傳》;獨腳戲《算術》《不怕鬼》等口碑票房雙贏之作,至今讓戲迷津津樂道。

1966年,劇團被迫解散。1978年,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恢復建立了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2008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獨腳戲”的傳承、保護單位。2018年,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與上海市青藝滑稽劇團合併重組,成立了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

回顧風雨兼程的70年,王汝剛很是感慨:“獨腳戲、滑稽戲作為上海的土特產,江南文化奇花異草中獨特絢麗的一支,它的土壤始終是最廣大的群眾。我們的藝術素材汲取自他們的生活,我們的創作靈感源自於他們的喜樂,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也仰賴他們的掌聲和自掏腰包的一張張戲票。”

新舊交替、世代更迭,沒有哪一次“交接班”是容易的。回想38年前,李九松還不是家喻戶曉的老孃舅,王汝剛也不過就是看著臉熟的“小保姆”,但那一年在常熟的小舞臺上,這對後來紅透半邊天的組合卻要艱難地接下滑稽泰斗楊華生、綠楊的那一棒。

“記得兩位老師(楊華生和綠楊)退休時,我們恰好在常熟演出,他們演完兩場就要坐綠皮火車回去,剩下的場子要李九松和我來撐。”王汝剛說,送他們上火車時,真是不捨也彷徨,他們沒有過多的囑咐和交待,我們也知道臨門一腳要靠悟性。

依然清晰記得登臺前的忐忑,王汝剛躲在側幕看觀眾反應,六點半觀眾陸續進場,聽說楊華生、綠楊都不演,立馬就有人坐不住了,但最終也是觀眾的信任和包容給予新人信心:“來也來了,舞臺總要有新人,看看再說嘛。”王汝剛說:“現在輪到我們交接班,也希望觀眾給予滑稽青年演員多些鼓勵和期待。”

五天六場,老中青三代同臺

此次,演出季將延續五天共六場,陣容包括王汝剛、姚祺兒、方豔華、郭明敏、毛猛達、沈榮海、龔仁龍、張小玲、林錫彪、張定國、陶德興、楊一笑、傅子明、周益倫、錢懿、潘前衛、陳靚、曹雄等老中青三代演員。

8月18日和19日公演的大型經典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的看家之作,這部作品雖然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但因其獨特的海派氣質和鮮活的人物塑造,在當下依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常演常新,經久不衰。不僅成為了眾多老觀眾逢演必看的經典,也成為了年輕觀眾的滑稽戲入門首選。

8月20日公演的《申聲入耳——滑稽作品展演》則是更多表現對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獨腳戲”的傳承。在那些令人捧腹的段子背後,是本土方言和滑稽藝術在上海這座城市交織孕育的成果,是接地氣的時代觀察,也是貼近生活的輕鬆調侃。整臺演出將由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和優秀青年演員一同帶來,他們將以一貫詼諧幽默的風格與現場觀眾爆笑互動。

8月21日和22日公演的是大型原創滑稽戲《上海的聲音》,故事展示了上海小弄堂裡幾個普通家庭的世代變遷,劇中四條故事線巧妙融合,透過演繹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來反映時代的眾生相。

“對於老上海人來說,滑稽戲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對於新上海人來說,則是開啟城市核心的一把鑰匙,透過上海各種各樣的聲音,來感受獨特的海派文化。”王汝剛說:“前兩年,我們還在感慨,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這兩年,不免要擔心,隨著上海中老年人普通話水平提高,上海話也不太說了。”

所幸,如今網路上湧現了不少本土風情影片,都以滬語為特色,他直言:“在越來越趨同化的世界裡,方言是你來自何處的證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是鄉音也是鄉情,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個烙印,一份牽掛。”(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