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吃貨”蘇軾,要想吃出境界也需要足跡和才華

蘇軾其實是個無肉不歡的主兒,有個典故說他眼睛出問題,今天咱們無法得知到底是什麼病,反正郎中要求他忌葷,這樣看來可能是上火導致的吧。蘇軾這人愛開玩笑,對郎中說我是眼病,不是嘴病,要是不吃肉,不僅對眼睛無益,反而還會害了嘴巴,到時候又得來麻煩您。

笑話歸笑話,蘇軾愛吃這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有時我也在想,一個人一生到底能“整合”多少事?在交通不發達的宋朝,蘇軾公、私行程加起來快把當時的“著名旅遊景點”都逛遍了;寫了那麼多詩詞也就罷了,還能跟乾隆相反,名篇不斷;古代“吃貨”也不少,能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菜品又有多少?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等等。最關鍵他還能融會貫通,在他的詩詞裡光涉及到吃的就差不多有五十首。

我把這理解為:足跡讓他吃遍了大江南北;才華讓他用詩詞來表達美景、美食;愛吃又讓他大展廚藝,去成功改造一些美食。最後足跡流傳下一系列典故;詩詞更是無價之寶;美食也流傳至今,以供我們品嚐其中滋味。

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官場不得意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吃當地美食上面。正所謂“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黃州這地界野雉比較出名,蘇軾就自己總結出了一套製作方法,倒入適量的油,等加熱到油發出響聲,倒入切好的野雉塊,小火煎至金黃後起鍋,皮脆肉鬆,聽著就香。

後來他到常州,發現當地的河豚最為鮮美,除了“正是河豚欲上時”的佳作以外,足跡和美食又他留下一個小故事。蘇軾去拜訪住在常州的一個朋友,人家看到他來了肯定很熱情,就拿出河豚來招待。

但是這種招待是有“代價”的,蘇軾不能只是品嚐,還需要在吃過後寫下對這一美食的品評語錄,並且還要簽上他的名字。這不是難為人麼?其實並非如此,吃完留評語是蘇軾自己的習慣,當他的對美食的評語隨著他的詩詞一起流傳開來的時候,他的名聲已經很大了,很有今天帶貨網紅的意味。

所以此後招待他的朋友,也往往最期待蘇軾吃完飯後的評語,且最好是書面簽名版的。當時很多百姓已經像今天的我們一樣,看看吃播說啥好吃,怎麼個好吃法,我也去試試。

所以他常州這位朋友如此做,並沒有什麼為難之意,也不會讓蘇軾感到任何尷尬的。這頓飯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這最後的評語。蘇軾吃河豚的過程一看就知道味道不錯,因為筷子就沒停過,可是自始至終他也沒說一句話,吃完居然起身就要走。正當主人和其他在場的賓朋摸不著頭腦的時候,蘇軾突然喊出四個字“值得一死!”。

可以想象一下當時蘇軾的感受,當然是好吃,而且太過鮮美,一時間只顧著品味,也沒能想到什麼恰當的評語。當他吃完還在回味中的時候,是沒有意識到要給大家留評語這件事的,甚至連客氣一下道個別都忘了。可能出門被風一吹,回過神來,才想起要給一句評語,那麼說啥好呢?什麼詞句才能表達這種對美味的感受呢?哎,乾脆把最真實的感受直白地講出來吧!於是就有了這句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