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吳寄南: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的回顧與前瞻|“重溫初心,砥礪前行——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特別演講會

19日,“重溫初心,砥礪前行——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特別演講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演講會由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主辦。

期間,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上海市日本學會名譽會長、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特聘學術顧問吳寄南進行了題為《櫛沐風雨 砥礪前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的回顧與前瞻》的演講。他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開創了兩國關係的新紀元,剖析了中日關係出現跌宕起伏的深層原因,提出了打造更加成熟、更具韌性中日關係的建議。

圖說:19日,“重溫初心,砥礪前行——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特別演講會”舉行 主辦方供圖(下同)

跌宕起伏的50年

在他看來,中日兩國的交往既歷史悠久又十分複雜。“像中日兩國這樣擁有2千多年交往歷史,又充滿恩恩怨怨的鄰國,恐怕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對。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生產技術、文化藝術和律令制度上帶給日本這麼巨大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在近代史上對中國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揭開了中日兩國新的一頁。吳寄南指出,邦交正常化給中日兩國人民,也給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首先,是給二戰亞洲戰場這兩個主要對手間帶來了歷時半個世紀的和平。其次,五十年來,中日兩國雙邊貿易總額從1972年的11億美元猛增為2021年的3700多億美元,兩國互為對方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為兩國各自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再者,在中日兩國的積極參與下,亞洲的區域一體化取得了進展,從“清邁協議”“10+3合作”,一直到RECP的問世,在東亞地區形成了人口、GDP和貿易總額佔世界三分之一的最大貿易圈,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得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東昇西降”的趨勢。

但回顧歷史,這五十年來也是跌宕起伏,充滿了坎坷和曲折。中日關係經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成長期、上世紀90年代的磨合期和進入新世紀後的矛盾高發期。吳寄南指出,目前中日關係呈現四大特點:第一、領土問題上升為阻礙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最大障礙。第二、臺灣問題再次成為兩國間嚴重對立、激烈角逐的焦點。第三、兩國的分歧已從雙邊關係領域溢位至全球層面。第四、兩國間的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和國民感情也受到嚴重傷害。

他表示,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較為複雜:有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和相對衰落的傳統力量處於力量轉換“拐點”時發生的衝撞,也有兩國社會制度差異逐漸累積造成的認知隔閡。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近年來加大遏華攻勢誘發日本當權者打壓中國的戰略盲動,導致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略博弈加劇。

如何邁向下一個50年

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的節點上,如何打造更加成熟、更具韌性的中日關係?

圖說:吳寄南

吳寄南認為,應清醒認識中日戰略博弈的長期性、複雜性和曲折性。如果把中日關係比喻為一艘巨輪的話,它既需要指引方向的“羅盤”,也需要防止碰撞的“護欄”,也需要減少顛簸的“壓艙石”。“羅盤”,是中日之間的四個政治檔案和一系列原則共識,它能確保中日關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護欄”是兩國在加強戰略溝通基礎上構建的危機管控機制。“壓艙石”就是兩國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雙邊交流和合作。

近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研討會開幕式上發表影片致辭指出,當前世界動盪多變,中日關係不進則退。在即將開啟下一個50年征程之際,雙方既要重溫建交初心,汲取歷史經驗,推動中日關係沿著正確軌道健康穩定發展;也要思考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賦予兩國關係新的內涵和動力。

新民晚報記者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