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趙匡胤向西北隨意射了一箭,指定箭落處為陵寢,當年冬天他便去世

這是發生在公元976年的事,但在記載中是沒有風水師的,恐怕是後人對此事的演義。咱還是先說下真實事件,在分析風水師為何大呼不妙。

公元976年,是趙匡胤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洛陽的夾馬營。這一年趙匡胤近50歲了。不過趙匡胤卻不是僅僅為了衣錦還鄉,而是懷著遷都的目的。

對趙匡胤來言,現在的京城汴梁是四戰之地,沒有險峻山川河流為依託。這就造成了一個可怕的現象:必須要常年養活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保護汴梁,極大的消耗了國力。更讓趙匡胤彆扭的是,真正的精兵是從戰場上廝殺來的,可這支龐大軍隊顯然沒有這機會,而且還容易被京城的奢靡之風給帶壞。

所以,趙匡胤到了夾馬營後,就說出以上觀點,提出遷都洛陽,甚至長安!

趙匡胤是一心為大宋安穩著想,可他手下卻都不幹。他們已經在汴梁根深蒂固,組成了一張龐大的勢力網。倘若遷都那不等於這一切白費了?就這樣,雙方為遷都僵持住了。此刻,這些大臣們便都不約而同的想起了趙光義。紛紛來找趙光義,想看看他啥想法。

趙光義是趙匡胤的親弟弟,此刻已經有了取代趙匡胤的心思了。眼前正是時機收攏人心,所以他同意大臣們的建議,跟著來找趙匡胤,說:遷都這事使不得。若想讓山河之固。不在遷都,而是在德不在險。

面對趙光義的反對,趙匡胤清醒了過來,意識到了眼前危機,只得放棄了遷都。但卻留下一句話:看著吧,也就一百年左右,大宋必會受此連累,民力盡瘁。

既然遷都不能實現了,趙匡胤也就離開夾馬營。在回京路上,經過一地時突然停下,他想起來自己童年時,經常來這裡玩耍,還埋下過一個小石馬。趙匡胤下旨,讓人去挖,看看還能否找到童年的小石馬。

真就找到了!

趙匡胤看著小石馬,百感交集。然後彎弓搭箭,向西北方射了一箭說:箭落處便是我長眠之地

。最後讓人把那小石馬埋在“箭落處”為記,指定那裡為“永昌”。

回到京城後,當年冬天“燭影斧聲”便發生了,

趙匡胤去世,被埋在永昌,趙光義搶了皇位

那麼為何民間要加入這位“風水師”?其實很簡單,有兩個原因。

其一:用風水師的嘴,表達出對趙匡胤選陵的同情。

比如,風水師大呼大事不妙,那地方不是風水寶地,日後會禍及大宋啥的。這其實就是在支援趙匡胤遷都的提議,可惜被趙光義給擋住了——是一種民間表達!

其二:靖康之恥的發生,刺激太大!北宋亡國太慘,給咱的記憶太深

。可以說是驗證了趙匡胤百年之前的擔憂。因此風水師大呼,大事不妙,便暗指“靖康之恥”——是一種來自民間的解讀方式!試圖用這種方式,證明有天意啥的。

但無論怎樣,當年趙匡胤提議遷都,從事後來看是非常明智的。奈何無法實現,故而悲從心來,這才隨意一箭定了自己的陵寢,既然生不能遷都,死,也要歸入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