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分析六國論五國破滅非賂秦,齊國方式不同,反對宋朝以土地換和平

導語:深度分析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原因弊在賂秦嗎?五國破滅非賂秦,齊國賄賂方式不同,蘇洵透過《六國論》暗指宋朝皇帝不要以土地換和平

在蘇洵的《六國論》中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也就是說山東六國並非沒有抗擊秦國的實力,也並不是因為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出眾;不是因為在戰場上作鬥爭的時候,士兵的作戰能力差,更不是因為戰場上的條件不利於本國作戰,不是因為什麼天時地利方面的自然條件橫加約束。

而是因為在他們的生存當中,都將生存下去的根基放在了秦國身上,都不把精力放在發展國家上面,而是將精力放在了賄賂秦國上,導致國家不僅是沒有發展起來,也沒有能夠阻止秦國東進的腳步。

六國在屢次與秦國交鋒過程中,合縱策略被秦國連橫策略化解,這一來二去,是既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實力也拖垮了本國的發展,所以最後山東六國才會落得一個滅亡的結局;但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嗎?

山東六國最終破滅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遺餘力的去賄賂秦國嗎?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山東六國到底對待秦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真的像蘇洵在《六國論》當中所言的那樣嗎?如果蘇洵所說的不是正確的,那麼他又為什麼要寫下《六國論》這篇文章去論述一個並不經得起推敲的觀點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重點的分析一下。

五國破滅原因並非賄賂秦國

首先,第一六國破滅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因為賄賂秦國,如同我們分析《六國論》當中的線索一樣從兩個方面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第一,看一下《六國論》當中所說的除去齊國之外不遺餘力地賄賂秦國的其他五個國家究竟是怎樣的?

魏國強大後首先攻打秦國,將秦國趕出函谷關

首先來看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實行了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軍事實力大幅提升,而這個國家發展強盛起來之後,第一個要攻伐的物件就是秦國,秦國更是在魏國的打壓和攻打之下一步一步地往西部退縮,在丟掉了函谷關之後,秦國已經瀕臨滅亡。

甚至在秦出子的時候,朝堂之上就有聲音說,建議秦國重新回到隴西地區去做半農半牧的農業部族,如果不是因為秦獻公的時候實行強硬的政策,不是秦孝公的時候實行了商鞅變法,那麼秦國很有可能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就被魏國吞併了。

趙國強大後成為抗秦主力,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消耗大量秦國國力

其次再來看一下趙國,趙國這個國家本來就是崇尚軍事實力的一個強國,尤其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之後,它的軍事實力迅速的提升,成為了山東六國當中的抗秦主力,並且這個國家更是絲毫都沒有投降秦國的念頭,在著名的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件事情,它們依舊敢陳兵於秦。

在後來人們津津樂道的長平之戰當中,趙國雖然損失了四十萬兵馬,但是依舊敢於在不久之後,與秦國打一場邯鄲之戰,消耗大量秦國國力,可見這個國家對待秦國的強硬態度了。

楚國是合縱抗秦的主力軍

再者是楚國,楚國雖然沒有主動地攻打過秦國,但在與秦國的邦​交策略上面也並不能說是賄賂討好,實際上,在蘇秦提出合縱政策之後,楚國也是合縱當中的一個主力軍,而它的大物博的自然條件也會抗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的韓國和燕國因為自身的綜合國力比較弱小,並沒有與秦國爆發什麼比較大的正面衝突,但是也絕對不像《六國論》當中所說的那樣透過割地求和,透過奉送美女來儲存國家的宗廟社稷。

事實上,在戰國時代那樣的亂世當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與哪一個國家是真正的朋友關係,就像如今的社會一樣,國與國之間是不存在著永遠的盟友的,利益才是兩個國家之間說話的底氣,才是兩個國家結盟或者發生戰爭的最根本因素。

六國要麼聯合抗秦、要麼獨自抗秦,並非不遺餘力地賄賂秦國​​​​​​​​​​​​​​​​​​​​​​​​​​​​​​

所以我們看到,在蘇洵論證的第一種國家當中,它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願意不遺餘力去賄賂秦國的,要麼是選擇單獨抗秦,要麼是聯合抗秦,可是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已經徹底的完成了商鞅變法,它的綜合國力突飛猛進,在這種情況之下,山東六國同樣不能夠保持沒有任何猜忌的聯盟關係。

如此一來,也就說明山東六國並不能夠完全地聯合在一起,所以秦國是有進攻的機會的,而秦國憑藉自己強盛的實力,在以一敵多的戰爭當中也是絲毫不佔下風的,比如說伊闕之戰,武安君白起就斬首了韓趙魏三國聯軍二十四萬,給了山東六國的合縱聯盟當頭一棒,又比如說長平之戰摧毀趙國軍隊四十萬,打垮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這還只是在戰國中後期的時候。

秦國擁有統一天下實力後,六國透過賄賂方式來換取和平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擁有著以一敵六的實力,想想一個國家能夠以一國之力對抗六個國家都絲毫不慫,山東六國憑藉什麼與它進行鬥爭呢?所以,為了保全自己國家的宗廟社稷,它只能夠選擇賄賂秦國這一條道路,其他的別無選擇。

要打嗎?打是打不過的。不打嗎?秦國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勢頭,而當一個國家強盛起來的時候,開疆拓土的心思是會油然而生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保證整個中原地區的局勢就穩定在諸侯並立的局面上,所以只能夠相互依附的以一個和平環境的環境發展,所以並不是說山東六國就想要去賄賂秦國。

山東六國就想要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換取和平,而是在那個時候它們既沒有辦法完全的聯合,又改善不了國內積貧積弱的景象,又沒有秦孝公那樣鐵定變法的心,所以才選擇了一條賄賂秦國的道路。

齊國滅亡原因是否因為不賄賂秦國

齊國與秦國領土不接壤,無法透過割地賄賂秦國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六國論》當中所論述的第二個物件齊國,《六國論》中說,齊國是不賄賂的,因為不賄賂而亡,也就是說它是一個不會去賄賂秦國的國家,但其他國家都去賄賂秦國,導致這個國家沒有盟友可以依靠,所以在它最終滅亡的時候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因此齊國滅亡其他國家也要負擔一定的責任。

可是真實情況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嗎?齊國當真沒有賄賂秦國嗎?其實不然。齊國之所以在一直以來的發展程序當中,沒有表現出表面上賄賂秦國的現象,那是因為在《六國論》當中所言的那種賄賂大多數停留在金錢和土地上面,可是齊國與秦國相距十分遙遠,這兩個國家並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這種情況之下,齊國就算割地給秦國又能怎麼樣呢?

秦國是沒有辦法獲得這些土地的實際掌控權的,如此一來,有一些沒有實際控制權的土地倒不如與齊國結成盟友來的實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秦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政策當中,齊國都是在盟友位置上的,無論是張儀的連橫政策也好,還是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也好,齊國都是重中之重。

齊國透過與秦國結盟的方式,來賄賂秦國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齊國賄賂秦國的方式,是與其他的五個國家不相同的,其他五國家可能就是停留在利用土地來換取和平的層次上,可是齊國的賄賂已經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賄賂了,它與秦國結成盟友保障秦國在東進的道路上不會後院起火,保證不會給其它的國家進行援助,讓其他的國家在對戰秦國的時候沒有後援力量可以依靠。

事實上,《六國論》中說,齊國是因為其他國家的賄賂,而導致沒有幫手而滅亡的並不是一個事實,真正的事實是其他五個國家在不遺餘力對抗秦國的時候,齊國選擇了袖手旁觀,齊國選擇了視而不見,如此其他五個國家滅亡之後,齊國成為了孤家寡人,在面對秦軍進攻的時候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意義,最終不得不不戰而降,這樣的事實與《六國論》當中所說的正好相反。

我們可以看到蘇洵的那種觀點並不是非常的正確的,或者說並不是非常能夠經得起推敲的,首先除去秦國之外的另外五個國家,並不是沒有選擇抗秦這條路,而齊國也不是一個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更不是因為其他五個國家對它的袖手旁觀而滅亡的。

所以,我們在面對《六國論》的時候,還有理性的去看待它其中所論述的觀點,既要吸收它論述當中正確的部分,又要結合真正的歷史發展情況,有著自己的考量。

蘇洵透過《六國論》,委婉地勸諫宋朝皇帝不要拿土地換和平

而話說回來,既然這種觀點並不怎麼經得起推敲,那麼蘇洵又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篇文章呢?真的是因為他對真實歷史並不怎麼了解嗎?其實不然。事實上,蘇洵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在於要真正的去論述一下山東六國是如何滅亡的,他的真實目的其實在於勸諫自己的君主。

當時的宋朝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十分嚴重,可是宋朝為了和平,為了短暫的安寧,不惜拿土地來賄賂北方的少數民族,而蘇洵是十分反對這種做法的,他認為拿著土地來換取的和平並不是真正的和平,也不能夠長久地保持下去,甚至會讓本地的少數民族得寸進尺,讓自己的國家更加的岌岌可危。

可是蘇洵作為一個文人,作為一個臣子,他並不能夠直接地指出君主的錯誤,也沒有在朝堂之上直言勸諫的機會,所以他只能夠透過書寫文章的方式來進行委婉的勸解,其實在《六國論》當中所說到的秦國就是北地的少數民族,而山東六國類指的就是當時的宋朝。

綜述

筆者認為,蘇洵的這種文學手法,在古代文學歷史的發展中並不少見,除去蘇洵的《六國論》,還有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這兩篇文章與《六國論》的手法並沒有什麼大的差距。

賈誼類指大漢王朝,杜牧暗指華清宮

賈誼在文章當中重點論述的是自然條件的約束,因當時大漢王朝對戰匈奴時的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是極盡奢靡的國家生活對國家發展的影響,極其注重書寫阿房宮賦的奢靡,根據杜牧所處的時代,暗指唐玄宗大興土木建造華清宮就是為討好楊貴妃,所以在賈誼的《過秦論》當中類指的是當時的大漢王朝。

杜牧的《阿房宮賦》中,阿房宮類指的就是唐朝所建造的華清宮,他們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想要去論述山東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麼?或者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麼?而是想借前人們興衰的經驗,去勸諫自己當時的君主而讓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能夠更加的穩定,更加的和諧。

當然,我們可以說他們的一些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但他們的核心思想都是正確的,一個國家的發展絕對不能窮兇極奢,古人言成由勤儉敗由奢​,如果真的像杜牧《阿房宮賦》當中所言的那樣奢靡,那麼這個國家的滅亡其實就已經是註定的了。

國家必須有血性,必須有文化精神

而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像《過秦論》當中只是要極其地重視地理上面的優勢也是不能夠長久的。同時,一個國家的存在必須有著自己的血性,有著自己的文化精神,像是蘇洵在《六國論》中所敘述的那種透過賄賂而保證宗廟社稷的行為,透過土地來換取和平的行為,也是不長久的。

就像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拿著中國的土地來換取和平的,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最終只能夠落得一個落後捱打的局面,只能夠讓社會越來越混亂,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雖然,六國破滅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如《六國論》當中所言的那樣,秦朝滅亡的原因也不是像《過秦論》當中所說的那樣,而《阿房宮賦》也沒有真正的建成,但是他們這些人在文章當中所說的中心思想還是值得我們後來人思考和借鑑的。

這也告訴我們,後來人在思考前代的事件的時候,在分析歷史的發展程序的時候不能夠只單獨的看到一件事情的功過和對錯,而是要放眼整個歷史的發展潮流去分析和判斷,很多時候歷史都是在迴圈往復當中進行的,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這就是為什麼後來人提倡緬懷歷史,銘記歷史的原因。

我們身為後來人,就像王羲之所說的那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世昔,我們如果不能夠從前人的經驗當中汲取一些教訓,那麼在我們身後的後來人評價我們也如同我們現在去批判古人一樣。

參考文獻:《戰國策》、《資治通鑑》、《左傳》、《漢書》、《過秦論》、《六國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