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蚩尤“食沙石子”,傳說還是真實歷史?山東考古解開了謎團

漢代《龍魚河圖》記載:“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

其中,蚩尤“食沙石子”的記載,著實讓人難以理解,正常人不可能吞食石子,古代饑荒時有過吞食“觀音土”的,但最終肚子發脹而死,因此有人認為這是外星人介入蚩尤與黃帝戰爭的證據之一。

那麼,蚩尤吞食石子,到底是神話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百年以來,山東考古發現了一件反常現象,發現蚩尤吞食石子並非神話傳說,而是當時的一種文化習俗。

蚩尤代表的是東夷族群

距今4600年時,中國黃河流域活躍著兩大集團,即東部的“蚩尤集團”與西部的“炎黃集團”,雙方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向東擴張的炎黃集團遇到了向西擴張的蚩尤集團,於是爆發了多次部落衝突。

根據《逸周書》記載,黃帝擊敗炎帝之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蚩尤“宇於少昊”,說明其發祥地在今山東曲阜,這一地區史前時代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分佈區。

現代考證發現,蚩尤是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如今山東不少地區,還特別崇尚蚩尤,甚至舉辦相關的祭祀儀式。

因此,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上古東方部族,主要位於如今的山東地區,屬於東夷集團。

山東考古發現口頰含球

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地區,考古發現“大汶口遺址”,後來在山東、江蘇等地發現類似文化現象的遺址,數量高達200之多,距今4200年—6300年,學界將之統稱為“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大汶口文化期間,考古專家發現三個遺址的不少遺骸“口頰含球”,即山東兗州王因遺址、山東鄒縣野店遺址、江蘇邳州大墩子遺址(蘇魯交界之處),這些小球(材質主要為陶器與石器)的直徑一般在15至20毫米之間、形狀較為規整圓潤。

在上述三座遺址中,“口頰含球”的墓主陪葬品都較為豐富,背後折射出的是“含球者”身份非同一般,甚至“含球”可能代表一種特權、一種特殊職業等。

也就是說,“口頰含球”不是普遍性現象,而是大汶口文化中的少數行為,根據出土情況來看,他們在部落中的地位較高。(下圖,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頭骨,含有陶球,女,40歲左右)

考古研究發現反常現象

電影《東陵大盜》中,盜墓士兵就從慈禧嘴裡取出一枚夜明珠。其實,古人口含玉器、錢幣、穀米等習俗下葬,中國早已有之,一般稱之為“飯含”(或口含等)。因此,“口頰含球”似乎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之處,但深入研究時卻有了一個反常發現。

在“口頰含球”的墓葬中,墓主牙齒的磨損度都非常高,還有一些墓主上下頜臼齒有明顯的球面磨蝕痕跡,遠不符合其年齡情況。甚至,在一個大約六歲的墓主下頜旁,也發現了一個陶球。因此,綜合多個“口頰含球”的墓葬情況可知,先民嘴裡含有的石球不是冥器,而是生前就含在口中的物品,而且應該是從小就含在嘴裡。

顯然,這一結論有些顛覆認知,讓人難以理解,從小口中“含球”目的何在?可能與某種信仰有關,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此,蚩尤“食沙石子”的謎團就此被揭開,原因就在於大汶口部分先民口中“含球”的習俗,古人將之流傳了下來,一代又一代後,已經忘記了本意,而將之視為神話,比如為了表現蚩尤“食沙石子”,或特意將他描述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的形象。

值得深思的是,蚩尤“食沙石子”的真相告訴我們,古老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往往蘊含著上古時代的秘密,至少其核心有其歷史原型,並非徹底幻想的產物,因此我們看待上古神話時,可以藉助考古發現,剝開神話的外衣,找到裡面被隱藏著的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