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從布衣到丞相傳奇一生,李斯的悲慘結局,告訴世人這樣兩個道理

秦國丞相李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生活在風雲變幻、列強紛爭的戰國時代,身份世襲制的破壞,使得普通平民也能上升至卿相,諸侯的你爭我鬥,勢力消長,又為平民之士縱橫捭闔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李斯這樣的人物。

上蔡布衣初露鋒芒

李斯,生於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屬河南)的一個平民之家,從小聰明伶俐,能說會辯,年輕時到郡中做個小吏,掌管文書。整日看長官的眼色,小心翼翼,以求慢慢升遷。

一天,他到官舍廁所中,看見老鼠正在偷食汙穢物,一見人來犬過即驚恐逃竄,不由想起在官倉中看到的老鼠,一個個碩肥無比,即使看到人來,也悠然自得,慢慢離去。於是觸景生情,覺得人生也如同鼠輩,生活待遇的差別不過在於其所處的環境和地位不同而已。

他覺得自己處的環境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由這樣慢慢熬上去,一輩子也難得有出人頭地之日。他決心改弦更轍,重新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經過認真考慮,他辭掉了小吏職務,不遠千里來到齊國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師從當時的著名學者荀卿,學習帝王之學,與其同學的還有後來的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

荀況本是儒學大師,但他又是一個胸懷政治抱負計程車人,他曾周遊列國,試圖投身政治,未能如願後,開門授徒,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創立了帝王之學。李斯潛心鑽研了荀況學說中的法家思想,尤其推崇謀略之術,而對其師所主張的以仁義為先則不屑留意。

學成之後,李斯分析了各國的形勢,認為楚王胸無大志,不能有所作為,其他各國日漸衰弱,不能成就霸王之業,只有秦國國力日盛,正是他施展帝王之術的用武之地。

臨行之前,他向荀卿辭行時說:“現在諸侯各國都爭雄稱霸,為遊士說客參與政事提供了絕好機會。而秦國正想吞併諸侯,一統天下,急需智謀之士前去效力。處於卑賤地位不思奮發,不去改變自己的境遇,只不過是人面禽獸。沒有比卑賤更恥辱的,沒有比貧困更悲哀的,處於卑賤的地位、貧困的環境,卻還憤世疾俗,自謂與世無爭,不思進取,那隻能是掩飾自己的無能,讓人恥笑。我要西行人秦,為秦王成就霸業,為自己爭得富貴。”

李斯來到秦國,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13歲的嬴政繼位,政事由丞相呂不韋統攬。李斯也投靠到呂不韋的門下,成了一名門客。不久,李斯就依靠自己的心計與才幹,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被任為郎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

他乘機向秦王上書說:“成就事業關鍵在於抓住時機,秦穆公時國勢雖然強盛,但周王朝還未衰敗,所以不能一統天下。自孝公以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又互相兼併,只剩下關東六國,而秦國力量遠在六國之上,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正是統一天下,成就帝業的大好機會,如果喪失了這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等諸侯國聯合起來,恢復了元氣,那就再也無法完成統一的大業了。”

李斯的建議正迎合了秦王嬴政的心理,他立刻提拔李斯為長史,讓他來籌劃統一的方略。而李斯也邁開了他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有了顯露頭角的初步機會。

風雲際會建功立業

李斯首先建議對關東六國進行顛覆和離間活動,暗中派遣善於言辭、工於心計的謀士到各諸侯國遊說,對各國權臣或用重金收買,不能收買的則進行暗殺,在各國君臣之間散佈謠言,離間君臣關係。又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對近鄰的韓、魏用武力迫使其臣服。李斯的謀略受到了秦王的賞識,也逐步收到了成效。秦王又提拔李斯為客卿,在政治上的地位又上升了一步。

正當李斯的仕途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場政治風暴差點斷送了他的政治前途。就在秦國加緊對六國攻勢的同時,關東各國也採用各種方法來減輕秦國的壓力。緊鄰秦國的韓國派遣水工鄭國到秦國幫助修建水利工程,以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

由於工程浩大,費力多,耗時長,當工程進行到一半時,有人告發鄭國是韓國派來的奸細,經調查,還有一些客卿也是東方各國派來的奸細。這樣,秦國一時輿論譁然,秦王也十分震驚。

朝廷中守舊的大臣乘機要求驅逐外國客卿,秦王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令,規定凡在秦國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眼看好不容易得到的地位就要一旦化為烏有,李斯自然不會就此甘心,他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奏書,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在信中歷數了秦國逐漸富強的歷史,指出自穆公以來的五代帝王,都是依靠客卿推行新法,移風易俗,才使國家富強,成就了帝業。沒有客卿,就沒有秦國的強大,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

李斯還說:人才就如同珠玉珍寶一樣,秦國充斥著各國的寶物,那麼對人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呢?這不是重物輕人嗎?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就是由於能容納四方百姓。而如今秦國下逐客令,只能是拋棄百姓以資助敵國,幫助諸侯富強,這樣就會把國家引向危險的道路。

秦王看到奏書後,幡然醒悟,立即撤銷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官復原職。李斯十分珍惜重新得到的機會,他積極向秦王建議統一山東六國,並自告奮勇願意出使韓國,誘使韓國國王來朝見秦王,以作為人質分割韓國。

韓王聽到訊息後,忙找來韓國公子韓非商量對策。韓非與李斯同學於荀子,韓的學業優於李,更精通於帝王之學,只是他出身於貴公子,不屑汲汲追求名利於帝王之間。現眼見國家危急,他立刻給秦王寫信,曉以出兵攻韓的利害;同時勸韓王不接見李斯。

果然,當李斯來到韓國後,韓王不願見他,李斯又上書要求韓王至秦定盟,韓王還是不理他。李斯無功而返,回國後勸秦王出兵逼迫韓國。韓王遂派韓非出使秦國。

秦王原來讀過韓非的文章,十分賞識他“尊主安國”的理論,曾說:“我若能與此人交往,死而無憾。”秦王見到韓非,十分高興,準備勸說他留在秦國。李斯擔心秦王重用韓非而疏遠了自己,就聯合秦王的另一寵臣姚賈一起到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王族,韓國的興衰同他息息相關,他只會站在韓國的一邊而不會支援秦國。

既不能重用,放他回去又會成為秦國的禍害,不如找個藉口把他殺掉。”秦王見說得有理,就叫先把韓非關在牢裡。李斯派人送藥逼韓非自殺。韓非欲找秦王申辯,但已見不到秦王,只好吞藥自殺。秦王后來後悔監禁韓非,派人去把韓非放出來,但已經遲了。

韓非死後,韓王被迫來到秦國,稱臣納貢。李斯協助秦王一方面分化瓦解各國,一方面派強大的軍隊進攻各國,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終於滅掉了韓、趙、魏、楚、齊、燕各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至青甘高原,北達今內蒙古、遼寧的統一大帝國。

秦王成了秦始皇,而李斯由於輔佐秦王兼併六國中的卓越功勳,成了這個大帝國的丞相,變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僚之長,昔日的上蔡小吏,經過20 年的個人奮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焚書坑儒助紂為虐

對於鞏固自己畢生為之奮鬥建立起來的大帝國,李斯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為了防止六國舊貴族的反抗,他建議平夷了六國的舊都城,銷燬了兵器,並把六國舊貴族遷徙到關中集中居住,統一各國的度量衡制度、文字。李斯親自用小篆體書寫了《蒼頡篇》頒行全,作為各地通用的字型。

秦統一後,有人建議仿效周代,分封秦始皇諸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李斯極力反對,指出周初分封子弟雖多,最後卻都成了仇敵,互相兼併,周天子也無法制止。

現在天下一統,只有用郡縣制統治,集權於中央,才能保持安定,天下太平。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層層相制相維。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在咸陽宮中集會,博士僕射周青臣等稱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威德,博士淳于越藉著酒意指責說:“郡縣制是標新立異,不合古制。現在陛下子弟如同匹夫,萬一有權臣篡國,有誰來救援呢?只有象殷、周那樣分封宗室子弟、功臣,才能長保江山,從來沒有聽說不向前人學習而能成事長久的。周青臣當面恭維,只會加重陛下的過錯,這不是真正的忠臣。”

李斯聽到淳于越的話,當場不便發作,但他知道,如果淳于越的意見佔了上風,那復古派就會得寸進尺,不僅要用封建制代替郡縣制,自己所倡議建立的一套新法也會逐步被推翻,而作為客卿的地位,遲早也會遭到秦國舊貴族的攻擊。

想到當年遭驅逐的情景,不由得有幾分後怕,他決心一定要反擊淳于越。

回來後,他給秦始皇上書道:“現在天下已經統一,與三代的情況完全不同,而一些儒生從私學的立場出發,託古諷今,非議時政,造謠惑眾。如果不煞住這股歪風,任其結黨營私,就會妨礙政局的穩定,損害陛下的權威。要徹底杜絕儒生惑亂民心,就應該禁止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等著作,只准留下醫藥、卜筮、種樹等實用型著作。下令之後三十日不交書的黥為‘城旦’,如果要學習法令,只能以吏為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下令焚書,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史記和百姓家藏的《詩》《書》及諸子之書都付之一炬。由分封制而引發的爭論,最終發展到焚書,從而開愚民政策之先河,百姓對前世的歷史懵然無知,自然就無從比較評價現實的政策,也就不會借古諷今了。

焚書是李斯為新政權建議的思想統治政策,從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幫助秦始皇加強專制統治。

焚書事件激起了儒生的不滿,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方士盧生、侯生指責秦始皇剛愎自用,重用獄吏,博士70人和掌候星氣的方士300人形同虛設。秦始皇知道後大怒,二人聞訊逃走。秦始皇則遷怒於儒生,將對新政權散佈有不滿言論的儒生460人坑於咸陽。

李斯出身儒門,熟讀詩書,但卻帶頭主張焚書,並由此引發了坑儒事件,對中國文化帶來重大的破壞,這不能不成為他一生重大的汙點!

物盛而衰誤國誤己

轉眼間,李斯來到秦國已經二十餘年,當年的上蔡小吏成了位極人臣的丞相,李家也成了權勢之家。由於李斯深受秦始皇信任,宗室都爭著與李家攀親,李家男兒娶的是秦國公主,女兒許配的則是秦國公子,大兒子李由還擔任了三川郡守。

有一次,李由自三川郡歸省,李斯在家擺酒接客。百官聞訊皆前來祝賀,門前車水馬龍,來人絡繹不絕。李斯不由得感嘆道:“當年我的老師荀子曾說過:‘物禁太盛。’我不過是來自上蔡的一個平頭百姓,承蒙皇上的信任,當上了丞相,富貴已經到了極點,物盛則衰,將來的歸宿不知道怎麼樣呵?”

秦統一後,為了加強對各地的控制,炫耀中央王朝的武力,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行視察。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民間盛傳東南方向有“皇氣”,秦始皇又帶著李斯等向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市南)方向巡察。

從咸陽出發,經武關,順漢水來到長江,再沿長江東下直至會稽,在會稽山刻石留念,後又沿北海來到琅琊(治今山東膠南縣)。李斯隨秦始皇一起出巡,負責處理出巡期間的行政大事;始皇寵信的宦官中車府令趙高也隨從出巡,掌管始皇印璽。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大兒子扶蘇常諫諍始皇的過失,引起始皇不快,把他派到西北邊境大將蒙恬那裡監軍;幼子胡亥最受寵愛,始皇特意帶上出巡。

秦始皇在由琅琊返回咸陽時,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南)時得了重病,自知難逃一死,只好安排後事,令趙高給長子扶蘇寫信,叫他趕回咸陽參加葬禮。信還沒有發出,行至沙丘(今河北鉅鹿東南)病死。隨行人員中只有李斯、趙高、胡亥和幾個親近的宦官知道。

由於尚未立太子,李斯怕人心混亂,遂決定封鎖死訊,每天照常給始皇送去飯食,像平常一樣向始皇奏議事情,由宦官批覆文書。夏天天氣炎熱,屍體發臭,特裝了兩車鮑魚放在始皇巡車前後掩蓋真相。

趙高知道始皇詔書是要扶蘇來繼承帝位,扶蘇是蒙恬監軍,二人關係十分親密,如果扶蘇繼位,肯定重用蒙恬,而趙高與蒙氏兄弟一向不和,蒙氏當政必將威脅到自己的利益。趙高曾給胡亥教過法律,因而他想讓胡亥稱帝,這樣就可以自己控制大權。趙高先找到胡亥,說服他同意繼位,又擔心李斯不同意,跑到李斯跟前說:“皇上去世前曾詔扶蘇奔喪,詔書還在我這裡,沒有送出去,現在由誰來繼承皇位就取決於你我了。”

李斯開始推託道:“這種亡國的話,人臣怎麼能夠談論呢?”趙高揣摸透了李斯的為人,問道:“丞相自問比得上蒙恬嗎?”李斯答道:“不如,你怎麼問這個問題呢?”

趙高說:“長子扶蘇即位,必用蒙恬為相。我在秦宮二十餘年,還沒有見過被罷免的丞相、功臣有過好下場的,丞相肯定也不會懷著侯印回到家鄉,只會是和他人一樣的歸宿。我曾經受詔教過胡亥幾年法律,從未見過有什麼過失,又輕財重士,秦國公子中沒有趕得上他的,讓他繼承皇位,丞相看怎麼樣?”

李斯說:“我只能遵奉詔書,至於結果如何只好聽天由命了。”趙高威脅道:“丞相聽從我的話,即可長保富貴,世世封侯,如果猶豫不決,將禍及子孫,殃及九族。禍福在此一舉。”

李斯不願自己一生奮鬥的富貴化為烏有,只得順從趙高,為胡亥繼承皇位作準備。於是李斯和趙高偽造始皇給丞相的詔書,立子胡亥為太子,又偽造給扶蘇的詔書,以扶蘇怨望不孝,蒙恬不忠為由,賜二人自殺。

扶蘇不知是詐,接到詔書後就自殺了;蒙恬不肯自殺,只是交出兵權,被監禁起來,後也服毒自殺。聽說扶蘇自殺,胡亥、李斯、趙高十分高興,回到咸陽後,向天下公佈始皇死訊,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擔任了郎中令,居中代胡亥處理政事,李斯仍保留了自己丞相的地位。

以陰謀取得帝位的胡亥,在趙高的教唆下,以嚴刑峻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秦國12公子戮死於咸陽市,10公主磔死於杜,牽連受刑的不計其數。公子高擔心全族誅死,只好自請於酈山為秦始皇殉葬。

朝廷大臣、將軍和始皇子女幾乎被殺絕一空,群臣人人自危,秦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二世又大修宮室,建造阿房宮、直道,民怨沸騰,山東各地不斷有民眾作亂。

李斯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機,但他太看重自己得之不易的榮華富貴,不敢去冒犯二世。恰巧李斯的兒子李由在三川以阻擊吳廣起義軍不力,正受到軍隊中一些人的責難,有人甚至要追究李斯的責任。

李斯是一個外來的客卿,他只是依靠皇帝的寵信才擁有了今天的地位,他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只有迎合帝王的所好。過去秦始皇志在統一天下,李斯發揮自己的才幹,為削平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今日的二世志在以天下滿足自己的私慾,李斯又阿附二世的意願,提出了督責之術。

督責之術就是用嚴刑酷法駕御群臣,輕罪重罰,人人自顧不暇,這樣君主就可以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王朝又可以長治久安。李斯的“督責之術”正迎合了二世的意願,法律更加苛酷了。二世制訂新的官吏考核辦法,以賦斂百姓多者為能吏,以殺人多者為忠臣,層層對下“督責”

趙高不願李斯受到二世的信重,精心設計了一個圈套。他找到李斯說:“現在關東地區叛亂不斷,而皇上卻大量徵發徭役修築阿房宮,聚斂狗馬等無用之物,我想勸阻,但地位低下,人微言輕,丞相位居重位,為什麼不諫阻呢?”

李斯不知是計,說:“我早就有這個想法了,只是皇上深居宮內,不見朝臣,找不到機會。”趙高說:“您真想勸諫皇上,那我等皇上空閒的時候通知您。”

於是趙高專等二世與宮女宴樂時派人通知李斯來奏事,連續數次。二世發怒道:“我平常有空時丞相不來,專等我私宴時來奏事,丞相是不是見我年輕,瞧不起我呢?”

趙高乘機挑撥說:“真是這樣就危險了,丞相參與了沙丘之謀,如今您當上了皇帝,而丞相的官位依舊,他恐怕是為沒有封王而怨恨吧?他兒子李由在三川郡守的任上,讓造反的盜賊大搖大擺地透過,這些人都是丞相故鄉的人,聽說相互還有書信往來。只是丞相位居外朝,權重於皇上,又無真憑實據,故不敢報告。”

胡亥一聽,信以為真,馬上派人到三川去調查三川守與盜賊勾結的情況,準備審查李斯。

李斯聽說後,知道是趙高在搗鬼,也向二世上書指責趙高。胡亥怕李斯殺了趙高,將這件事告訴了趙高。

趙高嘆口氣說:“丞相父子顧忌的正是我,我死了,丞相就要篡位了。”胡亥立刻命令逮捕李斯,交趙高審訊處理。趙高抓來李斯及其家人和賓客,使用種種酷刑逼迫李斯承認自己謀反。

李斯不願就這樣去死,他為秦王朝立下了那麼多功勞,難道就真的一下把他拋棄?他也自問對秦王朝忠心耿耿,無愧於秦王朝;他還自信自己的辯才,可以說服二世,讓二世醒悟,回心轉意。

李斯從獄中給二世上書,敘述自己人秦30 年來的功勞,訴說自己的冤屈。但書信卻落到趙高手裡,相反,這倒提醒了趙高,他怕二世派人直接審問趙高洩露真情,於是派自己的賓客詐冒二世派來的御史、謁者、侍中,輪番前往審問李斯,每當李斯訴述其冤情時,就使人嚴刑拷打。

後二世真的派人查驗李斯,李斯以為同前一樣,不敢再申述了。來人奏報二世後,二世高興地說:“如果不是趙令,我差一點上了丞相的當。”

秦二世二年八月,蕭瑟的秋風一陣陣吹過咸陽市,李斯和自己的家人在這一天被押上刑場腰斬示眾,李斯望著自己的兒子,哽咽著說:“當初,我真該和你留在家鄉,當一個自在的百姓,該有多好啊!現在,這一切都不可能了。”說罷,二人抱頭痛哭,李斯的三族都牽連被殺。

李斯的一生,是為自己追求功名富貴的一生,他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一由一個上蔡小吏成為一統王朝的丞相,位極人臣。可是最終,他協助建立起來的王朝又無情的碾碎了他,他數十年苦心經營起來的榮華富貴頃刻間灰飛煙滅,甚至想回到原點都不可能了。這是他人生的悲劇,還是歷史的悲劇呢?

透過秦相李斯的這一生,也向世人揭示兩個道理:第一,人在安樂環境中行走時,一定要樹立危機意識。越是平坦的地方越要小心暗流湧動,千萬不要因得意而忘形。第二,人生就像飛機的每次起飛,人們不在乎你飛得多高,也不在乎你飛得多遠,能安全著陸才是關健。

參考資料:《史記·李斯列傳》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