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天子驕子袁紹,究竟是如何打爛了一手好牌?

對每個國人而言,《三國演義》絕對是人生中一本重要的歷史啟蒙小說,哪怕它與最為真實的歷史有所出入,但依舊無法撼動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有著這樣的一個人物,他出身高貴家世顯赫,號稱“四世三公”。東漢天下大亂之際,他首舉義旗,擊董卓、佔冀州(河北)、幽州,擁兵數十萬,謀士上百,被世人視為天下之雄主。然而,恰恰也是他,竟在官渡一戰中敗給了區區數萬人的曹操,最終身死國滅,飲恨千古,此人便是袁紹,袁本初。

袁紹可謂是東漢末年最為悲劇性的英雄人物,他家世顯赫深得士人愛戴,雄踞一方擁兵數十萬,可最終卻打爛一手好牌,輸給了曹操。對於袁紹失敗的原因,與其說是袁紹敗給了精明老練的曹操,倒不如說是其敗給了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對於袁紹的秉性,《三國志》中楊阜曾經對其有過一段十分經典的評價。楊阜稱袁紹是“寬而不決,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今雖強,而不能成大業”。

好謀無斷者空有心計而無膽略,寬愛部下卻不能知人善用,這正是袁紹性格最好的寫照。

先講袁紹性格中的第一個弱點,好謀無斷,直白來說就是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漢獻帝在逃出長安時,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沮授曾向袁紹建議,應該迎接漢獻帝至鄴城,這樣袁紹就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漢獻帝是董卓所立,袁紹根本就看不上他,反而還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天子,於是袁紹果斷拒絕了沮授的提議。曹操則不同,他十分敏銳的看到了漢獻帝的價值,便將其迎接至許昌,從此成為自己手中最大的政治資本。

當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時,袁紹方才醒悟,理解了天子的重要性,便決定發動征討曹操的戰爭以搶奪漢獻帝。袁紹的手下見此,紛紛力勸袁紹不可,然而袁紹還是剛愎自用毅然決定出兵,拉開了官渡大戰的序幕。既然出兵了,謀士紛紛獻上了計策,田豐、許攸等人便向袁紹建議可繞開曹操的主力直取其老巢許昌,袁紹不聽。沮授向袁紹建議其可堅壁清野,拖垮曹操,袁紹還是不聽。

那麼袁紹自己又有何高招,答案是沒有,袁紹無法採納部下建議除其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外,更重要的是其優柔寡斷的性格,使其權衡利弊後,久久做不出決定。最終,坐失良機,兵敗官渡。

袁紹性格中的第二個弱點便是無法知人善用,也正是這個弱點直接導致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失敗。

前面已經提到了,其實在袁紹圖謀曹操的過程中,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都給袁紹出來不少十分高妙的計策。然而,袁紹不僅不聽勸告,還無法分辨是非,這導致袁紹的部下利用袁紹來相互傾軋攻擊。如審配所代表的河北集團就利用袁紹不分是非的特點,攻擊屬於潁川集團的許攸,最終逼得許攸投降曹操,將袁紹的部署和盤托出。潁川集團的郭圖則攻訐河北集團的張郃,指示其投降曹操,令袁紹痛失大將。

可以說袁紹自身的性格,不僅不能駕馭眾人,反而使得眾人利用其不能識人的缺點,相互攻擊迫害,知識袁紹內部失和,無法一致對外。

除去袁紹本身性格的弱點,袁紹的失敗還有一大原因,便是袁紹政治集團自身的腐敗,袁紹坐擁幽、冀、青三州之地,雄兵數十萬,看上去十分強大,但實際上卻是名副其實的外強中乾。早在官渡之前數年,袁紹就曾率領數十萬大軍征討幽州公孫瓚,本已佔盡優勢,卻不想這數十萬大軍,竟花費數年才攻克公孫瓚。官渡之戰時,十餘萬的袁紹軍,面對著數萬曹軍的遲滯,竟然毫無辦法,自身重兵把守的烏巢卻能被曹操以5000士兵燒個精光,以上便足可見袁紹軍隊素質之不堪。

袁紹集團的腐敗,刨根究底還是領導者的無能,袁紹自身的平庸。這也就註定了無論袁紹擁有多好的資源與牌面,都註定無法成為統一中國的王者。

參考資料:

陳壽:《三國志》

范曄:《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