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七不出門八不歸”,多年來我們都曲解它的本義了

“七不出門八不歸”,多年來我們都曲解它的本義了

□黃伯益

有句老話,叫“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說的是做人做事,都得尊重規律或套路。比如,人要生而有敬畏之心,這樣才不致自我毀滅,所以民間才一直會有對神的崇拜、對事與物的禁忌。尤其是春節期間,禁忌更多。

禁忌,在民間的通俗說法是“忌諱”。它是以民間信仰做為本質核心而派生出來,目的是藉以規範社會成員行動和語言。一方面,他們對受尊敬的事物視為神明,不準褻瀆、冒犯;另一方面又對受鄙視的事物視為不吉,不許隨意接觸。禁忌的事項比比皆是,給生活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比如正月,就有許多民間禁忌:初一忌說不吉利的話,不許父母打小孩,以免鬧得不愉快。初三以前不能往外倒垃圾,因為那些垃圾是家財,倒了會舍財;各家都爭著往水缸裡添水和背柴草,認為可以增加財富。另外,還有些語言的禁忌,比如,貼春聯不能叫貼(有倒貼、賠本之嫌)應該叫糊(福)春聯;豬舌頭要叫豬卷(賺)頭,豬耳朵得叫順風……

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出行禁忌:“七不出門,八不回家。”說的是陰曆初七這一天不離家,在外做事的人回家要避過陰曆初八。更有人連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進去。

其實,“七不出,八不歸”的原始含義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民間禁忌。“七不出,八不歸”是老祖宗傳下的為人處世與治家的優良傳統,它們的正確內涵是這樣的——

七不出: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

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即平常我們說的開門七件事。就是說,必須安排好家裡的生活才能出門。

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

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無顏回家。

七不出,講的是持家。操持家務,讓你的家庭有生機,家人健康、幸福。八不歸,則是做人準則,同時也是家道的根本。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句流傳下來的老話都有其深刻內含,而望文生義式的歧解,坑了我們多少年。

出門在外的遊子,無論何時,千萬別被“七不出門八不歸”的所謂禁忌羈絆了你回家的雙腳,想哪天出門就哪天出門,想哪天回家就哪天回家!

家,既是遮風避雨的居所,又是使人憩息心靈的空間。家,就是我們心一盞永遠閃爍的明燈。我們都在與時間賽跑,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不管七信,只要回家,回家,才是給予父母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