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深度】十六國時期的國家為什麼短命?這些國家的崛起和衰亡有關!

導語:十六國時期的國家短命,很多國家就輝煌了幾年就不行了,最多也就活30、40年。

“國際格局”變化太快太劇烈,縱橫家根本就沒有發揮才能的時間。戰國時期一次合縱,一般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說服各國,還要花幾個月會盟、誓師(比如洹水之盟,前期準備時間長的嚇人)。 而在十六國時期,一兩年通常意味著換了好幾個國君。

而在前秦迅速崛起的那幾年,一兩年甚至意味著好幾個國家的衰落。南北朝好一點,但那時候就一南一北倆大國(最多時也就三個大國),跟誰縱橫去。合縱連橫的最大的前提就是秦國獨大,六國沒有能和它單獨抗衡(所以不得不玩外交術)。南北朝不符合這一點。後世的人要學的可不只是縱橫一家,諸葛亮魯肅算縱橫家嗎。業務更廣泛了。

難道十六國時使臣難道只是送禮嗎。目的更專一了。業務廣泛是技能,目的專一是忠誠。蘇秦張儀之所以名氣那麼大,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當時國家林立,各國實力相對不大(總不可能是前秦和西涼這種差距),人才短缺,大小事務一兩人就能決定。他們只要找關鍵人去忽悠,無論到誰家都說大王所佔天府之國也(這詞最早來源應該是蘇秦而不是張良),誰聽誰傻,反正這麼多國家總會有傻。

而後世不一樣了,同時代就那麼幾個國家,有影響力的可能不超三家,人才都聚在一起,分工又細,縱橫家技能太窄,不好發揮了。別說後世,秦漢之交的蒯通專業技能那麼卓越,都已經沒有市場了。再就是從太史公開始對縱橫家的評價不好,朝秦暮楚朝三暮四,這樣的人跟忠誠相悖;巧舌如簧又不是君子所為。所以就算有一技之長,也有可能不願以此為生了。而數次合縱軍叩關無功而返和魏國放棄河西之後的霸業崩塌,顯示了關中作為戰略高地的無可比擬。

可是如春秋戰國那樣大大小小打了這麼多年,從數百個打得只剩7個,但是如法家,縱橫家等以思想、改革為一方面的思想家還是能登上歷史舞臺,而在南北朝時期很少見到有這方面的人物,基本看到很多都是以武將作主角,今天哪個將軍反了當皇帝,明天冉閔投了那個打了勝仗,這個國家排誰守住了那個國家的進攻,好像就只有打,沒有像戰國那樣以思想去謀求改變,比打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更顯血腥。

最後,其實南北朝時儒家統一思想已經成型了,而且戰國都是大國有基本盤,看看諸子百家,都是跑到那幾個大國去遊說的春秋戰國好歹還有名義上的宗主周,大家都是一家人,還要講些道義的,所以前期還有齊桓公九合諸侯。南北朝就沒那麼多講究了,直接搶地盤,因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們想的都是統一天下。而春秋戰國大一統的觀念還沒形成。

作者: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