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布林人是否依然保持奴隸制?自1838年始就無法證實傳教士們時常指責

布林人是否依然保持奴隸制?自1838年始就無法證實傳教士們時常對布林人提出的這種指責,而且我們也可以相信,布林人的國家非常留心,不會讓奴隸制繼續存在。他們完全明白,儲存奴隸制將使英國輿論界有一個最好不過的理由來迫使政府進行於涉。

但是有“學徒制”存在。在荷蘭人殖民時期已有這種制度。其作法是:凡家裡無人撫養的黑人婦女兒童都被看作是沒有生活來源,應即由國家分配去當“學徒”,由國家開列專門名單,決定以後是否可以恢復他們的自由。布林移民成立共和國後襲用了這種學徒制,並時常給它以一種極為廣泛的解釋。

例如在同非洲人發生小規模的衝突時,只要男人一跑掉,布林人闖進黑人村落後就宜布所有的婦女兒童都是“沒有生活來源”的,隨後就把這些婦孺在他們之間分掉。再進一步便是把分得的多餘徒工“出讓”給別人。雖然官方禁止,但這種事卻時常發生。加以有時非洲人自己也自願“出讓”兒童以取得一些現金。尤其是斯威士人常把被他們征服的部落中的一些兒童“出讓”。有些兒童終於落到莫三鼻給的葡牙人販子手中完全淪為奴隸。

如果硬說布林人同斯威士人中間的長期友誼來源於此,那也是不公正的。斯威士人團結得很緊,他們住的地方几乎屬於熱帶氣候,加上虐疾和馬瘟,使布林人在當時不願去他們那裡。這有利於兩者間的和平。然而買賣徒工的確也是使兩者保持和陸的次要原因之一。這也說明那些非洲人酋長同白人一樣,都不能逃脫罪責。人們常常忘記這一點,僅僅指責這一方或者另外一方。

至少有某些部落不能忍受他們的兒童叫人奪去,因此不止一次發生流血的衝突。這些悲慘事件中最出名的馬卡潘事件,對當時的情況提供了一個完全經過證實的例子。波特吉特的兒子赫爾馬努斯是個擅長招募“學徒”的人。他常常以獵象為名到貝專納去尋找“沒有生活來源”的兒童。知道他的人很多,以致有時那些非洲的村民毫不抵抗地撤離,僅把兒童留下任他帶走。

但在1854年他遇到由馬卡潘酋長領導的一個茨瓦納人部落的抵抗。《南非史畫冊》上說:“他的那個遠征隊包括十三個男人和十個婦女與兒童,公開說法是去獵象。可是馬卡潘顯然有根據懷疑小波特吉特想得到學徒。”沃爾克說得更明確:“馬卡潘…。。。恨小波特吉特是有一些根據的。”總之這個茨瓦納人酋長襲擊了這隊布林人,把他們殺掉。

克魯格被派往該地去進行討伐。經過幾次交鋒後,茨瓦納人躲到一個山洞裡,克魯格得以封鎖住洞口。他留下一隊衛兵去“肅清”附近殘敵,殺了約九百人。在布林人方面,赫尓馬努斯之兄彼得波特吉特也被打死。在山洞中的茨瓦納人則毫無動靜。十五天以後,布林人闖入山洞,發現約有兩千人死在那裡,都是老人和婦孺。這個駭人聽聞的事件不僅表明鎮壓的殘酷,也說明非洲人多麼怕布林人。兩千茨瓦納人寧肯死於飢渴而不投降。

同時大家也可以理解在這種情形之下何以英國傳教土有時會向黑人提供武器;這件事在布林人看來是樁不可饒恕的大罪。布林人對貝專納的巴克加特拉人的住區發動過幾次襲擊,這裡的人受到利文斯敦的保護。在一次襲擊中他們領了科洛本的傳教會,果然在裡面發現有一所修理步槍的作坊。此事只能加深他們對倫敦傳教會派出的人員、首先是對利文斯敦的仇恨。早在1852年,波特吉特已經企圖封鎖貝專納不許英國傳教士過路,這樣就會使到北方去的運輸不得不透過波切夫斯特隆。但因國力不足未能使他的決定付諸實施。

反之,象馬卡潘這類事件後來引起茨瓦納人拼死抵抗。他們在六十年代終於把貝專納徹底地從野心勃勃的德蘭士瓦手中奪回。“南非共和國”未能使其政權建立在對土地的真正控制上面,競乞求於一紙空文的兼併。在1868年人民議會作出決定,並由小比勒陀利烏斯宣佈了國家的“新邊界”。這個邊界差不多到處都遠遠超過德蘭士瓦實際行使權力的界限。在西邊劃了一條透過格里誇敦的中線,把全部貝專納都劃歸德士瓦。在東邊,比勒陀利烏斯力圖把共和國的彊土沿馬普托河擴張到海邊。

德蘭士瓦的邊界過去在散德河公約中雖無規定,但英國拒絕承認比勒陀利烏斯這種想入非非的狂妄野心。在英國人的拒絕下,這種兼併只能是理論上的罷了。德蘭士瓦共和國不但未能擴大而且不久在其西南部還漸喪失權勢,到1877年該共和國完全崩潰,在幾年當中從非洲政治地圖上消失了。